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新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10陈 Chén

姓为中国第5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613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4.61%。约33.3%分布于广东、福建、四川、江苏4省(其中广东省最多,约占13.3%),44.4%分布于浙江、湖南、河南、湖北、安徽、台湾、广西、山东、江西、贵州10省、自治区(《中国四百大姓》,2013)。为福建与台湾第一大姓,湖南第二大姓。望出颍川郡、下邳郡、汝南郡、广陵郡、东海郡、河南郡、京兆郡、冯(pínɡ)翊郡、新安郡、庐江郡。

陈姓有爱敬堂、僾肃堂、安定堂、安雅堂、百尺堂、宝德堂、宝经堂、宝善堂、宝书堂、保极堂、报本堂、必胜祠、碧石堂、彩星堂、陈湖堂、成德堂、承本堂、承厚堂、崇本堂、崇德堂、崇孝堂、崇义堂、崇远堂、崇正堂、重华堂、传义堂、垂裕堂、淳德堂、萃和堂、萃涣堂、萃伦堂、萃贤堂、萃渔堂、存诚堂、存心堂、存义堂、存远堂、大公堂、大邱堂、大义堂、岱北堂、道荣堂、德和堂、德聚堂、德仁堂、德盛堂、德天堂、德通堂、德星堂、德雍堂、登仁堂、地心堂、棣鄂堂、典从堂、鼎文堂、东璧堂、东海堂、笃庆堂、笃义堂、惇敬堂、惇庸堂、惇裕堂、敦(惇)本堂、敦(惇)伦堂、敦(惇)睦堂、敦(惇)序堂、敦德堂、敦厚堂、敦伦堂、敦孝堂、敦行堂、敦叙堂、敦义堂、敦议堂、敦谊堂、二难堂、飞钱堂、风浦堂、凤和堂、凤祖堂、奉先堂、福龙堂、福泰堂、福田堂、福星堂、富源堂、柑塘堂、诰公祠、耕读堂、耕历堂、耕山堂、公德堂、功德堂、共和堂、古香堂、顾予堂、官梅堂、官山堂、光辉堂、光耀堂、光义堂、光裕堂、光远堂、广陵堂、归来堂、郭本堂、国祥堂、海同堂、含辉堂、翰文堂、和会堂、河南堂、亨敬堂、恒慕堂、弘庆堂、弘义堂、厚德堂、厚施堂、厚思堂、华山堂、华文堂、华彝堂、怀德堂、怀宁堂、怀仁堂、怀义堂、怀忠堂、怀竹堂、焕新堂、辉荣堂、徽五堂、惠德堂、积庆堂、积善堂、积星堂、集贤堂、集义堂、济美堂、继韶堂、继述堂、继禹堂、继周堂、嘉会堂、嘉善堂、建业堂、荐(薦)馨堂、渐庆堂、江南堂、将相堂、介福堂、金墩堂、金兰堂、金沙堂、金鱼堂、京朝堂、京兆堂、旌义堂、景源堂、敬爱堂、敬承堂、敬睦堂、敬序堂、敬业堂、九鼎堂、九槐堂、九如堂、聚德堂、聚奎堂、聚伦堂、聚星堂、聚义堂、聚原堂、聚宗堂、刻筑堂、孔敬堂、奎德堂、奎焕堂、魁聚堂、赉善堂、乐善堂、礼行堂、立贤堂、良善堂、两宜堂、麟凤堂、留耕堂、六顺堂、六望堂、六义堂、龙安堂、龙腾堂、庐江堂、鲁西堂、履和堂、轮北堂、绵福堂、名高堂、名贤祠、明德堂、明善堂、南安堂、南院堂、培本堂、培德堂、冯翊堂、岐山堂、祇啸堂、起凤堂、亲亲堂、青龙堂、清义堂、庆余堂、庆远堂、群英堂、饶平堂、仁德堂、仁厚堂、仁让堂、仁意堂、仁趾堂、日央堂、荣继堂、榕溪堂、如德堂、如在堂、汝南堂、瑞玉堂、三德堂、三桂堂、三和堂、三槐堂、三君堂、三恪堂、三省堂、三相堂、三义堂、三友堂、三元堂、三知堂、上和堂、尚书堂、尚义堂、绍德堂、绍武堂、绍星堂、慎达堂、慎德堂、慎思堂、慎远堂、绳德堂、绳武堂、盛世堂、石兰堂、时思堂、世德堂、世庆堂、世善堂、式好堂、是草堂、是非堂、书瑞堂、树本堂、树德堂、双桂堂、水浒堂、司马堂、思成堂、思德堂、思敬堂、思孝堂、思源堂、四必堂、四勿堂、笋山堂、太丘堂、太邺堂、太子堂、陶正堂、天草堂、通德堂、同德堂、同庆堂、团荫堂、推己堂、万年堂、万松堂、旺礼堂、惟善堂、维则堂、维竹堂、文崇堂、文范堂、文会堂、文林堂、文圃堂、文青堂、文蔚堂、问礼堂、浯阳堂、梧桐堂、五本堂、五云堂、武当堂、务本堂、西颍堂、锡庆堂、喜德堂、下邳堂、咸宁堂、咸正堂、献春堂、萧乐堂、孝思堂、孝义堂、孝友堂、效瑚堂、心耕堂、心一堂、新安堂、新新堂、兴安堂、兴隆堂、兴贤堂、星聚堂、行五堂、修本堂、秀水堂、序伦堂、叙伦堂、叙彝堂、宣风堂、学威堂、训行堂、延华堂、延庆堂、衍庆堂、燕贻堂、燕翼堂、养锐堂、养性堂、耀祖祠、一本堂、诒谷堂、怡善堂、怡怡堂、宜尔堂、贻安堂、贻燕堂、遗风堂、遗忠堂、彝伦堂、彝叙堂、义德堂、义集堂、义济堂、义井堂、义居堂、义门堂、义善堂、逸志堂、银青堂、应孝祠、颍川堂、颍义堂、映山堂、雍睦堂、永安堂、永春堂、永和堂、永睦堂、永青堂、永庆堂、永思堂、永绥堂、永誉堂、永正堂、有归堂、有庆堂、佑启堂、余庆堂、余善堂、雨钞堂、玉余堂、育善堂、裕德堂、毓庆堂、渊源堂、元龙堂、源远堂、云岭堂、则义堂、章睦堂、彰德堂、漳南堂、昭诚堂、真良堂、祯华堂、正己堂、致中堂、秩叙堂、智乐堂、忠节堂、忠恕堂、忠信堂、忠义堂、忠直堂、种德堂、仲以堂、重德堂、昼锦堂、著易堂、追远堂、资德堂、滋彝堂、滋裔堂、紫光堂、宗德堂、宗义堂、遵义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陈姓出于帝舜之后,舜名重华,相传曾耕稼于历山,故陈姓以“重华”“耕历”“耕山”为家族堂号。

