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辨析P波“庐山真面目”
视频资源
P波反映右心房、房间隔及左心房除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P波极性是确定基本心律的依据,是分析心律失常最重要的波之一。P波的形态、振幅、时间也是心电图诊断心房肥大、心房内阻滞的依据。
一、千姿百态的P波
P波的形态、极性取决于起搏点的位置及由此除极心房所形成的P向量环在各个导联轴上的投影,在Ⅱ导联上可呈直立、低平、双相、双峰切迹及倒置等(图8-1、图8-2)。
图8-1 Ⅱ导联窦性P波基本形态示意图
图A为正常型;图B为低平型;图C为平坦型;图D为高尖型;图E为增宽伴切迹型P波。
图8-2 Ⅱ导联窦性P波和房性P波基本形态示意图
图F为高大型;图G为房间隔阻滞引发的正负双相型P波;图H为倒置型;图I为负正双相型;图J为起源于心房的正负双相型P波。
(1)窦性P波:Ⅱ导联窦性P波可直立、低平、高尖、增宽伴双峰切迹、高大及正负双相等(图8-1A~E、图8-2F~G)。
(2)房性P波:Ⅱ导联房性P波可直立、倒置、负正双相、正负双相等(图8-2H~J)。
二、窦性P波面面观
(一)正常型P波
(1)P波极性:Ⅰ、Ⅱ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V1导联呈正负双相或直立,V4~V6导联直立。
(2)P波时间:各导联P波时间<0.11s,两切迹的峰距<0.04s。
(3)P波振幅:Ⅱ、Ⅲ、aVF导联P波振幅<0.25mV或低电压时P波振幅<同导联R波振幅的1/2,且其振幅PⅡ>PaVF>PⅢ,胸前导联P波振幅<0.2mV。
(4)PtfV1值:又称为V1导联P波负相终末电势,即V1导联P波负相波的深度(单位mm)与宽度(单位s)的乘积(图6-6)。正常值<∣-0.04mm·s∣
(二)电轴左偏型P波
1.心电图特征
(1)Ⅰ、aVL导联P波直立,其振幅大于Ⅱ导联的P波。
(2)Ⅱ导联P波低平或正负双相,Ⅲ、aVF导联呈正负双相(Ⅲ导联可浅倒)。
(3)aVR导联P波浅倒或负正双相。
(4)V4~V6导联P波直立。
(5)P波时间、振幅多正常。
(6)起卧活动后,Ⅱ、Ⅲ、aVF导联P波振幅明显增高(图8-3)。
图8-3 女性,24岁,健康体检时呈现P电轴左偏(图A)、活动后下壁导联P波振幅增高(图B)
2.发生机制
主要与窦房结起搏点的位置改变有关。窦房结头部发放的冲动多由前结间束下传心房,所形成的P电轴在+15°~+75°,故Ⅱ、Ⅲ、aVF导联P波振幅最高。而尾部发放的冲动多由中结间束下传心房,所形成的P电轴多在+15°~-30°,此时Ⅰ、aVL导联P波振幅高于Ⅱ导联。
3.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房性异位心律相鉴别。若Ⅰ、V4~V6导联P波倒置或负正双相,则应诊断为房性异位心律。
(三)游走型P波
1.基本概念
游走型P波仅指起搏点在窦房结头、体、尾部游走不定引起的P波形态、频率改变者,又称为窦房结内游走心律(图8-4)。多与呼吸有关。
图8-4 窦房结内游走型P波
2.心电图特征
(1)同一导联(通常观察Ⅱ导联)P波极性一致,振幅由高→低或由低→高周期性改变,但不出现逆行P-波,时间和振幅均正常。
(2)P-P间期互差≥0.16s, P波振幅较高时,其P-P间期较短;P波振幅逐渐减低时,其P-P间期又逐渐延长。
(3)P-R间期多固定。
(四)高尖型P波
高尖型P波既往曾被称为肺型P波(见于肺心病患者)、先心型P波(见于先心病患者)、交感型P波(见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时)。
1.心电图特征
(1)P波高尖:Ⅱ、Ⅲ、aVF导联P波振幅≥0.25mV(图8-5),可同时伴胸前导联振幅≥0.2mV。
图8-5 高尖型P波(肺型P波)
男性,63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心病。常规心电图(图8-5)显示P-P间期0.54~0.56s,频率107~111次/min; Ⅱ、Ⅲ、aVF导联P波高尖,振幅0.25~0.4mV, QRS波群呈QR型,Q波振幅>1/4R波振幅。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107~111次/min); ②P波高尖,提示右心房肥大;③下壁异常Q波。
