任务二 礼仪的特征和原则
一、礼仪的特征
礼仪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必须符合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道德规范和传统的文化习惯,而现代礼仪较之传统礼仪有着明显的特征。在现代礼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性,即文明进步性、共同共通性、复杂多样性、变化发展性、规范统一性和历史传承性等。
(一)文明进步性
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结果,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类从盲目迷信、敬鬼神到崇尚科学,从战争到和平,都是在走向文明,走向进步。礼仪的文明进步体现在对人、对己的尊重;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互帮互助、和睦相处;体现在穿着适时得体,见人总是微笑着问候致意、礼貌交谈、文明用语等诸多方面。总之,礼仪是人们内心文明素质与外在文明素质修养的综合体现。
(二)共同共通性
礼仪共通性是指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全体公民都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共同的礼仪形式。社会越发展,文明程度越高,礼仪的共同性就越突出。礼仪的共通性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尽管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地域不尽相同,但礼仪是全人类共同需要的,它早已跨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平时,人们彼此通过礼仪来表达情感和尊重,如问候、打招呼、礼貌用语、各种庆典仪式、签字仪式等,都为全人类所共同接受,形成了国际交往的礼仪。
(三)复杂多样性
世界丰富多彩,礼仪的内容和形式也五花八门、绚丽多姿。民间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说法,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礼仪文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礼仪规范是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礼仪形成诸因素的特点不同,使得礼仪规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族性。从语言的表达礼仪到文字的使用礼仪,从举止礼仪到规范化礼仪,从服饰礼仪到仪表礼仪,从风俗礼仪到宗教礼仪,礼仪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比如人们常见的国际交往礼仪中,仅见面的礼节就有握手礼、点头礼、亲吻礼、鞠躬礼、合十礼、拱手礼、脱帽礼、问候礼等。礼仪可谓多种多样,繁纷复杂。
礼仪的多样性这一特点,要求在社交和礼仪活动中,我们既要注意各民族、国家、区域文化的共同之处,又应十分谨慎地处理相互间的文化差异,既要自尊,又要尊人,科学恰当地处理礼仪活动中碰撞的问题,把地域差别作为交流、互补的条件。
(四)变化发展性
礼仪并不是僵死不变的永恒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仪会不断发展变化。它继承了历史上优秀的礼仪传统,摒弃和革除了显示人尊卑身份的跪拜礼仪,并随着新型礼仪的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礼仪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从本质上讲,礼仪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方面,它是在人类长期的交际实践之中形成、发展、完善起来的,绝不可能凭空杜撰,一蹴而就,完全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由此而引起的众多社交活动的新特点、新问题的出现,又要求礼仪有所变化,有所进步,推陈出新,与时代同步,以适应新形势下新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倾向日益明显,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他们的礼仪随之也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取长补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这就使礼仪具有相对的变动性。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把它看作一成不变的东西,而能够更好地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去对待它。也不会对礼仪搞“教条主义”,使之一成不变,脱离生活,脱离时代。
(五)规范统一性
礼仪的规范统一性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待人接物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性,不仅约束着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使之合乎礼仪;而且也是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必须采用的一种“普通语言”,是衡量他人、判断自己是否自律和敬人的一种尺度。
礼仪作为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中,礼仪一直为不同行业的人们所认同并共同遵守着,这一点从以下俗语、谚语、名人名言中即可窥见一斑: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
“有礼走遍天下。”(俗语)
“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西班牙〕塞万提斯)
“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貌。”(〔德国〕歌德)
“为人粗鲁意味着忘记了自己的尊严。”(〔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由此可见,礼仪作为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各族人民中由来已久并广为流传。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遵礼守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
(六)历史传承性
任何国家的礼仪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性,任何国家的当代礼仪都是在本国古代礼仪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礼仪是人们在社会长期共同的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维护正常生活秩序的经验结晶。离开了对本国、本民族既往礼仪成果的传承和扬弃,就不可能形成当代礼仪。这就是礼仪传承性的特定含义。作为一种人类的文明积累,礼仪将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的习惯做法固定下来、流传下去,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它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更替而消失。对于既往的礼仪遗产,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有扬弃,有继承,更有发展。
二、礼仪的基本原则
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文明社会给人们营造一种安定、和谐的气氛,使人们在社会交际中自觉地遵守交往礼仪的基本准则,有助于社交礼仪的规范化,增强人们对礼仪的认识,加强礼仪在社会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一)遵守原则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共同利益要求,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不论地位高低、职位大小、财富多寡都应自觉地遵守,用礼仪去规范自己在交往活动中的言谈举止,其主要目的是使人们在交往中相互尊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这也是一种公德,即一个人公共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超越规范的行为言语往往会给他人带来这样那样的损害和不便。遵守原则是对行为主体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人格素质的基本体现。自觉遵守礼仪规范,在“礼”的范围内待人做事,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并确保交际活动的愉快和持久。
