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新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15韩 Hán

姓为中国第29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815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61%。约35.9%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3省(其中河南省最多,约占12.8%),38.7%分布于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陕西、吉林、内蒙古6省、自治区(《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昌黎郡、扶风郡、南阳郡、颍川郡。

韩姓有昌黎堂、朝阳堂、大本堂、代代堂、德盛堂、东昇堂、敦本堂、敦伦堂、福荫堂、耕读堂、恭寿堂、广德堂、韩风堂、槐荫堂、获富祠、继锦堂、荆茂堂、荆州堂、开云堂、留香堂、南阳堂、泣杖堂、亲睦堂、清逸堂、仁德堂、荣归堂、荣事堂、瑞球堂、三公堂、世德堂、书锦堂、述修堂、微尘堂、文功堂、无量堂、五云堂、翕和堂、寻根堂、颍川堂、永怀堂、永思堂、有怀堂、原道堂、月波堂、忠厚堂、昼锦堂、追远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汉初韩信(?231—前196)与萧何(?—前193)、张良(前250?—前186)并称“汉初三杰”,韩氏“三公堂”缘此。

西汉时有一个名叫韩伯俞的孝子,有一次他犯了错,母亲用拐杖打他,他大哭不止。母亲感到奇怪,问他过去挨打不哭,今天为什么要哭。他说,过去挨打感到疼痛,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高兴;今天挨打不感到痛,知道母亲力气不如从前了,所以悲痛。后来,他的子孙就以“泣杖”为堂号。

唐文学家韩愈(768—824),其诗文被苏轼(1037—1101)推崇为“文起八代之衰”,其后人以“文功”为家族堂号。

唐韩朝宗,曾任荆州长史,人称韩荆州,其后人以“荆州”为家族堂号。

北宋大臣韩琦(1008—1075)是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天圣五年(1027)中进士,传说发榜之日,天空云开雾散,日下有五色云显现,人皆以为吉。其后人因以“开云”“五云”为家族堂号。他曾衣锦还乡调到相州任知州。古人称衣锦还乡为“昼锦”,韩琦筑一堂名“昼锦堂”,其后人“昼锦”“继锦”“荣归”为家族堂号。

清代学者张澍以韩氏出黄帝之孙韩流之后(见《姓氏寻源》);还有人说韩流为黄帝6世孙陆终之子参胡的后代。据说帝尧的时候有一位叫韩终的“仙人”,就是韩流的子孙。均无据

韩姓有以下5个主要来源:

周武王封庶子于韩,侯爵,子孙以韩为氏。韩国,都城在今山西河津与万荣间。西周、春秋之际灭于晋。

周穆王庶子封韩侯,其后以韩为氏。韩国都城,在今河北固安东南的韩寨营,即《诗·大雅·韩奕》“普彼韩城,燕师所完”之韩城。战国末期,韩侯裔孙韩否为朝鲜王,冒称箕子第40世孙,称箕否。公元前221年,朝鲜附属于秦。箕否死后,其子箕准(唐元行冲《魏典》作韩准)继位。汉惠帝元年(前194),燕人卫满夺其位,箕准率领一部分军士和臣民,到达今韩国全罗北道一带,将那里的马韩国征服。后来箕准自立为马韩王,史称武康王。箕准裔孙友诚、友平、友谅,后来分别改姓奇氏、鲜于氏、韩氏。汉武帝时有朝鲜相韩陶,可能就是韩友谅的后代。韩陶后来投降了汉庭,被封为秋苴侯,子孙留在了中国。

春秋晋穆侯(?—前785)庶子公子成师封于曲沃,称曲沃桓叔。其子公孙万封于韩原(在今山西河津与万荣间),以韩为氏,称韩万。其后世为晋卿。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24年建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

春秋时巴子国有韩氏。《左传·桓公九年》有巴子国行人(官名)韩服。

韩城、韩侯、韩褐、韩厥、韩籍、韩言、韩婴、韩余等都是韩氏衍生的复姓,后来都消失了,可能都恢复了韩姓。

历史上也有其他姓改韩姓的:甘肃兰州市柴家台村有一支韩姓,据说本姓柴。清朝末年,为了避祸才改为韩姓。

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或外来民族也有韩姓,例如:

东汉时匈奴贵族有韩氏,子孙融入汉族。

东晋南北朝时氐人有韩氏,后融入汉族。

破六韩(破洛汗)氏,匈奴右谷蠡王潘六奚之裔,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改韩姓,西魏大统十五年(549)复程旧姓。唐代又改韩姓,后融入汉族。