(2)低电压时,P波振幅≥同导联1/2R波振幅。
(3)P波时间多正常。
2.发生机制
(1)P波前1/3为右心房除极,中1/3为右心房、房间隔及左心房同时除极,后1/3为左心房除极。当右心房肥大或右心房内阻滞时,其除极时间虽然有所延长,但大多不至于延长到左心房除极结束之后。因此,整个心房除极时间并不延长,但因其除极时所产生的向右前下向量增大,故出现P波高尖。
(2)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引起P波高尖,系心房肌除极速率加快,导致右、左心房除极同步化,叠加的除极向量使P波振幅明显增高,同时伴有心率明显增快。
3.临床意义
(1)右心房负荷过重:见于急性右心衰竭、早期肺动脉高压、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2)右心房肥大:见于慢性肺心病、法洛四联症、房间隔缺损等。
(3)不完全性右心房内阻滞: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及低钾血症等。
(4)右心房肥大合并右心房内阻滞。
(5)交感神经张力增高。
(6)易引发各种房性心律失常:多源性房性早搏、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颤动等。
(五)增宽伴切迹型P波
增宽伴切迹型P波,既往曾被称为“二尖瓣型P波”。
1.心电图特征
(1)P波时间≥0.11s,两峰距≥0.04s。
(2)PtfV1值≥∣-0.04mm·s∣(多见于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
(3)P波振幅正常(图8-6)。
图8-6 增宽伴切迹型P波(二尖瓣型P波)
男性,46岁,扩张型心肌病。常规心电图(图8-6)显示P-P间期0.77~0.82s,频率73~78次/min; Ⅱ、Ⅲ、aVF导联P波增宽,时间0.15s,两峰距0.07s, V1导联正相P波振幅0.2mV, Ptf值-0.08mm·s; P-R间期0.24s, QRS时间0.11s,在Ⅰ、aVL导联呈Qr型,电轴+113°, aVR导联呈R型,R波挫折,V1导联呈Rs型,V4导联呈rS型,V5导联呈QS型,V6导联呈Qrs型;T波在Ⅱ、Ⅲ、aVF导联平坦,V5导联低平,V6导联浅倒。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P波增宽伴切迹、PtfV1绝对值增大,提示左心房负荷过重及肥大所致;③一度房室阻滞;④高侧壁、前侧壁异常Q波或等位性Q波;⑤V1导联R波振幅增高,提示右心室肥大或由后壁异常Q波引发的对应性改变所致;⑥下壁、侧壁T波改变。
2.发生机制
当左心房肥大或房间束(Bachmann束)、左心房内传导功能降低时,将导致左心房除极时间延长,从而使整个心房除极时间也相应地延长。
3.临床意义
(1)左心房负荷过重:主要见于早期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左心房黏液瘤、急性左心衰竭等。
(2)左心房肥大:凡是能导致左心房负荷持续加重的病因,均可引起左心房肥大。主要见于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也见于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3)不完全性左心房内或房间束(Bachmann束)传导阻滞:多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及低钾血症等。
(4)左心房肥大合并左心房内阻滞:左心房肥大易损伤心房内传导组织,引起心房内传导阻滞,导致P波明显增宽(时间>0.14s)。
(5)易发生各种房性心律失常:左心房负荷长期过重,导致左心房肥大,继而牵拉和损伤心房内传导组织,引起心房内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折返现象或触发活动,诱发多源性房性早搏、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颤动等。
