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新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18秦 Qín

姓为中国第74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379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29%。约48%分布在河南、山东、江苏、广西、重庆、四川、山西七省、市、自治区(河南省最多,约占12.4%),22.1%分布在湖北、山西、安徽、河北四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长沙郡、天水郡、太原郡。

秦姓有崇德堂、东溪堂、笃亲堂、敦伦堂、敦余堂、归厚堂、泓兴堂、淮海堂、继述堂、乐善堂、六训堂、凝瑞堂、培德堂、谦德堂、庆源堂、仁义堂、三贤堂、三义堂、圣祖堂、世德堂、世善堂、寿贤堂、顺德堂、松友堂、肃雍堂、天水堂、万石堂、盳德堂、五礼堂、学善堂、养真堂、怡怡堂、永德堂、咏德堂、咏烈堂、友鹿堂、有恒堂、忠孝堂、忠义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孔子72贤弟子,有秦氏4人,即秦袒(子南)、秦商(丕兹)、秦非(子之)、秦由(子开)。古代“三”代表多数,故秦姓人以“三贤”为家族堂号。孔子夸这些弟子好道乐善,注重率性养真,故秦姓人或以“乐善”“养真”为家族堂号。

西汉颍川太守秦袭及其后代子孙,有5人当过郡守,每人俸禄二千石,5人共计一万石,故称“万石秦氏”,子孙因以“万石”为家族堂号。

唐元勋秦琼(?—638),既忠且孝,子孙以“忠孝”为家族堂号。

北宋词人、诗人秦观(1049),著有《淮海集》,子孙以“淮海”为家族堂号。秦观7世孙秦仪,尚宗理宗娥明公主,子秦孝义(?—1227),宋末随末主赵睍南逃,一起投海殉国,子孙以“咏烈”为家族堂号。

清代经学家朱蕙田(1702—1764),著《五礼通考》,子孙以“五礼”为家族堂号。

传说舜有7个朋友,其中一个叫秦不虚。因此有人说,舜的时候就有秦姓了。但是,我们发现,殷墟卜辞和商代青铜器铭的人名都不带姓氏,舜的时候人名自然也不带姓氏,秦不虚这个人物也就不可相信了。

秦姓的来源一直没有弄清楚。通常认为它有两个主要来源:

春秋鲁有秦氏,《元和姓纂》说:“鲁有秦堇父(fǔ),生丕兹及秦,并秦祖人。”这句话显然有误,当订为“鲁有秦堇父,生丕兹及秦祖,并秦人。”也就是说鲁国的秦氏是秦国人。《通志·氏族略》说:“鲁又有秦氏,居于秦邑,今濮州范县北旧秦亭是其地也。”《古今姓氏书辩证》则以为秦氏出自姬姓,为鲁国公族食邑于秦以邑为氏。秦邑,就是《春秋·庄公三十一年》“筑台于秦”所说的“秦”。也就是《通志·氏族》所说的宋代濮州范县北旧秦亭故地。现在大多数姓氏学家都倾向于《古今姓氏书辩证》的说法,以鲁国的秦氏为鲁国的公族,其实是错误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大夫秦遄妻秦姬。秦姬,季公鸟之妹,嫁秦氏,故称秦姬。古同姓不婚,秦遄娶姬姓季氏女,足证秦氏并非出鲁国公族。鲁庄公九年(前685),齐鲁两国乾时之战,鲁军大败,秦子、梁子掩护庄公逃命,为齐军俘虏。秦子、梁子是什么人?有人说是鲁国的两位大将,有人说是鲁庄公的御手和戎右,其实都没有什么根据。秦子和梁子可能是两个小国,即秦子国和梁子国的首领。这两个小国可能都是鲁国的附庸。附庸国的首领在宗主国为臣,这是完全可能的。秦子、梁子可能是鲁国的两位大夫,是鲁庄公的近臣。那么,历史上是否存在一个秦子国呢?《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其中说到秦国为赵氏,而秦氏出于另一个嬴姓秦国。这个秦国大概就在今天河南范县东南。少昊裔孙中衍为商帝太戊“御”(御者),因功封为诸侯。这个诸侯国就是秦侯国。太戊裔孙恶(wù)来因助纣为虐被杀,其族谪戍西戎,称秦夷。恶来7世孙非子后来成了秦夷首领,子孙后来建立了秦国,以后又建立了秦皇朝。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后,原来的秦侯国沦为鲁国的一个附庸国,这就是秦子国。孔子弟子秦祖(子南),据说是秦人,可能就是秦子国人。而孔子另一个弟子秦冉(子开),可能也是秦子国人,因为居住在蔡国,所以说他是蔡国人。秦子因为掩护庄公逃命有功,被齐国释放回国后,一定得到庄公的封赏,子孙世代为官。鲁孟献子车右秦堇父、鲁昭公时大夫秦遄,可能都是秦子的后代。秦堇父的儿子秦商(丕兹)是孔子的弟子,鲁昭公时的大夫。孔子另一个弟子秦非(子唐),鲁国人,也可能是秦子的后代。鲁国灭亡后,秦氏分散各国。后世的秦姓,多出这一支秦氏之后。

