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十六国后期 拓跋部的形成和它的统一北方(公元383—439年)
(一)淝水之战以后北方的分裂形势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形成分裂的形势。公元384年鲜卑慕容部贵族慕容垂恢复了燕国,历史上称为后燕。另外一个鲜卑贵族慕容永在山西建立西燕,西燕不属于十六国之内。还有羌族姚苌建立的后秦,丁零人建立的魏。当时以现在的西北地区最为复杂、混乱,在这一地区先后建立了氐族政权后凉、鲜卑族政权南凉、卢水胡政权北凉、汉族政权西凉、乞伏部(大概是隶属西部鲜卑的高车族的分支)政权西秦等。总之,“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形成了分裂的形势。
(二)鲜卑拓跋部的强大及其统一北方
鲜卑拓跋部居住在现在的内蒙古和山西北部地区,包括九十九个氏族(加上拓跋王室共一百个氏族)和三十六个部落。西晋初期,拓跋部首领力微经常侵扰西晋边境。西晋末年,拓跋部首领猗卢曾经占领山西北部,接受了晋的代王封号。猗卢时期,拓跋部氏族趋向瓦解,氏族成员贫富分化,出现了阶级。当时虽还未产生国家,但作为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猗卢,竭力模仿汉族皇帝,扩大自己的权力。他遭到部落贵族的反对,展开了斗争。猗卢更多地依靠外族人,于是有许多汉族的士大夫和其他族的商人围绕在猗卢的周围,成为猗卢的亲信。这些人是支持王权的。当时,新旧矛盾即部落贵族和围绕在国王周围的新兴贵族之间的矛盾很激烈。最后,猗卢在一次政变中被儿子所杀。这一父子之间的斗争,反映了要走向封建化、建立封建王朝的猗卢和要保留部落氏族的形式、保持氏族贵族的权力的落后集团之间的斗争。猗卢死后的一段时间内,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虽然名义上由拓跋部宗室担任,但实际上部落贵族的权力非常大。什翼犍时期,拓跋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有了正式的法律。法律保护私有财产,规定盗取别人财产的要处罚。不过这时的处罚比较轻,只需十倍偿还原主的财产而已。尽管如此,也说明当时的法律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且有了明文规定。此外,还规定反逆罪处死刑。什翼犍时期,由于社会向前发展而正式具有国家规模。国家的建立也说明拓跋部内部的贫富分化,阶级分化又向前进了一步。但是这时拓跋部的国家还没有得到巩固。
我们知道,拓跋部是一个部落联盟的组织,它的邻居铁弗部(历史上称为匈奴,实际上是匈奴、鲜卑的血统都有,铁弗部和拓跋部非常接近,或许是表兄弟,后来由于拓跋部的鲜卑血统多一些,铁弗部的匈奴血统多一些,因而就分开了,他们常为争夺部落联盟的首领地位而开战)的首领投靠了苻坚,依靠苻坚的力量推翻了拓跋部的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地位,什翼犍又为其子实君所杀。这样一来,拓跋部所建立的国家还没有得到巩固便被消灭了。“淝水之战”以后,苻秦政权颠覆,拓跋部乘机复兴。这时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珪重建国家,改国号为魏。拓跋珪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君主,他继位以后首先确立自己在本族的地位。他和后燕慕容垂和好,并于公元391年击溃了经常和他争夺部落联盟首领地位的铁弗部。他力图排除部落内那些阻碍他前进的力量,解散部落组织,将氏族成员一律作为编户直接由国王管理。此外,又在他的统治区内提倡农业,实行屯田。所谓屯田,就是把土地分配给氏族成员进行农耕。这样,拓跋部的农业生产便逐渐得到发展了。拓跋部的强大遭到后燕的猜忌。公元395年,后燕派遣大军进攻魏,拓跋珪把主力调开平城(又称代京,现在的山西大同),使后燕军扑了一个空。当时天气很冷,燕军只好撤退。而当燕军撤退之际,拓跋珪大举反攻,在参合坡歼灭了后燕的全军。下一年,后燕皇帝慕容垂亲自统兵报复,也同样未找到魏的主力,扑了一个空。由于慕容垂很能作战,退兵时,拓跋珪没有追击。据说后燕的军队经过参合坡时大哭上次战死的将士,因为这些兵士都和上次作战的兵士是父子或兄弟。慕容垂感伤成疾,在退兵途中死了,拓跋珪乘机进攻后燕,于公元397年大举南下,占领了河北地区,灭了后燕。
后燕的中心地区河北为魏占领后,它的残馀势力分为两支:一支向北退到老根据地辽宁,延续了一个时期,于公元409年被汉族政权北燕所代替,而北燕则于公元436年为魏太武帝拓跋焘所灭;另一支向南逃到东晋的山东(山东原来是前秦的领土,“淝水之战”以后为东晋占领),慕容德称帝,历史上称为南燕,后为东晋实际掌握政权的刘裕所灭。这时关中地区有羌族建立的后秦,因而北方是两大势力对峙:一是魏(原来后燕地区);一是后秦(关中地区)。此外,在陕西北部地区又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国家,即于公元419年建立的夏。夏的建立者是被拓跋部打败的铁弗部。铁弗部被拓跋部打败以后投靠了后秦,得到后秦的支持,于是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便在陕西北部和宁夏、内蒙古交界的地区建立了夏国。