(六)间歇性P波改变
1.基本概念
间歇性P波改变是指窦性心律时P波形态、振幅呈间歇性改变。见于间歇性不完全性心房内阻滞、P波电交替、窦房结头部与尾部间歇性发放冲动等。
2.心电图特征
(1)间歇性不完全性心房内阻滞:P-P间期基本规则时,间歇性出现正常P波、高尖型P波或(和)增宽伴切迹型P波(图8-7)。
图8-7 左心房肥大合并间歇性不完全性右心房内阻滞引发两种形态的P波
男性,21岁,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脏超声及二尖瓣置换术证实为左心房、左心室肥大。Ⅱ导联(图8-7)显示窦性P-P间期0.60~0.70s,频率86~100次/min;有3种P波形态:①P1~P4增宽伴切迹,时间0.11s,两峰距0.04s; ②P6~P9高尖,振幅0.32~0.35mV; ④P5也高尖,但形态介于P4与P6之间,振幅0.28mV。P波形态转变时其P-P间期相等。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P波增宽伴切迹,符合左心房肥大的心电图改变;③间歇性P波高尖,提示间歇性不完全性右心房内阻滞所致。
(2)P波电交替:请见振幅交替型P波。
(3)窦房结头部与尾部间歇性发放冲动:头部发放冲动的频率和振幅均较高,而尾部发放冲动的频率和振幅均较低(图8-8)。
图8-8 窦房结内两个起搏点间歇性发放冲动引发两种形态的P波
男性,31岁,健康体检。Ⅱ导联(图8-8)显示P波呈两种形态:①低平,其P-P间期0.68~0.74s,频率81~88次/min, P-R间期0.17s,如前6个P波;②略高尖,其P-P间期0.66~0.76s,频率79~91次/min, P-R间期0.18s,如最后5个P波。心电图诊断:间歇性出现两种形态P波,提示由窦房结内两个起搏点间歇性发放冲动所致。
(七)房间隔阻滞型P波
1.基本概念
房间隔阻滞型P波是指下壁导联的P波呈正负双相型伴时间≥0.11s者(图8-9)。见于不完全性左心房内阻滞伴左心房逆行传导,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房内传导阻滞。表现为窦性激动在左心房内除极不仅延缓,还从左心房下部向上部除极,形成终末负相P波,系上房间束(Bachmann束)传导完全阻滞所致。
图8-9 房间隔阻滞型P波
男性,55岁,扩张型心肌病。肢体导联(图8-9)显示Ⅰ、aVL导联P波直立,增宽伴双峰切迹,时间0.14s,两峰距0.09~0.10s, Ⅱ、Ⅲ、aVF导联P波呈正负双相,aVR导联呈负正双相;P-R间期0.30s; Ⅰ、aVL导联QRS波群呈QR型,Q波时间0.04~0.05s,深度>1/4R, RaVL>RⅠ, Ⅱ、Ⅲ、aVF导联呈RS型,SⅢ>SⅡ>RⅡ,电轴-40°, QRS时间0.11s; Ⅰ、aVL导联T波倒置。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房间隔阻滞型P波,提示Bachmann束完全阻滞和左心房肥大;③一度房室阻滞;④电轴左偏-40°,提示左前分支阻滞;⑤高侧壁异常Q波伴T波改变。
2.心电图特征
(1)Ⅱ、Ⅲ、aVF导联P波呈正负双相。
(2)P波增宽,时间≥0.11s。
(3)P波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的P环电轴夹角常>90°。
(4)心内电生理检查时,心房除极顺序为高位右心房→低位右心房→低位左心房→高位左心房。
3.鉴别诊断
需与窦性P波电轴左偏相鉴别。两者虽然均表现为Ⅱ、Ⅲ、aVF导联P波呈正负双相,但后者P波时间正常,活动后P波转为直立可资鉴别。
4.临床意义
(1)出现房间隔阻滞型P波是左心房扩大或肥大非常特异的征象。
(2)意味着Bachmann束完全阻滞。
(3)具有较高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尤其是心房扑动。
(八)振幅交替型P波
1.基本概念
