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新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23施 Shī

姓为中国第106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20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5%。约40.8%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3省,30.3%分布于上海、云南、台湾、安徽、广西5省、市、自治区(《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吴兴郡。

施姓有豹隐堂、本立堂、承远堂、存仁堂、敦厚堂、敦睦堂、敦仁堂、奉思堂、耕读堂、工易堂、恭敬堂、恒德堂、积善堂、敬持堂、敬思堂、立本堂、临濮堂、麟庆堂、明德堂、培源堂、钱江堂、亲亲堂、仁政堂、润德堂、善继堂、慎德堂、式古堂、思义堂、吴兴堂、务本堂、锡祉堂、孝思堂、叙伦堂、学余堂、浔海堂、益礼堂、益理堂、雍肃堂、永宁堂、永思堂、余庆堂、彰德堂、正伦堂、志读堂、志远堂、忠恕堂、朱錍堂、著存堂、宗伯堂、尊道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孔子弟子施之常,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追封临濮侯,子孙以“临濮”为家族堂号。

西汉经学家施雠,工《易经》,子孙以“工易”为家族堂号。

宋道学家施霆亨,以道学教学乡里,乡人赞其教坊为“尊道乡”,子孙因以“尊道”为家族堂号。

北宋大夫、总辖施天瑞,避靖康之难自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迁居檇李(今浙江嘉兴),后隐居崇明(今属上海市)西沙,子孙以“豹隐”为家族堂号。

清初诗人施闰章(1619—1683),著有《学余堂文集》,子孙以“学余”为家族堂号。

施姓有4个主要来源:

僖(Xī)姓施氏,以国为氏。也称有施氏(“有”是发语词)。有施,为夏时诸侯国。其地望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说在今湖北恩施,有的说在今安徽合肥施水旁,有的说在今山东滕州市境内,目前比较倾向于在今山东蒙阴县,故城在蒙阴县联城乡吕家庄村。夏桀之妃妺喜(Mòxī),即有施氏女。妺喜,名妺,为僖姓(喜姓)女,故称妺喜。

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邶(今河南汤阴县瓦岗乡邶城村),同时将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封于周边以监视武庚,这就是所谓“三监”。武王去世后由他的儿子成王继位,因为年纪还小,由他的叔叔周公旦摄政。管叔不满周公摄政,便煽动蔡叔度和霍叔处,并怂恿武庚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监之乱”。周公平三监之乱,武庚亡逃,一部分臣民或者投降或者被俘,周成王以“殷民七族”赐予卫康叔作为奴隶,其中就有施氏。有人认为这一支施氏为子姓施氏,并无根据。施氏,可能是专门制造旗帜的族氏或家族。

姬姓施氏,出春秋鲁惠公之子公子尾之后。公子尾,字施父,他的儿子施伯以施为氏。又公子尾支孙有少施氏,其后抑或改施氏。孔子弟子施之常,字子恒,就是鲁公子尾(施父)的6世孙。

明大臣方孝孺(1357—1402)为燕王朱棣所杀,族人惧祸逃崇明(今属上海市),改施姓。施,“方人”也。

现代少数民族也有施姓,例如:苗族施姓,本姓仡卡务。彝族施姓,本属衣石、补麽(mó)、阿哲家支(氏族)。朝鲜族施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明万历中兵部侍郎施允济之子施文用之后。万历丁酉再乱,施援朝抗倭,因病滞留不归,定居朝鲜星州,子孙融入朝鲜民族。满族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辉发纳喇氏,以及融入满族的蒙古艾耀施氏、赫哲族富勒哈氏、八旗满洲汉军施氏。白族施姓。源出海螺氏族。傈僳族施姓。唐时施蛮之后。施蛮,乌蛮之一支。唐时分布于铁桥城,即今云南丽江西北之塔城一带。高山族赛夏人施姓。本属塞特波拉昂氏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壮族、拉祜族、纳西族、仫佬族、怒族、京族等民族也有施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