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關於《竹書紀年》的版本
關於《竹書紀年》在西晉初年出土以後的整理與版本,學者以往缺乏辨析,本書爲之詳細考證。
關於晉隋時期《竹書紀年》的整理、考正、注釋、校勘與版本。晉隋時期,學者對《竹書紀年》進行了整理、考正、注釋與校勘等研究工作。學者以往對於《竹書紀年》的整理、考正諸問題混淆不清,對於整理、考正的年代尤不能明。整理、考正、注釋屬於《竹書紀年》研究的不同階段,各階段性質不同,它們之間既有關聯,亦存在區别,不能將之混淆等同。
整理:荀勖與和嶠整理《竹書紀年》。屬於《竹書紀年》研究的初期階段,主要是對出土簡牘進行編次、考證和注寫。《竹書紀年》在武帝太康二年出土後,荀勖與和嶠於太康三年整理完畢,杜預《春秋左傳集解後序》亦可爲證。
考正:惠帝永平元年以後,有摯虞、衛恒、束晳、王接等考正《竹書紀年》。主要事蹟有摯虞撰定官書、衛恒與束晳考正汲冢書、束晳《汲冢書抄》、王庭堅難束晳考正、束晳釋難、王接詳王庭堅與束晳得失。學者考正汲冢書,包括字形和文意等,存在一些分歧。摯虞在永平元年(291年)至元康初考正汲冢書。衛恒考正汲冢書在元康元年(291年)及以前。束晳考正汲冢書在元康九年(299年)至永康元年(300年)四月間。
注釋:杜預太康三年作《春秋左傳集解後序》、續咸撰《汲冢古文釋》(當在永嘉之亂前)。《春秋左傳集解後序》乃《竹書紀年》和《春秋》、《左傳》的印證和發明。
校勘:徐廣於東晉孝武帝時校《汲冢紀年》。東晉以後,《竹書紀年》隨書厄難而殘損,於是學者爲之校勘,於是乎有《竹書異同》。
版本:兩晉南北朝有本流傳的有荀勖與和嶠整理《竹書紀年》、束晳《汲冢書抄》、續咸整理的《汲冢古文釋》、徐廣《汲冢紀年》等,後兩者都是以荀勖與和嶠整理本《竹書紀年》爲基礎的。束晳的考正存在很多問題,這對於《汲冢書抄》的流傳存在一定的影響。考《隋書·經籍志》,《竹書紀年》只有一種流傳,而有《竹書異同》一卷,集諸家見解之不同也。實際上,《竹書》經過荀勖與和嶠整理、衛恒與束晳考正,續咸注釋,皆有不足。《竹書》本十二篇(卷),學者校勘分歧,故有《竹書異同》一卷。
自晉以降,關於《竹書紀年》版本的相關文獻有十:荀勖與和嶠《竹書紀年》、續咸《汲冢古文釋》、束晳《汲冢書抄》、徐廣《汲冢紀年》、唐人張昌齡《古文紀年新傳》、《太平御覽》所引《紀年》、《資治通鑑外紀》所引《紀年》、《東觀餘論》所載《師春書》雜抄《紀年》、《中興館閣書目》與《宋史》所載三卷殘本《紀年》、“梁沈約附注”的今本《竹書紀年》諸本。實際上,晉至宋元流行的是荀勖與和嶠本《竹書紀年》,徐廣《汲冢紀年》是校勘荀勖、和嶠本《竹書紀年》,《太平御覽》所引《紀年》源自前代類書,《資治通鑑外紀》所引《紀年》源自轉引其他文獻。至於束晳《汲冢書抄》、黄伯恩《東觀餘論》記録的《師春書》雜抄《紀年》屬於雜抄類,續咸《汲冢古文釋》屬於注釋類,張昌齡《古文紀年新傳》屬於發揮類,今本《竹書紀年》屬於重撰類。今本《竹書紀年》體例與和嶠本《竹書紀年》、束晳《汲冢書抄》不合,而是依托沈約注的僞書。
關於《竹書紀年》晉魏紀年、周王紀年與版本問題。關於《竹書紀年》東周部分晉魏紀年、周王紀年與版本的關係,學者存在不同觀點。考察晉隋唐宋時期學者徵引古本《竹書紀年》的情况,古本《竹書紀年》東周部分本以晉魏紀年,學者根據需要,依據年表和推算,轉换爲周、魯、齊、田齊、秦、韓、趙、燕、粵諸國紀年,并不存在兩種不同紀年的版本。
今本《竹書紀年》東周部分以周王紀年,而小注以晉魏紀年,學者易於根據需要轉换紀年,《繹史》、《春秋戰國異辭》載有周王紀年、晉、魏紀年不同的紀年。今本《竹書紀年》的編纂者將古本《竹書紀年》的晉魏紀年改爲周王紀年,遭到許多學者的批評。張宗泰《竹書紀年校補》、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竹書紀年義證》將今本《竹書紀年》晉殤叔以後的周王紀年改爲晉魏紀年。
關於《竹書紀年》的稱謂與版本等問題。晉代南北朝學者稱《紀年》、《汲冢古文》、《竹書》、《汲冢書》、《汲冢紀年》、《竹書紀年》,其實一也。荀勖、和嶠、杜預、司馬彪、盧無忌、王隱等稱《紀年》。束晳稱《古文》,續咸稱《汲冢古文》,臣瓚稱《汲冢古文》或《汲郡古文》,劉淵林稱《汲郡地中古文册書》,後世或稱爲《汲古文》。束晳有《汲冢書抄》,郭璞稱《竹書》、《汲冢書》或《紀年》,陶弘景稱《竹書》。徐廣稱《汲冢紀年》,省稱爲《紀年》,唐宋學者亦習稱《汲冢紀年》。酈道元稱《竹書紀年》,隋唐宋元學者亦習稱之。以上名稱後世稱謂或有省益。關於《竹書紀年》的稱謂有5個基本要素,有地名、遺存、載體、字體、篇名。通過對《竹書紀年》的稱謂解析,可以發現晉代至於宋代學者對於《竹書紀年》稱謂繁多,其實都是5個基本要素的不同组合,即圍繞汲郡墓葬出土古文竹書《紀年》而來。所以,明白了根由,就可以見而不怪了,不必僅僅由於篇名而懷疑他們是否同一本書。
關於古本《竹書紀年》的異文與版本問題。異文是指學者引用古本《紀年》,屬於同一内容,但是在表述上存在很大差别者。考校差異,《紀年》部分夏紀1條、商紀4條、周紀5條、晉紀5條、魏紀20條,《紀令應》4條,《雜事》部分2條。自晉以來至於宋元時期,學者徵引《紀年》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夏紀無分歧,商、周、晉紀略有小的分歧,魏紀分歧略大,與戰國史實複雜有關。總之,分歧不大。《水經注》所引《竹書紀年》與徐廣《汲冢紀年》有許多不合,非徐廣所用本也。《汲冢古文》與《水經注》所引《竹書紀年》無衝突,合。徐廣《汲冢紀年》所用本有與他本數不合者。《太平御覽》錯訛多,擁有多個本子(抄録不同的文獻)。《資治通鑑外紀》不少條文較之前人著述所引爲詳,且有不少爲前人所未引者,當有本。事實上,郭璞《山海經注》和《穆天子傳注》以及酈道元《水經注》引用的《竹書紀年》是荀勖、和嶠本,臣瓚所引《汲冢古文》、《汲郡古文》是續咸《汲冢古文釋》,《史記索隱》所引《汲冢紀年》、《紀年》是徐廣校本《汲冢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