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新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39窦 Dòu

姓为中国第203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53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4%。约44.9%分布于山东、江苏、河南、河北4省(其中山东省最多,约占17.8%),19.7%分布于安徽、黑龙江、辽宁、天津4省、市(《中国四百大姓》,2013)。窦姓,俗写作豆。据统计,豆姓人口约有18.8万。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为窦姓的俗写,窦姓的人口实际上要比统计的多。窦姓望出扶风郡、河南郡。

窦姓有承恩堂、扶风堂、河南堂、河西堂、世和堂、五桂堂、五枝堂、忠昭堂等堂号。

五代后周谏议大夫窦禹钧,又名窦燕山,教子有方,与子相继登科。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桩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三字经》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便是“五子登科”典故之由来。窦氏子孙以“五枝”“五桂”为家族堂号。

窦姓的来源,最早见于东汉应劭(153?—196)的《风俗通义》一书。书中说:“夏帝相,遭有穷之难,其妃方娠,逃出自窦而生少康。其后氏焉。”以后,《元和姓纂》《广韵》《姓解》《通志》《古今姓氏书辩证》等都采信此说。清代学者顾炎武(1613—1682)不以为然,他说:“窦氏古无所考。类俗者不得其本,见《左传》有‘后缗方娠,逃出自窦’之文,即为立说曰云云。乃韩文公作《窦牟墓志》亦用此事。窃意古地以窦为名者甚多,必是以地为氏。《路史》曰:‘余尝考之,古之得姓者,未有不得乎始封者也。其氏于事者,盖寡矣。而姓氏书谱每为之曲说,至有弃其祖之所自出,又牵异类而属之,岂不悲哉!’正谓若此类也。”(见清顾炎武《日知录》)。战国玺印有0绍(见林廷勋《玺印集林》,1938)。0氏,或作0氏,已故语言学家朱德熙(1920—1992)先生以为即窦氏(见《古文字考释四篇》,载《古文字研究》第八辑)。疑窦氏本作0氏,或假作窦氏。此说比较新颖,它与顾炎武所说的“古地以窦为名者甚多,必是以地为氏”的说法完全契合。0,可能就是《左传·庄公九年》“杀子纠于生窦”所说的“窦”,在今山东菏泽市北。

《元和姓纂》以汉文帝窦皇后一族出春秋晋大夫窦犨之后。窦犨,见《国语·晋语》。清梁玉绳(1716—1202)《人表考》以为即《史记·孔子世家》之窦鸣犊,《战国策·赵策》之铎犨。疑窦犨乃晋之铎氏,与晋大夫铎遏寇当为同族。“铎”氏怎么会写成“窦”氏呢?“铎”字古读“徒洛切”,“窦”字古或读“杜谷切”。二者虽音不同,但并为入声字,因此音比较接近。“窦”“铎”通假是可能的。“窦”氏既为“铎”氏之假,是不应该读作“豆”,因而以为窦皇后一族出于晋大夫窦犨之后就说不通了。

窦姓还有其他来源:

《集仙传》汉有陵阳令窦子明,铚乡人,自言周简王之后。所居荜门圭窦,以窦为姓。

汉、魏时氐族姓。汉末、三国时有河池氐王窦茂。氐族窦姓,后融入汉族。

古代羌族姓。十六国时后秦南羌有窦鸳、窦衔、窦统、窦德。羌族窦姓,后融入汉族。

鲜卑族窦姓,没鹿回部大人窦宾之后。初,鲜卑拓跋力微(北魏追尊为始祖神元皇帝)依于宾,宾以女妻之。后力微北徙长川,自成一部。窦宾死,力微杀宾二子窦异、窦他,尽并其众。至魏穆帝(拓跋猗卢),复使窦他之子窦勤领旧部,改称纥豆陵部,徙居五原。勤子纥豆陵真,率众入魏,为征西大将军。真曾孙纥豆陵巖,从魏孝文帝南徙洛阳;巖子纥豆陵略,征北大将军、建昌孝公,太和十九年(495)改窦氏。西魏时,窦氏迁扶风故籍,大统十五年(公元549)复称纥豆陵氏。隋初,复改窦氏,唐时为外戚,后复融入汉族。关于鲜卑族窦氏,唐豆善富墓志称出于汉雁门太守窦统之后。窦统因从父窦武(?—168)之难亡奔之匈奴,为没鹿回部大人。窦宾就是窦统之子。由于窦统亡奔匈奴之事,史书并无记载,故姚薇元(1905—1985)先生之《北朝胡姓考》及王仲荦(1913—1986)先生之《鲜卑姓氏考》均不采此说。然东汉末年,匈奴、鲜卑皆不用汉姓,窦宾显系汉人姓名,不能因史书无窦统与奔匈奴之记载而否定鲜卑窦氏出于其之后。

渤海国六大姓,其一窦氏。

蒙古族窦姓,本姓杜尔伯特氏。

满族窦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哈里氏。

傈僳族窦姓,本姓怒饶时(傩扒、诺扒)氏、怒扒氏。怒饶时氏,即豆氏族。

佤族窦姓,本姓果恩窦。

回族、彝族、壮族、怒族等民族也有窦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