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吴 Wú
吴姓为中国第8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268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约23%分布于广东、江苏、安徽3省(其中广东省最多,约占9.8%),46.5%分布于四川、福建、浙江、江西、贵州、湖北、湖南、河南、广西9省、自治区(《中国四百大姓》,2013)。为福建第5常见姓。望出濮阳郡、渤海郡、陈留郡、吴兴郡、汝南郡、长沙郡、武昌郡。
吴姓有爱敬堂、爱山堂、安定堂、宝诰堂、宝善堂、保和堂、报本堂、本源堂、碧山堂、斌雅堂、渤海堂、承德堂、承启堂、承善堂、承先堂、承志堂、澄澜堂、崇本堂、崇礼堂、崇让堂、垂裕堂、春晖堂、纯溪堂、纯修堂、赐锦堂、萃英堂、存让堂、存著堂、大树堂、德礼堂、德让堂、读古堂、笃叙堂、笃忠堂、端本堂、敦本堂、敦德堂、敦厚堂、敦伦堂、敦睦堂、敦行堂、敦叙堂、恩成堂、发祥堂、凤林堂、奉思堂、奉先堂、福源堂、覆郡堂、恭俭堂、恭友堂、观乐堂、观止堂、光裕堂、光振堂、贵林堂、和瑞堂、华封堂、怀德堂、怀仁堂、荟秀堂、积庆堂、积善堂、集贤堂、济美堂、继述堂、嘉会堂、金陵堂、锦绣堂、经远堂、敬爱堂、敬亲堂、敬思堂、九如堂、聚庆堂、均安堂、塊庆堂、来荆堂、兰蕙堂、礼耕堂、联经堂、留让堂、留余堂、六合堂、履成堂、伦叙堂、懋德堂、明禋堂、濮阳堂、谱系堂、岐山堂、青坑祠、清让堂、清远堂、庆余堂、求是堂、让德堂、让名堂、仁本堂、仁德堂、仁义堂、仁泽堂、汝南堂、三洽礼堂、三让堂、三义堂、三友堂、三在堂、善继堂、善庆堂、尚德堂、慎德堂、绳武堂、时思堂、识春堂、世德堂、世笃堂、世礼堂、世睦堂、世让堂、世享堂、守敬堂、寿永堂、述德堂、树德堂、双合堂、双乐堂、双柱堂、思成堂、思存堂、思敬堂、思让堂、思源堂、四行堂、太和堂、听彝堂、望道堂、维则堂、文美堂、吴郡堂、五福堂、五柳堂、务本堂、锡类堂、孝敬堂、孝思堂、孝享堂、孝言堂、兴让堂、行正堂、秀聚堂、叙伦堂、绪衍堂、延陵堂、延庆堂、衍庆堂、燕乐堂、一耀堂、诒安堂、诒德堂、诒燕堂、饴远堂、怡德堂、怡清堂、贻燕堂、雍睦堂、永怀堂、永思堂、有邻堂、有秩堂、余庆堂、裕和堂、裕后堂、源德堂、源远堂、云山祠、载福堂、泽远堂、昭德堂、昭穆堂、振家堂、振宜堂、正心堂、直笔堂、至德堂、治平堂、忠孝堂、忠义堂、种德堂、自求堂、宗会堂、宗让堂、缵绪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吴氏先祖周伯亶父,商代末年在岐山周原一带建立周方国,吴氏族人因以“岐山”为家族堂号。
亶父长子太伯(泰伯)三让周伯之位,被后世奉为“至德第三人”。吴氏尊其为始祖,以“至德”“让德”“德让”“三让”“思让”“世让”“兴让”“宗让”“崇让”“留让”“存让”“清让”等为家族堂号。
太伯与弟仲雍为让位于其弟季历,满足其父欲传位于季历之子昌(即后来的周文王)的心愿,带了一部分人来到荆蛮地区,文身断发,以示不用。后又率领一部分荆蛮人东奔今江苏无锡、苏州一带,土著居民纷纷归附,后建立了勾吴国。吴氏家族或以“来荆”为家族堂号。