周武王封黄帝之后于蓟、帝尧之后于祝、帝舜之后于陈,谓之三恪。“恪”是“贵客”的意思,表示他们不是臣子,而是受到周王尊敬的客人,陈姓人后来就“三恪”为家族堂号。

陈氏先祖胡公满,为周初陶正,故陈姓人或以“陶正”为家族堂号。春秋末齐景公时大夫陈乞(?—前485),以大斗借出,小斗收进的厚施之法笼络民心,百姓心向陈氏。陈乞的玄孙陈和(田和)后来夺取了齐国的政权,建立了田齐政权。其子孙大多改了田姓,但也有一支保持陈姓,即颍川陈氏。这一支陈氏或以“厚施”为家族堂号。

陈寔(104—187)为汉桓帝时太丘长,子孙以“太丘(大邱)”为家族堂号。陈寔德高望重,以孝贤闻名乡里,与长子陈纪(字元方)、四子陈谌(字季方)父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君”。陈纪、陈谌之子各誉其父之德,相争不决,质于祖父。陈寔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这就是成语“难兄难弟”的由来,意思说兄弟难分上下。其后人以“三君”“二难”为家族堂号。永康三年(169),陈寔偕子孙拜访郎陵侯相荀淑(83—149),这一天正值德星(木星)相聚。次日太史奏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贤人聚。”汉灵帝敕建“德星亭”以旌表。陈氏族人以此为荣,因以“德星”为家族堂号,后来又分衍出“聚星”“星聚”“积星”“绍星”“彩星”“聚奎”“奎焕”“德聚”“福星”“魁聚”等堂号。陈寔卒谥“文范”,其后人或以为家族堂号。