振幅交替型P波又称为P波电交替,是指窦性P-P间期规则或基本规则时,以R波为主的导联P波形态和(或)振幅每搏呈交替性改变。
2.心电图特征
(1)P-P间期、P-R间期均必须固定,以确保是同一起搏点的激动,多见于窦性心律。
(2)交替出现两种形态的窦性P波,其振幅互差≥0.1mV,时间可有轻度互差。
(3)两种形态P波的极性一致,其额面P环电轴指向左下。
(4)这两种P波形态的改变与呼吸、伪差等心外因素无关(图8-10)。
图8-10 P波、ST段呈电交替现象(引自徐立文)
(5)可伴有QRS波幅、ST段、T波、U波电交替现象。
3.发生机制
(1)心房内特殊传导组织或某部分心房肌传导障碍,导致交替性心房内阻滞或心房内差异性传导。
(2)心房肌缺血导致跨膜动作电位复极2相、3相发生交替性改变或心房肌不应期长短交替性改变,引发交替性心房肌除极异常。
4.临床意义
(1)P波电交替现象是一种罕见的心电现象,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心房梗死、心房负荷过重、心房肥大及心房肌严重缺血等,常提示心房病变广泛而严重。
(2)是一种预后不良的征象,死亡率较高。
(3)是心房肌严重缺血、心电不稳定的表现,易引发各种房性心律失常。
三、依据P波极性确定基本心律
基本心律的确定主要依据肢体导联(Ⅰ、Ⅱ、aVR导联)P波的极性,必要时结合V4~V6导联P波的极性。遇心动过速时,还需根据P波频率的高低、P波所处的位置及临床病史进行鉴别。
(一)窦性心律
诊断窦性心律,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1)P波在Ⅰ、Ⅱ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V1导联呈正负双相或直立,V4~V6导联直立。
(2)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窦性搏动,依据其频率的高低及规则程度,有窦性心动过速(>100次/min)、窦性心动过缓(<60次/min)及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互差≥0.16s)之分。若仅出现1个窦性搏动,则称为单个窦性搏动;若连续出现2个窦性搏动,则称为成对的窦性搏动。
(二)房性心律
只有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房性异位搏动,方可称为房性心律。起源于不同部位的房性异位搏动,其形态(指Ⅱ导联)可归纳为以下5种:①倒置型P波(逆行P-波); ②负正双相型P波;③正负双相型P波;④低平型P波;⑤直立型P波。依据其频率的高低,有房性心动过速(>100次/min)、加速的房性逸搏心律(61~100次/min)及房性逸搏心律(50~60次/min)等之分(图8-11)。
图8-11 加速的房性逸搏心律(负正双相型)
男性,40岁,胆石症术前。心电图(图8-11)显示P-P间期0.74~0.76s,频率79~81次/min, P波时间0.09s,在Ⅰ、aVL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呈负正双相,aVR导联呈正负双相,V1~V6导联直立;P-R间期0.15s, QRS波形正常。下行Ⅱ、aVR导联系起卧活动后记录,显示窦性P波特征,频率88~96次/min, P-R间期0.14s。心电图诊断:①加速的房性逸搏心律(79~81次/min); ②活动后转为窦性心律。
(三)房室交接性心律
(1)符合倒置型P波(逆行P-波)特征,其P--R间期<0.12s或虽然P--R间期≥0.12s,但较窦性P-R间期短0.04s以上或者P-波出现在QRS波群之后,其R-P-间期<0.16s(图8-12、图8-13)。
图8-12 加速的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
女性,32岁,急性阑尾炎术前。常规心电图(图8-12)显示P波在Ⅱ、Ⅲ、aVF、V2~V6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V1导联负正双相,P--P-间期0.75~0.86s,频率70~80次/min; P-R间期0.09s, QRS波形正常。心电图诊断:加速的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70~80次/min)。
