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让苗儿自己长
有朋友来京,告诉我这样一个消息:张春保外出躲债,至今下落不明。
听此言,我在震惊之余,深深为河南某县这位一度知名的种植大户惋惜。
张春保的爷爷解放前在上海的租界当过花匠,解放后,园艺搞不成了,侍弄菜园子却出了名。耳濡目染,张春保和他的父亲都成了远近有名的菜把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里实行“大包干”,张春保除留足口粮田,将其余的地都种上了蔬菜。由于经营得法,小日子过得滋滋润润。此后,他又远赴山东寿光拜师,学会了温室栽培技术。这一下更了不得,连省城的宾馆也用上了他的菜。
如果事情就此发展下去,张春保的日子本可以过得美美满满。可就在这时,县里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找了他说,老张,不能满足于小富即安呐!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我和县长商量了,建议你扩大温室种植面积,为县里发展“三高”农业树一面旗帜。
张春保有些踌躇,目前的规模,已觉吃力。再扩大规模,恐怕吃不消。再说,土地和资金也成问题。副县长许诺:“至于土地和资金问题吗,县里想办法帮你解决。”
张春保最终应承了下来。副县长也没有食言,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款中拨出20万给张春保,并亲自出面将城郊乡紧傍公路的一块30亩好地协调了下来,由张春保反租倒包。温室建成不久,专员下来检查工作,看了温棚,十分高兴,指示县里继续予以扶持,争取使张春保成为全地区的典型。专员还亲自为示范园题了匾额“春保温棚”,此后,上面来了领导,县长、书记定会陪着前去巡视。在一波接一波的鼓励、指导声浪中,温室面积不断扩大,档次也不断提高。
1998年冬,我在该地区采访时,市领导向我推荐了“春保温棚”。尽管此前我曾参观过不少温棚,说实在的,一踏进“春保温棚”,还是有些吃惊——没想到一位普通农民竟有这样的气魄!温棚采用联体形式,占地足有百亩,四周玻璃墙幕,顶棚钢筋骨架,连瓜菜的撑杆也用的是漆成白色的钢筋。县里的领导自豪地告诉我,棚里滴灌设备是从以色列进口的原装货,全部采用电脑控制。我问张春保,一共投入了多少,他告诉我有四五千万。“自有资金占多少?”我接着问。张春保讷讷地说:“都是领导帮的忙……贷的款。”
“投入这样高,种什么才能收回成本?”我不合时宜地叮了一句。
县领导抢着回答:“种附加值高的产品。你看,棚里的东西全是稀罕货,日本甜瓜、荷兰芦笋,还有《西游记》里孙悟空偷吃过的人参果……”
“这些东西销路如何?”我转身问张春保。他面露愀色:“离大城市太远,当地的农民消费水平有限……”
……
来京的这位朋友告诉我,张春保近些年连连亏损,窟窿越捅越大。最近银行清理贷款,他无力偿还,求告领导,领导们说,像这种经济行为,政府不好干预。他无奈,只好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
有关“拔苗助长”的典故,中国人大多耳熟能详。从张春保发展温棚的经历看,当地政府采取的措施,不也同宋国那位农夫如出一辙吗?非但如此,就出发点而论,农夫那样做,完全是因为不懂自然规律。咱们的领导那样做,真的是由于一点也不懂经济规律吗?
(200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