陈寔裔孙陈霸先(503—559),公元557年建南朝陈,是为陈武帝。裔孙陈旺,太和六年(832)徙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江西德安县车轿乡义门陈村),建大宅第,19代合族同居,唐昭宗亲题“旌表义门陈氏”,宋太宗旌赐“真良家”“义居人”,家族因以“义门”为堂号。嘉祐七年(1063),奉旨分析,又衍生出“旌义”“真良”“义居”“崇义”“存义”“大义”“笃义”“敦义”“光义”“弘义”“怀义”“集义”“聚义”“尚义”“孝义”“宗义”“忠义”“清义”“遵义”“六义”“义集”“义德”等堂号。

陈寔裔孙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与奸相李林甫不和,被谪同安(今属福建),后迁漳州南厢山居住,并在漳州建宅院,取名“延福报劬南院”,子孙因以“南院”为家族堂号。

宋太平兴国中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陈洪进(914—985),泉州仙游人,卒谥忠顺,子孙以“忠顺”为家族堂号。明代修族谱,将陈洪进接于陈邕派下,改以“南院”为堂号。

晚唐诗人陈陶,南平(今属福建)人,举进士不第,隐于洪州西山,尝作《闲居杂兴》诗,内“中原不是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句最为著名,子孙因以“麟凤”为家族堂号。

北宋南部(今属四川)人陈尧叟(961—1071)、陈尧佐(963—1044)、陈尧咨(970—1034)兄弟,相传两中状元,一中进士,并官至宰相,号称“一门三相”,子孙因以“三相”“三元”为家族堂号。然陈氏兄弟仅陈尧叟、陈尧咨分别于端拱二年(989)与咸平三年(1000)状元及第,陈尧佐宋仁宗时任宰相。“三相堂”“三元堂”堂号实名不副实。相传陈尧叟兄弟与其父陈省华(939—1000)同朝称臣,官居高位,或任相、或为将,子孙以“将相”为堂号。陈省华父子四人皆为文官,并未为将,故此堂号亦不当。

北宋高宗、孝宗宰相陈康伯(1097—1165),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隆兴元年(1163),以疾请去位,诗人范成大作《昼锦行》壮行,子孙因以“昼锦”为家族堂号。

又一支昼锦堂陈氏出明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江西吉安知府陈本深(1381—1460)之后。陈本深正统六年(1441)以老致仕,明英宗赐“昼锦”二字,以旌表其荣归故里。其后人亦以“昼锦”为家族堂号。

宋代陈文忠、陈文肃兄弟,先后状元鼎甲,其后以“鼎甲”为家族堂号。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陈氏始祖陈矜,号行五,端拱元年(988)知明州,勤政爱民,卒葬茅山(今姜山镇)。其子陈轩为父守孝迁居走马塘,此后陈氏子孙繁衍,耕读传家,渐成鄞南望族。宋理宗赐额家庙“遗忠堂”,子孙以“行五”“遗忠”为家族堂号;裔孙陈宗爱,明代迁居葑里雨钞堂村(今属鄞州区古林镇),其后以“雨钞”为家族堂号。

宋时丰顺(今广东)有陈裕宗、林福上,二人结为兄弟。后林福上夫妇相继病故,其子九六郞(林阿传)尚幼,后为陈抚养成人。九六郞为感激陈养育之恩,乃以林陈为姓。清朝中叶,又改陈林氏,以林氏“西河堂”与陈氏“颍川堂”合并称“西颍堂”。其后有单称陈氏者,仍以“西颍”为家族堂号。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陈氏,始祖陈旻,南宋时自浦江县万里松岩之麓(今兰溪市横溪镇陈派宅村)移居白沙村,子孙以“万松”为家族堂号。

浙江慈溪陈氏,始祖陈让,宋进士,迁居慈溪鸣鹤乡孔敬桥,子孙以“孔敬”为家族堂号;其后有兄弟二人,友谊情深,子孙又以“两宜”为家族堂号。

广东佛山市禅城区金鱼堂陈氏,因祠堂门前原建有金鱼池塘而得名。重庆市涪陵陈氏,始祖陈应孝,明代自湖广麻城迁涪陵,子孙以“应孝祠”为家族堂号。

台湾彰化、台南等地南安堂陈氏,先祖陈元渐,明代迁居福建泉州南安后炉乡,子孙因以“南安”为家族堂号。

台湾台中岐山堂陈氏,因始祖陈玉轩明清之际居福建晋江岐山乡而以“岐山”为家族堂号。

台湾新北市五股乡金墩堂陈氏,其先居福建同安县东墩堡墩上乡,因以“金墩”为家族堂号。

台湾新竹饶平堂陈氏,祖籍广东饶平,因以“饶平”为家族堂号。浙江东阳根溪陈氏,祖居浦江柑塘(今黄宅镇姓陈村),因以“柑塘”为家族堂号。

陈姓有下列来源:

陈氏,姚姓,以国为氏。陈国,金文作敶国。相传上古帝舜之子箕伯裔孙虞遂居虞乡(今山西永济),商灭夏,其一子封敶,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商末,为周所灭。

陈氏,妫姓,以国为氏。西周、春秋时有陈国,金文作敶国。周武王灭商,舜子商均(义均)32世孙遏父为陶正,生满,武王妻以元女大姬,封于商敶国故地,赐姓妫,谥曰胡,是为胡公满。楚庄王十六年(前598),楚灭敶,未几又封之。楚灵王七年(前534)敶再度为楚所灭,敶沦为楚县。楚灵王十年,敶为楚吞并。后复封复灭,楚悼王“北并陈、蔡”,迁敶于今湖北房县、竹山一带。约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3)终为楚所灭。

胡公满12世孙,敶厉公(陈厉公?—前700)之子公子完之后。敶厉公死后,其弟敶庄公(?—前693)和敶宣公(?—前648)相继即位。敶宣公原来立长子禦寇(?—前672)为太子,后来他要改立宠姬生的儿子敶款为太子,竟然将太子禦寇杀了。公子完与太子禦寇关系比较好,因为怕受到连累,就逃到了齐国,后来担任了齐国的“工正”之官,并改为0氏,称0完(字敬仲)。0字和敶字都和“陈”读音相同,所以“敶完”“0完”在《左传》这本书上都写作“陈完”。0字音“陈”,与“田”字的意义相近,上古“田”“陈”二字读音也相近(见王力《汉语史稿》第二章),到了汉初0氏干脆就改成了田姓。司马迁撰《史记》,连0完也改成了田完。0完8世孙0和(田和)篡齐,后灭于秦。齐亡,齐王0建(田建)第三子0轸(田轸)奔楚为令尹,封颍川侯,因徙颍川,复姓敶氏,后世写作陈氏。

读者诸君可能要问,陈国的陈氏原来写作敶,战国时齐国的田氏原来写作0有什么根据呢?如若不信,大家可以找吴镇烽先生写的一本叫《金文人名汇编》的书看看,就可以发现,在春秋青铜器铭中,凡陈国之陈皆作敶,是敶乃陈之本字;而战国时齐国之青铜器铭只有0氏,而没有田氏。大家还可以查一下一本叫《古玺汇编》的书,其中就有许多姓0的人的印章,却找不到一方姓田和姓陈的人的印章。这些姓0的人,就是齐国的公族。

明初福建龙岩人黄浩衡,迁四川金堂东门外玉虹桥,改陈姓。

台湾彰化溪州乡瓦厝村陈姓,本姓蔡。始祖蔡桓行,清代移居台湾。子孙生者姓陈,死者归蔡姓。

广东揭东一支陈姓,其先本姓林,祖籍河南洛阳。因战乱南迁广东揭阳,得丰政都潘田村(今来顺县潘田镇)陈氏乡亲之助,日渐发达,显名闾里。为报陈姓之恩,生时改姓陈姓,死后仍归林姓。子孙后迁盘溪都周公山(今揭东新亨镇),分居秋江、楼下二村。至今已有300多年。

台湾嘉义中埔乡瑞丰村陈姓,本姓蔡。始祖蔡毓彩,清代移居台湾。后因分居两地家族内部争斗,改陈姓。子孙生者姓陈,死者归蔡姓。

广东汕头市一支陈姓,其先本姓陆,宋末抗元名臣、左宰相陆秀夫(1236—1279)之后。陆秀夫之子陆繇居海阳辟望(今汕头市澄海区),其后或迁揭阳东岭(今揭东县炮台镇)。繇6世孙陆惠迪于元末分居潮阳奉恩乡西胪(今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民国初,西胪陈姓家族势大,陆姓人少势弱,陈姓家族以陆氏先祖陆通乃春秋时陈完之后为由,胁诱陆氏改姓陈氏,立约死后方可改回陆姓。子孙至今不变。