唐宪宗时(806—820)有飞龙卫士、倭人韩志和,子孙留在了中国。

明初赐蒙古人火失谷姓名韩以谦,子孙融入汉族。

清代张澍以北魏太武帝时(424—451)交阯公、鄯善王韩拔(当是韩牧之误)出鲜卑步大汗氏,不知道什么根据。

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韩姓,例如:

蒙古族韩姓,本姓杭锦氏、杭腾氏、含札(含扎)氏、韩佳氏、哈拉赫氏、哈达赫氏、倪罗特氏、含图惕(含图德)氏、喀拉喀(喀尔喀)氏、哈扎力氏、喀喇沁氏、吉喇特(吉拉特)氏、囊家台(南给雅德)氏、哈勒根氏、哈日木塔氏、合剌讷惕(哈剌努惕、哈剌努特、哈日努惕、哈日努特、哈日努德、哈热努德、哈尔努德)氏、哈剌楚惕(哈日楚惕、哈日楚德、哈尔楚德)氏、哈拉特尔氏、伊利古特氏、芍尔布格氏、哈热毛登氏、哈尔玛沁氏、哈勒吉德氏、哈勒图德氏、哈勒照德氏、扎勒努德氏、含给雅勒氏、哈勒哈努德氏、哈勒塔如德氏、杭达高尔沁氏、贺莫吉古德氏、哈热哈尔哈腾氏、奥如高德氏、给塔特奥如高德氏。

回族姓。其一支出于明时卜尔罕丁之后。卜尔罕丁,西域人,明景泰二年(1451)入附,授南京锦衣卫百户,子孙世袭百户职,曾孙韩辅始姓韩氏。

藏族有韩姓。四川西昌藏族韩姓,本姓硕昂。其他地区藏族也有韩姓,源出不详。

苗族韩姓,本姓卯爷、卯爷闹尖、卯爷易闹尖、卯曰、所篓。

彝族韩姓,本属安韩家支(氏族)。

朝鲜族韩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相传出朝鲜王箕准裔孙友谅之后;又或出元至正元年(1341)状元、枢密院副使拜柱之后。至正三十年(1370),高丽将领李成桂攻兀剌山城,时拜住在此城。城破,随高丽军至高丽,恭愍王任其为司农寺事,赐姓名韩复。李朝初历任大匡、西原君、进贤官大提学。

满族韩姓,其先清代宗室爱新觉罗氏,八旗满洲韩佳氏、翰颜氏、罕扎(韩札)氏、韩尔佳氏、赫济哩氏、金米特氏、哈思呼哩氏、罕吉拉锦氏、哈勒塔拉氏、哈尔苏拉氏,八旗蒙古吉喇特氏、哈勒图特氏,八旗汉军与“高丽旗人”韩氏,以及融入满族的鄂伦春族卡格依尔等。

柯尔克孜族韩姓,其先清代准噶尔部布鲁特人。本姓噶普韩氏(嘎博韩、嘎普韩)氏、噶尔噶斯氏(格尔额斯氏)。原居住在俄罗斯境内特斯河流域,雍正十一年(1733)年迁我国黑龙江齐齐哈尔,编入八旗。现居住在黑龙江富裕县和齐齐哈尔市内。

羌族韩姓,其先清四川茂州直隶州松坪寨土百户,原籍陕西,本汉人。

撒拉族主要姓氏。其先世居中亚地区。元初,尕勒莽、阿哈莽兄弟率族人至青海循化街定居。尕勒莽之孙神宝(?—1385),元末为积石州撒拉尔达鲁花赤。明洪武三年(1370)投诚,六年(1373)授昭信校河州卫右所世袭管军百户,改称韩宝。其后子孙世袭,正统元年(1436)升副千户,清雍正七年(1729)升土千户。韩氏土司,世居青海循化,辖地12工(乡),后合为8工(乡),清雍正后又分有外五工。乾隆四十六年(1781)时有3700户,男女20000余人,都姓韩。

锡伯族汉姓。本姓韩吉利(韩吉里)氏、韩雅拉(翰雅拉、韩亚喇)氏、哈依拉氏、杭阿里氏、哈斯胡里氏、哈斯胡尔氏。

鄂温克族汉姓。本姓哈赫尔氏、卡日基尔氏。

鄂伦春族汉姓。本姓卡日基尔氏、卡那格依尔氏。

藏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傣族、黎族、东乡族、纳西族、达斡尔族、水族、仡佬族、赫哲族、保安族等民族也有韩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