图8-13 加速的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
女性,24岁,病毒性心肌炎。常规心电图(图8-13)显示QRS波形正常,其R-R间期0.70s,频率86次/min,逆行P-波位于ST段上,R-P-间期0.11s。心电图诊断:加速的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86次/min)。
(2)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房室交接性异位搏动,根据其频率高低有房室交接性心动过速(>100次/min)、加速的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61~100次/min)及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40~60次/min)等之分(图8-14)。
图8-14 房室交接性心动过速
男性,51岁,心动过速半年。Ⅱ导联(图8-14)P波倒置,深达0.25~0.30mV, P--P-间期0.40s,频率150次/min, P--R间期0.10s, T波平坦。心电图诊断:①持续性房室交接性心动过速(150次/min); ②轻度T波改变。
(四)心房起搏心律
(1)心房起搏脉冲后紧随起搏P′波,其极性与窦性P波一致,在Ⅰ、Ⅱ、V4~V6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置(图8-15)。
图8-15 心房起搏心律(AAI模式,55次/min)
(2)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心房起搏搏动,其频率可程控设置,低限频率多在50~60次/min。
四、依据P波形态改变诊断心房肥大、心房内阻滞
心房肥大、心房内阻滞的心电图改变均表现为P波高尖(右心房肥大、右心房内阻滞)、P波增宽伴切迹(左心房肥大、左心房内阻滞)及P波高大(双心房肥大、一侧心房肥大伴对侧心房内阻滞),其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和心脏超声检查。
五、Ⅰ导联P波倒置的判定
窦性心律时,无论窦房结起搏点是位于头部还是尾部,Ⅰ导联P波极性总是直立的。一旦出现倒置,见于下列3种情况:①左、右手导联线反接;②镜像右位心;③左心房心律(图8-16)。
图8-16 加速的房性逸搏心律
女性,37岁,病毒性心肌炎待排。常规心电图(图8-16)显示P波在Ⅰ、Ⅱ、Ⅲ、aVF、V3~V6倒置,aVR、aVL直立,V1、V2呈负正双相,时间0.08s; P--P-间期0.87~0.92s,频率65~69次/min, P--R间期0.14s, QRS波形正常。心电图诊断:加速的房性逸搏心律(65~69次/min),提示起源于左心房前下壁。
六、诊断规范及心得体会
(1)窦性心律时,若出现P波高尖、增宽伴切迹或高大,则应先进行描述性诊断,后根据临床病史进行提示性诊断或符合性诊断。如:①窦性心律、P波高尖,提示不完全性右心房内阻滞所致,请结合临床。②窦性心律、P波高尖,符合右心房肥大的心电图改变。③窦性心律、P波增宽伴切迹及PtfV1绝对值增大,提示左心房肥大所致,请结合临床。
(2)P-P间期规则或基本规则时,若间歇性出现P波高尖、增宽伴切迹,则宜诊断为不完全性心房内阻滞。如:①窦性心律、间歇性出现P波高尖,提示不完全性右心房内阻滞所致。②窦性心律、间歇性出现P波增宽伴切迹及高尖,提示间歇性不完全性左心房、右心房内阻滞所致。
(3)有关PtfV1值:①左心房负荷过重、肥大时,其PtfV1绝对值往往增大;②不完全性左心房内阻滞时,其PtfV1绝对值大多正常;③PtfV1值前加上负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和困惑,建议以绝对值进行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