(二)尊重原则
尊重是礼仪的一个基本原则,它首先要求在自尊、自爱的同时,尊重他人的人格、劳动和价值,以平等的身份同他人交往;其次是尊重他人的爱好和感情,而不应强求他人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生活、行事。在礼仪的原则中,有关尊重他人这一原则比对待自己更重要,这一原则实际上是礼仪的重点和核心。在面对他人的诸多做法之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表达的是同一个含义。尊重应该是相互的,你尊重别人,别人自然会尊重你;你不尊重别人,你也就不会被别人所尊重。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社交中只有相互尊重,人与人的关系才会融洽、和谐。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分两类,即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一个具有足够自尊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然而,当缺乏自尊时,就会感到自卑、无望。
(三)平等原则
社交礼仪中的平等原则,是指以礼待人,有来有往,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卑躬屈膝。平等原则是现代社交礼仪的基础,是现代社交礼仪有别于以往礼仪的最主要原则。
传统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有形或无形的等级制度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中国周代将人分成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五个等级。礼仪成了维护等级秩序的有力武器。
近代资本家的兴起,瓦解了旧的等级社会存在的基础,平等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洞察了历史的需要,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主张人生来平等,这就为现代礼仪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重的心理要求。礼仪的核心点,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作为现代礼仪的一个分支——社交礼仪,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厚此薄彼,给予不同待遇。但允许根据不同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
(四)真诚原则
真诚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态度。真诚是一个人外在行为与内在道德的有机统一。在交往中必须做到诚信待人、心口如一,而不能虚情假意、信口雌黄。待人真诚的人会很快得到别人的信任,否则不会取得别人的信任。
(五)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是指实施社交礼仪过程中必须在熟悉礼仪准则规范的基础上,注意各种情况下人际关系的社交距离,把握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人们彼此间的感情尺度、行为尺度、谈吐尺度,以建立和保持健康、良好、持久的人际关系。礼仪是一种程序规定,而程序运行中“度”的把握很关键。当今时代,高科技的发展使整个地球愈来愈像一个大村落。人们的交际范围已不再囿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交往触角已遍布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社交活动中一定要把握好特定环境下的交往尺度,以避免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或伤害。
遵循适度原则亦有多方面的要求,首先应该感情适度。例如,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是与外国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阿谀奉承。其次应该谈吐适度。在与人交谈时,既要热情友好,又不能虚伪客套;既要坦率真诚,又不能言过其实。最后应该举止适度。在与人相处时,既要优雅得体,又不能夸张造作;既要尊重习俗,又不能粗鲁无礼。正如培根所言:“礼仪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又不可太紧。”
(六)诚信原则
诚信原则是指遵时守信,“言必信,行必果”。取信于人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在交往中,一个讲信用的人能够做到前后一致、表里一致、言行一致,人们可以根据他的言论去判断他的行动、预测他的行为,以促进交往正常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家族观念很强。古代颇有影响的寓言“智子疑邻”,其中便产生了“自己人效应”。当你信任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想:既然这个人说的,大概不会错的;当你不信任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想:既然是这个人说的,靠不住。所以,常常是别人信任你,才认为你是对的。因此,在商务活动中,甚至是普通人际交往中,必须博得人们的信任,才更有利于一个人的成功。要想取信于人,应做到言行一致、遵守时间、一诺千金、讲究诚信,以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七)宽容原则
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做到严于律己,更要做到宽以待人。宽容,往往折射出待人处世的经验和艺术。宽容不是软弱,而是良好涵养的无言表达。别人有失礼之处,若能予以正视,并以适当的方法解决,便可让对方避免再次犯错。真正的宽容来自一个人内心的力量,给出宽容的同时,自己的内心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完善。人际交往中要做到豁达大度,有气量。只有具备容人的胸襟,具有容纳意识和自控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礼仪的精髓。
宽容原则包括:①严于律己。就是要树立一种道德信念,规范行为准则,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自觉按礼仪规范去做,遵信守约,以礼待人。②宽以待人。就是要做到将心比心,多体谅他人。在交往中,每个人的思想、品格及认识问题的水平总是有差别的,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人,而要宽以待人,这样才能化解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冲突。③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对于日常交往中的一些非原则的琐事、小的摩擦不要斤斤计较。④有理时也要让人,得饶人时且饶人。一个有着宽阔胸怀的人往往能够做到宽容别人,这样也易于得到他人的爱戴和尊重。
(八)自律原则
自律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是要自我约束,自我对照,自我反省,严格按照礼仪规范要求自己,明确知道自己该做和不该做哪些事情,然后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渐变成一种自觉——行为的自觉和内心情感的自觉。礼仪对人行为的规范作用从人的外在表现开始,逐渐深入人的内心,最终在人的精神层面达到自律的目的。
(九)从俗原则
礼仪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不是万古不易、万国一统的。所以才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共识。从俗就是指交往各方都应尊重相互之间的风俗习惯,了解并尊重各自的禁忌了;否则,就会在交际中引起障碍和麻烦。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以传达对所在国家民族文化的尊重,切勿目中无人,失礼于对方。
今后,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将会日益频繁和密切,饱含文化内涵的礼仪将会更多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取长补短,一些共同的礼仪将被作为国际公认的行为规范而普遍采用。一些新的普遍受到重视的国际礼仪,实际上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是国际惯例、人际交往准则、道德行为规范的集合体。只有在不同生活领域中都严格地遵守不同的礼仪规范,才能处处展现最优秀的你,才能具有丰富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