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关注房室沟通要道——P-R间期
视频资源
一、P-R间期测量方法
12导联同步记录时,以最早的P波起点内缘至最早的QRS波群起点的间距作为P-R间期。若是3导联同步记录或单导联记录,则选取2~3个P波最清晰、最宽大且有明显Q波(或q波)的导联,如Ⅱ、V1(V5)或Ⅰ、V1(V5)(P波电轴左偏时),按P-R间期最长者计算。其正常值为0.12~0.20s。
二、P-R间期缩短
1.基本概念
P-R间期缩短或短P-R间期仅指窦性P波、直立的房性异位P′波的P(P′)-R间期≤以下最低值:3岁以下0.08s,4~16岁0.10s,16岁以上0.11s。多表现为PR段缩短。
2.常见原因
(1)窦性冲动经旁道下传心室:①James束下传;②Kent束下传,即心室预激。
(2)部分孕妇常出现短P-R间期,与孕激素水平增高加速房室传导有关。
(3)年龄因素:少年儿童的房室结尚未完全发育,具有较快的传导功能。
(4)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和心率增快:如发烧、运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素可使房室结传导速度加快。
(5)药物影响:如阿托品、肾上腺素、异丙基肾上腺素、洋地黄、糖皮质激素等均可加速房室传导。
(6)房室结加速传导现象:解剖学上较小的房室结、房室结发育不良、房室结内残存具有较快传导功能的特殊组织。
(7)正常的个体差异:成人短P-R间期并不一定反映传导异常。有报告显示,正常人群中P-R间期0.09~0.11s和0.21~0.24s者各占2%。
(8)等频性干扰性房室分离时,常引起假性的短P-R间期(图9-1)。
图9-1 干扰性房室分离引起假性的短P-R间期(Ⅱa导联)
男性,46岁,心动过缓待查。Ⅱa导联(图9-1)显示窦性P-P间期1.12~1.17s,频率51~54次/min, P-R间期0.07~0.09s, R-R间期1.16s,频率52次/min,表明P波与QRS波群无关。Ⅱb导联系起卧活动后记录,显示窦性P-P间期0.72~0.79s,频率76~83次/min, P-R间期0.13s。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缓(51~54次/min);②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52次/min); ③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④活动后恢复正常心电图。
三、P-R间期延长
1.房室传导延缓
房室传导延缓是指P-R间期介于0.201~0.209s(201~209ms)之间。
2.一度房室阻滞
(1)窦性P波(偶尔为房性P′波)频率≤135次/min或P波落在U波之后,出现P-R间期≥0.21s(儿童≥0.19s)或超过正常最高值,且所有冲动均能下传心室。
(2)同一患者心率相近,前后两次心电图的P-R间期有动态变化且≥0.04s时,即使延长后的P-R间期在正常范围内,也应诊断为一度房室阻滞,且更有临床价值;但呈成倍延长时,应考虑房室结慢径路传导(图9-2)。
图9-2 房室结慢径路传导引发P-R间期成倍延长(Ⅱb)
男性,59岁,病窦综合征。Ⅱa导联(图9-2)显示窦性P-P间期1.22~1.25s,频率48~49次/min, P-R间期0.22s; Ⅱb导联系1min后记录,显示P-P间期1.22~1.25s,而P-R间期却突然延长至0.42s。心电图诊断:①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48~49次/min); ②一度房室阻滞;③房室结双径路传导。
3.房室结慢径路传导
当窦性冲动持续地从房室结慢径路下传心室时,其P-R间期将会显著延长,此时若无快径路下传较短的P-R间期作比较,则极易诊断为一度房室阻滞(图9-2Ⅱb)。
4.长P-R间期型二度房室阻滞
无论是2∶1房室阻滞,还是二度Ⅰ型、二度Ⅱ型或高度房室阻滞,其QRS波群脱漏后第1个搏动的P-R间期始终≥0.21s(图9-3、图9-4、图9-5)。
图9-3 长P-R间期型二度房室阻滞
男性,65岁,冠心病。Ⅱ导联(图9-3)显示P波高尖,振幅0.30mV, P-P间期0.46s,频率130次/min, P-R间期0.40s,房室呈2∶1传导,心室率65次/min, QRS波形正常。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130次/min); ②P波高尖,不完全性右心房内阻滞待排,请结合临床;③长P-R间期型二度房室阻滞引发正常心室率(65次/min),房室呈2∶1传导。
图9-4 长P-R间期型二度Ⅰ型房室阻滞
男性,18岁,病毒性心肌炎。V1导联(图9-4)显示P-P间期0.54~0.56s,频率107~111次/min; P-R间期由0.21s→0.28s→0.30s逐搏延长,直至P波下传受阻,QRS波群脱漏,房室呈4∶3传导,平均心室率84次/min。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107~111次/min); ②长P-R间期型二度Ⅰ型房室阻滞引发正常心室率(平均84次/min),房室呈4∶3传导。
图9-5 长P-R间期型二度Ⅱ型至高度房室阻滞