春秋吴公子季札(前576—前484)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市南淹城)地方,被称为延陵季子。吴王寿梦欲传位于他,他退隐山水之间,“弃其室而耕”。他出使鲁国,观赏音乐和舞蹈,边看边论。他观周乐而知国之兴衰。吴氏家族或以“延陵”“耕礼”“观乐”“观止”为家族堂号。
西汉文帝时(前179—前157)河南太守吴公(佚其名),为官公正廉明,善断狱案,治平为天下第一,子孙因以“治平”为家族堂号。
唐史官吴兢(670—749),居史馆三十余年,以叙事简练、奋笔直书见称,子孙因以“直笔”为家族堂号。
广东佛山大树堂吴氏,以其家庙前有两株巨槐而得名。
据说上古炎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吴权(也叫吴刚)。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吴姓老祖宗。他的妻子跟第4世炎帝戏器的孙子逢伯陵通奸,一胎生了3个儿子,叫鼓、延、殳。大家可能不知道,商代的殷墟卜辞和青铜器铭中的人名一般都不带姓氏,炎帝时代的人名字前怎么可能带有姓氏呢?吴权(也叫吴刚)只是一个传说的人物而已。
吴姓有3个主要来源:
帝舜之后。为姚姓吴氏。相传帝舜生于姚墟(今山东诸城舜王街道),以姚为姓。尧禅位于舜,舜称帝,号有虞氏,居于蒲坂,即今山西永济市张营乡舜帝村。舜禅位于禹,禹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即今河南虞城县城关镇北,子孙称虞氏。上古“虞”“吴”字音同,故虞氏也作吴氏。战国时有赵臣吴广,其女孟姚(?—前301)为赵武灵王王后(惠后娃嬴)。孟姚是吴广的大女儿,“孟姚”即“姚姓长女”之意。她名叫“娃”,因为嫁给了嬴姓的赵武灵王,从夫姓而称为娃嬴。
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之后。为姬姓吴氏。季札是吴王仲雍的18世孙。仲雍是弃(后稷)12世孙、商代末年岐山周原一带周方国的首领周伯亶父的第二个儿子。(有人称古公亶父,其实古公和亶父是两个人,古公是亶父的哥哥。先是古公继承了周伯的爵位,他死后“兄终弟及”,亶父继位。)亶父有3个儿子,即太伯、仲雍和季历。太伯和仲雍见父亲喜欢季历的儿子昌,两个人商量着带了一部分人离开周原。亶父去世后,二人回到周原奔丧,弟弟季历遵照父亲的遗嘱,执意要将爵位让给大哥太伯,太伯坚辞不肯接受,季历还是不依。太伯推让不成,就和弟弟仲雍再次出走,后来率部辗转来到今天江苏无锡一带,建立了勾吴国,简称吴国。太伯去世后,因为没有儿子,仲雍接任勾吴国国君。公元前585年,仲雍的第十七世孙寿梦(?—前561)继位称王。寿梦有4个儿子,其中第4个儿子季札最贤能。寿梦去世后,大儿子诸樊(?—前548)摄政,要让位给弟弟季札。季札不接受,就逃往延陵(今江苏常州市南淹城),后来诸樊就将延陵这个地方封给了他,所以季札或称延陵季子。诸樊去世后,二弟余祭(?—前544)、三弟余眜(?—前527)相继接位。余眛病重,临终遗命季札接位。季札再次违命不从,躲避到乡间。后来,季札的后代以吴为氏。
吴国被越国灭掉后,吴王夫差(?—前473)的孙子王孙鸿被流放到今天江西婺源地方,子孙以吴为氏,世称鄱阳吴氏。
吴姓还有其他来源,例如:
江苏沭阳颜集镇虞家沟吴姓,相传其先姓虞,秦末西楚霸王项羽妾虞姬之族。项羽兵败自刎,虞姬族人惧祸改吴姓。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吴中伟,浙江海盐人。祖父吴忠,本姓胡,自浙江天台迁海盐澉浦,改吴姓。方言“胡”“吴”音同。
明正德间有庠生熊显吾,为宁王朱宸濠(?—1521)王府属官。宁王有反意,熊谏劝不听,避祸庐江,改吴姓,为庐江望族。
南宋相秦桧(1090—1155)子孙,因耻于桧之为人,或改吴姓。
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也有吴姓,例如:
西汉时有南越人吴阳,公元前110年与东越大臣谋杀越王余善,以功封北石侯。
宋时抚水州蛮4姓(区、廖、潘、吴)有吴姓。抚水州蛮,水族、毛南族等先民。
金代女真族古里甲氏、吾古伦氏,金亡后或改吴姓。元至正十四年(1354)进士、枢密院判吴善卿,即蒙古人,本名迈里古思。
明初赐蒙古人把都帖木儿姓名吴允诚,赐也都帖木儿姓名吴克忠,赐买驴姓名吴成,赐完者帖木儿姓名吴良,赐把敦抗姓名吴守义,赐只兰姓名吴克诚,赐朵列干姓名吴允敬,赐买驴姓名吴管,赐胡朵儿哈姓名吴顺,赐吴阿寅台姓名吴政。
回族有吴姓:元回回诗人吴惟善,元末明初回回诗人丁鹤年表兄,樊川(今陕西西安韦曲镇)人;明代天文历算家吴谅,原名马沙亦黑,西域撒马尔罕(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人。宋末泉州回回人蒲寿助元灭宋,明初蒲氏遭歧视、迫害,一部分蒲氏族人避祸改吴姓。
白族先民有吴姓:明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学者、诗人吴懋,云南大理人,即白族。
苗族先民有吴姓:明代学者、教育家,王阳明弟子吴鹤,湖广镇溪(今湖南吉首)人,即苗族。
侗族先民有吴姓:广西龙胜平等村侗族吴姓,其先汉族。宋天圣二年(1024)迁龙胜,子孙融入侗族;湖南通道播阳镇六团村侗族吴姓,明洪武初江西泰和人吞田富之后。吞田富避乱通道,改吴姓,子孙融入侗族。
上述一些少数民族吴姓,其后人一部分已经融入汉族,也有一部分融入或衍变为其他少数民族。
现代许多少数民族也有吴姓,例如:
蒙古族吴姓,本姓巴林氏、乌审氏、敖照德氏、乌扎拉氏、敖齐勒氏、塔布德氏、乌梁海(敖日阳海、兀日杨海、兀日扬罕、兀日罕、兀良哈、兀良哈特、兀良哈惕)氏、斡亦剌(额鲁特、厄鲁特、兀鲁惕、卫拉特)氏、乌吉惕(乌济叶惕、兀济叶惕、兀汲耶惕、斡吉业德、吴启特、乌者德、乌界德、武者德、我者)氏、塔布罗氏、塔布囊(塔布农、他班昂、塔步囊)氏、翁牛特氏、斡特尔(乌特尔、斡托儿、卧托尔)氏、乌拉特氏、吴西勒(敖奇勒)氏、兀亦桑氏、敖交得氏、包日努特(宝日努德)氏、博罗努特氏、不古讷台(不古讷惕)氏、布呼努德氏、布库楚惕氏、哈剌努特(哈日努特、合剌讷惕)氏、乌合日沁(乌和尔沁、乌合尔勤)氏、乌兰脑特氏、于桑兀惕(于桑兀德、玉桑)氏、失巴古惕氏、谢卜树德氏、吴日吉格德氏、失卜失古惕氏、吴兰汉吉拉门氏、包如努得氏、乌勒古德氏、乌力雅特氏、奥里雅德氏、奥如纳尔氏、奥矣高德氏、锡热努德氏、斡格勒德氏、斡奇业德(乌其叶特)氏、敖高力沁氏、哈热努德氏、敖矣仓高德氏、敖拉嘎努德氏、奥勒胡努德氏、奥矣高尔沁氏、乌尔吉格德氏、巴嘎乌拉特氏、锡博希胡德氏、也和乌拉特氏、塔彬哈勒哈氏、斡都尔楚德氏、猛格特胡特氏、楚巴腾乌拉特氏、蒙古勒锦塔布农氏。