夏建立以后,铁弗部恩将仇报,经常向后秦找麻烦。后秦姚氏统治者的内部矛盾很尖锐,弟兄之间经常为了争夺皇位而发生斗争。皇帝姚兴是信仰佛教的,他为了提倡佛教花了不少钱,但他召集了很多和尚把佛经翻译出来了,这对沟通中外文化有贡献。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国势日衰,到他的儿子姚泓时,于公元417年也为东晋刘裕所灭。刘裕灭了后秦以后为了做皇帝迅速地回到江南,只留下一个十岁的儿子镇守关中,结果,内部不和,将领们互相残杀。于是,夏的赫连勃勃享渔人之利,于公元418年占领了关中。这时北方只剩下两大势力:一是魏,一是夏。夏的统治极为残暴,可以和十六国中石虎的统治相比。赫连勃勃要求所筑的城(现在陕西榆林县还有夏城遗址)连铁锥子也锥不进去,否则就说造城的工匠不好,处死;但如果铁锥子锥不进去,便说造铁锥的工匠不好,也要杀头。如此残暴的统治是少有的。赫连勃勃死后,夏的统治不能维持,于公元427年为魏所灭。此时,北方除魏以外,还有北燕和北凉。公元436年魏灭北燕,公元439年魏灭北凉。北凉的领土是凉州(现河西走廊、甘肃西部)。我们刚才讲过,凉州地区曾建立过五个王国,经过一番混战,最后北凉占领了全部凉州地区。北凉王沮渠氏是卢水胡种,曾隶属过匈奴,所以又称匈奴人(实际上并不是匈奴人),他名义上向魏称臣,实际上独立,后被魏消灭。魏遂统一北方。
我们对十六国究竟应作何评价?十六国时期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究竟有什么作用?我个人认为:十六国的统治者实行胡汉分治的政策,进行民族压迫,依靠本族人作军队的骨干,镇压人民,他们与汉族地主阶级以及其他被征服各族的贵族分子虽有矛盾,但又不断寻求妥协的途径,以便共同统治人民。在当时那种混战的局面中,各族统治者使社会经济和文化遭受到破坏,无数的人民被强制迁徙、被屠杀,各族统治者的罪恶行为使得北方的社会经济一度陷入停顿。因此他们应该受到谴责。但是我们不能将十六国的历史作用一笔抹煞。首先,各族人民曾经为反抗西晋统治而进行斗争。这种斗争具有正义性,其作用在于打击了北方门阀贵族的势力,使当时北方最显贵的士族都逃到江南去了。虽然北方统治者中又会出现新的门阀贵族,但就整个发展趋势来讲,当时北方的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不像南方那样突出,自耕农也有增加而不是减少。前燕的户数达二百四十五万,与西晋的户数相等;人口有九百九十多万,比西晋少六百万。而前燕的领土比西晋少了江南和关中;同时,前燕的实际人口已减少,大量的人口在西晋末年已向南迁移。为什么前燕的户籍册上会有这么多人口呢?这正说明了官府户籍上登记的自耕农的增多,说明北方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劳动人口比南方少一些,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相对慢一些。到北魏实行均田制以后,全国户口比西晋增加了一倍。其中主要是均田农民亦即自耕农民的增加。自耕农的增加是一件好事,说明西晋末年各族人民反抗西晋政权的起义以及长期的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大量的少数族人民进入中原以后,必然接受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这对后来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有作用的。应该说,这是各族人民的贡献。有些少数族进入中原以后即使不从事农业生产,只专门搞军事,但久而久之各族内部也必然贫富分化、阶级分化,虽有些人上升为统治阶级,然而多数人会下降为贫苦的群众,他们必然会和汉族人民站在一起,通过共同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生产斗争而走向融合。这种融合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就各族人民而言,他们接受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对他们本身有好处;就汉族而言,在这一时期也吸取了不少少数族的东西,如畜牧生产技术、丰富的音乐、歌曲等。这些东西都为汉族人民所吸收,变成汉族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北朝时期人民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被征服各族(主要是汉族)人民对少数族统治者的斗争从未中断。总之,我们今天对“五胡十六国”的评价是;统治者的罪恶由统治者来承担,应该对统治者加以谴责;人民的斗争有积极作用,这和以后大一统的、强盛、繁荣的隋唐王朝的建立有密切关系。其次,十六国时期少数族政权有好,有坏,应加以区别。苻坚统治初期,石勒在河北的统治时期,无论从人民负担或吏治来看,都比西晋时期要好一些。当然,坏的政权也有,如石虎、赫连勃勃的统治就很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