女性,71岁,冠心病。Ⅱ导联(图9-5)显示P-P间期0.63~0.68s,频率88~95次/min; P11为提早出现P′-QRS-T波群,呈不完全性代偿间歇;P-R间期0.29s,房室呈2∶1~4∶1传导,平均心室率50次/min; R2、R4搏动延迟出现,其逸搏周期1.50s,频率40次/min。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房性早搏;③长P-R间期型二度Ⅱ型至高度房室阻滞引发缓慢心室率(平均50次/min),房室呈2∶1~4∶1传导;④房室交接性逸搏。
5.临床意义
(1)P-R间期延长可见于心外因素影响,如抗心律失常药物、电解质紊乱(低钾、高钾血症)、迷走神经张力过高、颅脑损伤等,但更多见于急性心肌炎、心肌缺血、扩张型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或房室结慢径路传导等功能性改变。大部分预后良好,可终身不变。
(2)对于突发或新发的一度房室阻滞,需进一步查明原因和随访,警惕发展为高度或三度房室阻滞。
(3)P-R间期过度延长时(>0.35s),可出现P-R间期过度延长综合征而影响心脏排血量,可植入双腔起搏器;若由房室结慢径路下传者,则可行射频消融术。
四、P-R间期长短呈间歇性或交替性改变
窦性心律时,P-R间期可呈长短两种,呈间歇性或交替性出现,见于下列6种情况:
(1)房室结快、慢径路呈间歇性或交替性传导:P-P间期基本规则时,长短两种的P-R间期呈间歇性或交替性出现,长P-R间期呈成倍或跳跃式延长(图9-6)。
图9-6 房室结快、慢径路间歇性顺向传导引发短长两种P-R间期
女性,29岁,心律不齐。V5导联(图9-6)显示P-P间期0.90~1.15s,频率52~67次/min, P-R间期呈0.24~0.28、0.45~0.48s短长两种,与P-P间期的长短无明显关系。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不齐(52~67次/min);②一度房室阻滞;③P-R间期呈短长两种,提示房室结双径路传导。
(2)间歇性或交替性预激:短P-R间期者,有δ波,QRS波群增宽,其P-J间期与正常QRS波群的P-J间期相等(图9-7)。
图9-7 间歇性心室预激引发短长两种P-R间期
男性,35岁,健康体检。MV1(定准电压5 mm/mV)、MV5导联(图9-7)同步记录,显示P-P间期0.90~0.96s,频率63~67次/min; R1、R2、R6搏动的P-R间期0.17s,有δ波,QRS波群增宽;而R3~R5搏动的P-R间期0.24s, QRS波形正常;这两种波形的P-J间期相等(0.31s)。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一度房室阻滞;③间歇性A型心室预激,提示由房室慢旁道下传心室。
(3)3∶2房室文氏现象:文氏周期中,第2个搏动的P-R间期较第1个长,第3个搏动P波下传受阻,导致P-R间期长短交替出现(图9-8)。
图9-8 3∶2房室文氏现象引发P-R间期短长交替出现
女性,23岁,病毒性心肌炎。Ⅱ导联(图9-8)显示P-P间期0.99~1.03s,频率58~61次/min; P-R间期由0.16s→0.22s→P波下传受阻,QRS波群脱漏,出现R-R间期长达1.90~1.94s,期间未见各种逸搏出现,平均心室率45次/min。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平均60次/min); ②二度Ⅰ型房室阻滞引发缓慢心室率(平均45次/min),房室呈3∶2传导;③提示下级起搏点功能低下。
(4)房室结快、慢径路均呈3∶1传导:第1个搏动由快径路下传,第2个搏动由慢径路下传,第3个搏动快、慢径路下传均受阻,导致P-R间期呈短长交替出现(图9-9)。
图9-9 房室结快、慢径路均呈3∶1传导引发P-R间期短长交替出现
男性,40岁,心肌炎后遗症。MV5导联(图9-9)显示P-P间期0.80~0.84s, P-R间期由0.16s→0.45~0.54s→P波下传受阻(P波落在T波顶峰上), QRS波群脱漏,平均心室率50次/min。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快、慢径路均呈3∶1传导引发缓慢心室率(平均50次/min)。
(5)舒张晚期室性早搏二联律:短P-R间期者,QRS波群畸形宽大,ST-T呈继发性改变,其P-J间期与正常QRS波群的P-J间期不等(图9-10)。
图9-10 舒张晚期室性早搏二联律引发P-R间期长短交替出现(0.16、0.09s)
(6)间歇性双束支阻滞伴不等速传导:当左、右束支发生间歇性阻滞伴不等速传导,一侧束支发生一度阻滞,而另一侧束支发生二度阻滞时,可表现为P-R间期呈短长两种,QRS波群呈间歇性束支阻滞图形(图9-11)。
图9-11 间歇性双束支阻滞伴不等速传导引发短长两种P-R间期
男性,70岁,冠心病。MV1(定准电压5mm/mV)与MV5导联同步记录(图9-11),当窦性P-P间期1.28~1.30s时,频率46~47次/min,其P-R间期0.22s, QRS波群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如R1~R3;当P-P间期1.08~1.13s时,频率53~56次/min,其P-R间期0.28s, QRS波群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如R4~R6。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平均50次/min), ②间歇性双束支阻滞伴不等速传导;③左束支4相二度阻滞合并右束支一度阻滞;④右束支3相二度阻滞合并左束支一度阻滞。