浙江海宁望族陈氏,北齐清河王高岳14世孙高谅之后。谅,元时人,游学海宁,途中于桥下休憩,不慎跌入河中。后为陈姓老者救起,入赘为婿,子女皆姓陈氏。

南宋后期有严州府城(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镇)程淑程,隐居浦江县十都龙溪北岸陈村(今黄宅镇前陈村),后改陈姓。子孙元末徙兰溪桂源村(今浙江兰溪横木乡西庄村)。

河南永城县古城村陈姓,本姓金氏。始祖金明,明洪武三年(1370)由山西洪洞迁来,4子分别改崔、谢、张、陈4姓。

明末李自成兵败,幼子海乔流落南直隶嘉定(今属上海),一日于河边洗碗,脱手碗沉,陈、沉音同。遂更姓陈,定居嘉定外岗。

重庆市涪陵区陈姓一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1830—1863)后裔。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铁道兵司令员陈再道(1909—1993)上将,湖北麻城人,本姓程,参军时因方言音讹,登记作陈姓,后遂更姓陈。子女亦姓陈。

历史上也有一些少数民族陈姓融入汉族,例如:

匈奴族乔氏,或改陈姓。十六国时前赵御史大夫、仪同三司陈元达,即匈奴族陈氏。北魏正始间泾州有屠各人起义首领陈瞻(?—506)。屠各人,为匈奴族的一支。匈奴族陈姓,后融入汉族。

鲜卑族侯莫陈氏,以部为氏。侯莫陈,本为一游牧部落,居库斛真水流域。北魏天兴二年(399),为北魏所破,降为别部。太和十九年(495)改为陈姓,西魏大统十五年(549)复称侯莫陈氏。唐代融入汉族,一部分人重改陈姓。宋时犹有此姓,《宋史》有侯莫陈利用。其后不闻。

唐时万年陈氏,隋代北陈郡公陈永贵之后。陈永贵,本姓白氏,西域龟兹(Qiūcí)胡。子孙融入汉族。女真族完颜氏,金末或改陈姓,后融入汉族。

元至元间有江西龙兴举人陈鼎,蒙古人,子孙融入汉族。

明初赐蒙古人恰恰姓名陈守忠,赐黑汉姓名陈玄。子孙融入汉族。

明工部尚书陈澄,本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之子,子孙为中国人。

古代巴人、山越族、俚族、溪族也有陈姓。其后,一部分融入汉族,一部分演化为其他民族。

现代少数民族也有陈姓:

蒙古族陈姓,本姓乞颜氏、察干氏、巴特德氏、巴图特氏、察哈尔氏、巴尔虎(巴尔忽)氏、巴约特氏、达如勤(达如沁)氏、达尔沁氏、苏莫沁氏、齐默特(齐莫德、齐木德、其莫德、其木德、齐木惕)氏、庆斯特氏、黑丹斯(乞丹斯)氏、包日努特(包如努德)氏、博克卓依氏、博罗努特氏、巴嘎图德氏、鄂尔多斯氏、达日明安氏、呼和格沁氏、莫尔格德氏、初勒胡德(初勒胡惕、楚勒呼德、楚勒胡德)氏、达尔哈特(达儿罕)氏、哈布哈沁(哈博哈沁、哈巴哈臣、哈布嘎钦)氏、浩齐德(浩齐特、哈高奇德、忽兀赤惕)氏、撒勒只兀惕氏、扎尔奇高德氏、查干雅苏坦氏、察哈尔努德氏、巴尔高楚德氏、哈古勤斡勃壇氏、乌恩德根其努斯氏。河南鄢陵陈化店镇一支蒙古族陈姓,出元世祖忽必烈玄孙、豫王阿忒里纳失里之后。元亡,阿忒里纳失里5子逃内黄马家次村(今亳城乡马次范村),各随母姓,第五子更名陈俊,后移居清丰(今韩村乡关焦夫村)。后陈俊中举任鄢陵知县,定居鄢陵。

回族陈姓,其一支居安徽全椒,明右都督、武平伯陈友之后。陈友,其先西域人,明太祖赐姓陈氏;一支居河南固始,先祖元时为徽州学政,与回回文学家马祖常联姻,皈依伊斯兰教。元代中期千潢州小南海(今回回营),后又迁固始。