秦氏,嬴姓。相传为上古东夷部落联盟首领少昊(少皞)挚之后。少昊挚,风姓,相传为伏羲裔孙太昊(太皞)之后。少昊居曲阜空桑(今山东曲阜),继黄帝为帝,号金天氏。少昊的儿子和黄帝的曾孙女(高阳氏帝颛顼的女儿)女修生的儿子叫大业;大业娶少典氏部落的女子女华生的儿子叫皋陶(yáo)。皋陶(咎繇)在舜执政的时候担任大理(法官)。因为他生于曲阜,曲阜属偃地,所以舜赐他姓偃。皋陶的儿子伯益(伯翳、柏翳),也叫大费,因为驯养鸟兽和协助禹治水有功,深的舜的赏识,让他恢复嬴姓。伯益生大廉,为鸟俗氏。玄孙中衍,为商帝太戊“御”(御者),其后世代有功,封秦侯。太戊玄孙中潏,镇守西戎。中潏生蜚廉(飞廉),蜚廉生恶(wù)来、季胜。蜚廉、恶来父子都在殷纣王手下做官,周武王灭商,恶来被杀,蜚廉也因参与三监之乱失败后逃到了奄国,后来周公伐奄,“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孟子·滕文公下》),恶来一族谪戍西戎。季胜曾孙造父,因功封赵城(今山西洪洞赵城镇),后以赵为氏。恶来6世孙非子,幼时随其父大骆去赵城拜见造父,造父很喜欢这个族孙,后来就将他留在赵城。非子感激造父之恩,也以赵为氏。非子后来成了在今陕西西部汧水和渭水之间游牧的秦部落的首领。秦部落善于驯马,其所养之马深得周孝王(?—前886)的喜欢,就将秦谷(今天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瓦泉村一带)的地方封给了非子。非子的曾孙秦仲(?—前822)为周宣王(?—前782)时大夫,在征讨西戎的战争中阵亡。他的儿子(就是史书上说的秦庄公)继续作战,最后获胜并将被西戎侵占的失地收复,被封为西垂大夫,并将犬邑(在今陕西礼县东北)封给了他。周幽王(?—前771)遭犬戎之难,秦庄公的儿子以兵护送幽王之子平王(?—前720)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建都于汧(今陕西陇县南),这就是秦襄公(?—前766)。后来随着疆土的不断扩大,都城不断迁徙。秦宁公时(前715—前704)迁到了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秦德公时(前677—前676)又迁到了雍(今陕西凤翔县南)。到了秦穆公时(前659—前621),攻灭12国,称霸西戎,秦国开始强大。战国时秦灵公(?—前415)迁都泾阳(今陕西泾阳县西北),秦孝公(前381—前338)又迁栎阳(今陕西西安市东北)。孝公任用商鞅(?—前338)变法,国力富强,公元前312年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以后秦国先后灭掉6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前259—前210)统一中原建立了秦皇朝。公元前206年,秦皇朝灭亡,一部分遗族以秦为姓。

古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秦姓,例如:

古代賨人有秦姓。三国时蜀汉大司农秦宓(?—226),广汉绵竹(今四川德阳北)人,即賨人。賨人秦姓一部分后来融入汉族,谓之朐忍(朐0)秦氏。一部分后来衍化为土家族,成为土家族秦姓的来源之一。

东汉、三国时山越人有秦姓。例如《三国志·吴志·吕岱传》就有会稽山越人秦狼等为乱的记载。东吴围剿山越,山越人自此消失,大部分融入汉族。山越人秦姓,谓之会稽秦氏。

南北朝时南襄城蛮有秦姓。《南齐书·蛮传》就有公元480年南襄城蛮秦远攻打潼阳(今湖北保康南)县令战死的记载。南襄城,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北。

西夏党项族姓(《西夏官印考》)。盖其先本汉人秦氏。

金代女真族抹撚氏,汉姓为秦。金亡后一部分人以秦为姓,后来融入了汉族。

古代大秦国(罗马帝国)人有来华经商者,后来留在中国,以秦为姓。子孙成为中国人。

现代少数民族也有秦姓,例如:

蒙古族秦姓,本姓乞颜氏、喀喇沁氏、齐莫德(齐木惕、齐默特、齐木德)氏、其博沁氏、穆奇德氏、萨嘎里沁氏、呼和察哈尔氏、呼和努德氏、秦穆齐德氏、吉拉嘎德氏、图伦胡斯氏、扎拉楚特氏。

藏族秦姓,本姓卧考、莫科。

苗族秦姓,本姓蓝。明初功臣、凉国公蓝玉(?—1393),本城步(今属湖南)扶城人,苗族。元末随沐英(1344—1392)徙定远(今属安徽)。洪武二十六年(1393)被诛,扶城族人惧祸改秦姓。

彝族秦姓,本属史乃惹古、师吉、巫日、阿吉等家支(氏族)。阿吉,意为“乌鸦”。乌鸦为禽类,因以“禽”之同音字“秦”为汉姓。

朝鲜族秦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有丰基、南原、大元、三陟、龙驹、龙仁、永春、晋州、平康、济州等10望。除济州秦氏出自元代留居济州岛之中国人外,其余皆出唐高宗时兵部侍郎秦弼明之后。公元660年,秦弼明率唐军至新罗与新罗军联合征伐百济,战后留居新罗,子孙融入朝鲜民族。

满族秦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穆颜(穆燕)氏,八旗蒙古穆奇德氏、扎哩特氏,以及融入满族的达斡尔族克音氏、“高丽旗人”秦氏等。

土家族秦姓,本姓覃(Xín)。土家族语秦、覃二姓同音。

达斡尔族秦姓,本姓克音氏。

独龙族秦姓,居云南贡山秦郎当,因以秦为姓。

回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傣族、黎族、水族、纳西族、土族、羌族等民族也有秦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