五、P-R间期长短不一
若P-R间期长短不一而R-R间期规则,则表明P波与QRS波群无关而呈现房室分离。根据两者频率的高低及P波所处的部位,可有阻滞性房室分离(高度至三度房室阻滞)、干扰性房室分离及混合性房室分离(既有阻滞因素,又有干扰因素)之分(图9-12、图9-13、图9-14、图9-15)。
图9-12 几乎完全性房室阻滞引发P-R间期长短不一
男性,31岁,病毒性心肌炎。Ⅱ导联(图9-12)显示P-P间期0.72~0.76s, P-R间期长短不一,R5搏动略提早出现,其R波幅较其他QRS波幅略降低,为窦性激动下传心室,其P-R间期0.16s;其余R-R间期1.37~1.40s,频率43~44次/min, QRS波形与窦性略异,为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伴非时相性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几乎完全性房室阻滞引发缓慢心室率(平均50次/min); ③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伴非时相性心室内差异性传导(43~44次/min)。
图9-13 三度房室阻滞引发P-R间期长短不一
男性,67岁,冠心病。Ⅱ导联(图9-13)显示P波高尖,振幅0.25~0.28mV, P-P间期0.75~0.80s,频率75~80次/min; P-R间期长短不一,R-R间期1.42~1.45s,频率41~42次/min, QRS波形正常。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P波高尖,不完全性右心房内阻滞待排,请结合临床;③三度房室阻滞引发缓慢心室率(41~42次/min);④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41~42次/min)。
图9-14 干扰性或混合性房室分离引发P-R间期长短不一
女性,72岁,冠心病。MV1导联(图9-14)连续记录,显示P-P间期0.93~0.97s,频率62~65次/min; P-R间期0.22s,窦性QRS波群呈Qr型,R5~R13搏动宽大畸形,其R-R间期0.94s,频率64次/min; R5~R8搏动其前虽有窦性P波,但P-R间期长短不一且明显短于窦性P-R间期,表明P波与其后QRS波群无关;R3、R4搏动P-R间期与窦性一致或略短,QRS波形介于窦性与室性QRS波群之间,为室性融合波;R14搏动系窦性夺获心室,下传的P-R间期0.27s。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一度房室阻滞;③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伴室性融合波(64次/min); ④窦性夺获伴干扰性P-R间期延长;⑤不完全性干扰性或混合性房室分离。
图9-15 2∶1二度房室阻滞合并室性逸搏干扰酷似几乎完全性房室阻滞
男性,59岁,冠心病。上、下两行MV1导联(图9-15)系动态心电图不同时刻记录,上行显示P-P间期0.84~0.98s,频率61~71次/min;夹有QRS波群的P-P间期略短,为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P-R间期0.16s,房室呈2∶1传导,QRS波群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心室率30~35次/min。下行显示酷似几乎完全性房室阻滞,实为2∶1二度房室阻滞伴逸搏干扰所致,逸搏QRS波群呈类似左束支阻滞图形,其R-R间期1.68s,频率36次/min。心电图诊断:①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②二度房室阻滞引发缓慢心室率(30~35次/min),房室呈2∶1传导,提示发生在左束支内;③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提示存在双束支阻滞;④2∶1二度房室阻滞合并室性逸搏干扰酷似几乎完全性房室阻滞;⑤室性逸搏心律(36次/min)。
六、P-J间期
P-J间期为P波开始到J点结束,由P-R间期加上QRS时间,代表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除极结束所需的时间,正常值≤0.27s。
P-J间期在下列心律失常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1)间歇性不完全性心室预激与舒张晚期室性早搏的鉴别:两者P-R间期均缩短,QRS波群均增宽,但前者的P-J间期与正常QRS波群的P-J间期相等,而后者则不等。
(2)单纯心室预激与心室预激合并束支阻滞:前者P-J间期≤0.27s,而后者P-J间期>0.2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