藏族吴姓,本姓吴木、务礼。
苗族吴姓,为湘西地区苗族五大姓(吴、龙、麻、廖、石)和广西苗族十三大姓(贾、龙、管、梁、杨、潘、吴、周、何、石、廖、黄、王)之一。本姓代勾、禾孝、禾弄、卡伍、卯鲁、戛修(嘎修)、孟恩格、喀编打、喀乾打、务收。
彝族吴姓,本姓哲、阿质、必多、确勃、里逼、勒昌、勿宝、数伍、者恨、哈批、阿字、属里、拉尼、署妥、阿鲁、抵扒、阿备劣古。
壮族吴姓,源出以蛇为氏族图腾的氏族。壮语称蛇为“吴”,因此以吴为姓。
朝鲜族吴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南朝梁天监年间吴瞻奉使新罗,回国时使其次子吴膺留居新罗。吴膺12世孙吴光佑后回中国,其玄孙吴延宠(1055—1116)于宋元符三年(1100)重回高丽,1107年作为副元帅,与都元帅尹瓘(?—1111)等率军征战女真,后任尚书左仆射参知政事,子孙融入朝鲜民族。
满族吴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乌拉(吴拉)氏、乌色氏、乌力氏、乌苏氏、吴穆氏、乌子(吴子)氏、乌雅(吴雅)氏、吴佳(武佳)氏、吴福氏、夹古氏、赫叶氏、吴灵阿氏、吴扎拉(兀札喇、乌札拉、乌札喇、吴札尔)氏、吴扎热氏、乌扎库(吴札库)氏、吴察喇氏、乌尔锡(乌勒锡)氏、吴努齐氏、乌尔汉(吴尔罕)氏、瓜尔佳氏、吴其勒氏、温彻亨氏、乌苏占氏、乌苏里氏、翁尼特(倭弥托)氏、屋鲁古氏、伍哲布勒氏、乌尔瑚齐氏、乌尔古宸(吴尔古宸)氏、乌尔瑚济氏、乌尔格齐氏、吴济克忒氏、屋鲁齐齐氏、吴俄尔格氏、扎萨呼哩氏,以及融入满族的八旗蒙古乌济奇特氏、吴西勒氏、乌梁海氏、乌噜特氏、乌喇特氏、乌扎拉氏、乌梁海济勒墨氏、吴兰汉吉拉门闬氏,达斡尔族乌礼苏氏,索伦人(鄂温克族)吴扎氏,赫哲族吴克定氏,鄂伦春族乌恰尔坎氏,八旗满洲汉军和“高丽旗人”吴氏等。
侗族三大姓(吴、杨、石)之一。宋代侗族先民就有这个姓。本为汉族,后融入侗族。
白族吴姓,本姓吴茨氏(即鱼氏族)。
黎族吴姓,本姓奥闰、老闰。
傈僳族吴姓,本姓欧扒氏(熊氏族)。
佤族吴姓,本姓果恩伙。其先汉族人。
景颇族吴姓,本姓张泡。
柯尔克孜族吴姓,本姓达本(他本)氏。
现代羌族吴姓,本姓蝉西。
达斡尔族吴姓,本姓爱协金“莫昆”、坤奇(昆吉)“莫昆”、乌力兹(吴力斯)“莫昆”、库尔堪“莫昆”。
锡伯族吴姓,本姓吴查(吴察、吴扎)氏、吴雅氏、吴扎拉氏、吴扎尔氏、吴壮尔氏、吴灵阿氏、巴雅拉氏。
鄂温克族吴姓,本姓吴扎氏、阿尔本(阿拉边)氏、涂克冬氏、吴立西氏。
裕固族吴姓,本属巴依亚特(巴依亚提、白亚提)户族。
鄂伦春族吴姓,本姓乌恰尔坎(吴卡尔康、吴恰尔康、吴恰尔堪)氏。
赫哲族吴姓,本姓吴克定氏、乌扎拉氏。
布依族、瑶族、土家、哈尼族、傣族、畲族、高山族、水族、拉祜族、纳西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京族、羌族、毛南族、土族、布朗族、怒族等也有吴姓。吴姓为水族四大姓(潘、韦、蒙、吴)、仫佬族四大姓(罗、银、吴、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