藏族陈姓,本姓赤米、建草、尧俄、饶俄、尔帕等。

彝族陈姓,本姓着气、阿吉、阿骨、理处、哲噜、确么、南阁、玛阁、哦索、啊货、武扯、肘博、哪此、玛格、嘎几、姆里、纳署、阿细、吉角、木奴、勒昌、吉克、陈摸、烈显、收且、吉肯、阿钟、咪色井者、海子惹所。

朝鲜族陈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有骊阳、江陵、南海、德昌、罗州、骊州、临波、三陟、神光、福州、杨州、梁山、广东等望。骊阳陈氏,出中国宋朝右尹陈琇之后。其后又分出江陵陈氏、南海陈氏、德昌陈氏、罗州陈氏、骊州陈氏、临波陈氏、三陟陈氏、神光陈氏、福州陈氏、杨州陈氏。梁山陈氏出明初东渡朝鲜的陈普才之后;广东陈氏,出明万历中援朝抗倭名将御倭都总管、前军都督府都督陈璘之后。陈璘,广东翁源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率水兵援朝作战,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广东伯,后又追封为太子少保。其孙陈泳像,明监国守卫使,明亡后于1644年东渡朝鲜,定居在海南内海里,子孙融入朝鲜民族,是为广东陈氏。

满族陈姓,其先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八旗满洲陈佳氏、完颜氏、费莫氏、玉抹氏、萨克达氏、玉克墨氏、西林觉罗氏、鄂济氏、纳喇氏、虎尔哈氏、丹觉尔察氏、恰喀拉氏,以及融入满族的蒙古玉抹氏、博克卓依氏、巴岳特氏,八旗汉军陈氏。

哈尼族有陈姓。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西南乐恩哈尼族陈姓,明代落恐甸长官司土副长官他有之后。他有之子陈少珪始姓陈氏。自明初至民国,子孙世袭土司。

黎族有陈姓,加茂黎、本地黎、侾黎、杞黎都有。其中侾黎陈姓,本姓奥逊、勒。其他各支黎族陈姓,源出不详。

傈僳族陈姓,本姓施尼然氏。

佤族汉姓。本姓果恩阿鲁、果恩窦、果恩饶、果恩布李(果恩布立)、果恩切木、涅桑、涅洛斯(纽洛斯)、涅阿劳姆、涅阿朗、涅洛艾、康阿鲁、格娄卧、巴格岱(巴格得)、杨松、木昂(木依昂)、布农、布洗、阿芒、西古、阿掌、贡敖、司固(斯枯)、英龙、纽淖、斯木古等姓。

河南邓州高山族陈姓,先祖陈年,本名依那罗思,台湾诸罗县(今嘉义县)阿里山猫地干社人,高山族邹人(即泰雅人)。本系郑成功(1624—1662)部将黄廷部属。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黄留守厦门。清康熙三年(1664),依那罗思随黄归顺清廷,授参军副将加五品衔。康熙七年(1668),随部屯垦河南邓州,娶妻岑氏,以岑字音近之陈字为姓,子孙定居张村镇上营村。台湾本土高山族邹人、卑南人亦有陈姓。

拉祜族陈姓,本姓斯库;拉祜族一支黑苦聪人也有陈姓,本姓瓷氏。

景颇族汉姓,本姓勒陈氏。

土族陈姓,元顺帝时淮安右丞陈子明之后。陈子明,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率众投朱元璋军。明洪武七年(1374)从征有功,授西宁卫指挥佥事。其子陈义,洪武十六年(1383)袭职,因功授西宁卫世袭指挥使,居西宁县陈家台(今互助县陈家庄),子孙融入土族,自明至民国世袭土司。所部百姓亦多从陈姓。

布朗族之一支芒人汉姓。本姓度旺、度旺朱、度旺伦、度旺布勒厄。

锡伯族陈姓,本姓陈佳氏。

鄂伦春族陈姓,本姓恰克其尔(恰克基尔、卡格吉尔、恰日基尔)氏、橙气依尔氏及八旗汉军与“高丽旗人”陈氏。

维吾尔族、苗族、壮族、布依族、瑶族、侗族、土家族、白族、畲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傣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仡佬族、保安族、裕固族、鄂温克族、京族等少数民族也有陈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