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049鲁 Lǔ
鲁姓为中国第123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近151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1%。约45%分布于河南、湖北、安徽、云南、山东5省(其中河南省最多,约占11.9%),24.8%分布于四川、湖南、浙江、江苏、陕西5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扶风郡、新蔡郡。
鲁姓有秉礼堂、崇文堂、德庆堂、敦厚堂、扶风堂、高蹈堂、景忍堂、敬爱堂、琴书堂、三异堂、双桂堂、五经堂、孝思堂、余庆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战国时齐大夫鲁仲连,高蹈不传,子孙以“高蹈”为堂号。高蹈,即指行为高尚,与众不同。
东汉和帝、安帝宰相(司徒)鲁恭(31—112),曾为中牟令。其时县内出现三异,即出不犯境、化及鸟兽、竖子有仁心。人称奇皆归功于恭,子孙因以“三异”为家族堂号。三异堂,或称“三合堂”。三合者,三种异象合而为一也。
鲁姓有3个主要来源:
鲁氏,姞姓,以国为氏。商代有鲁国,故地在今山东曲阜。周初国灭,更封周公长子伯禽。
鲁氏,姬姓。春秋鲁为楚所灭,鲁顷公迁下邑(今安徽砀山县东),子孙以鲁为氏。西汉汉哀、平间(公元前7年至公元5年),鲁氏徙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晋永嘉之乱,徙新蔡(今属河南省)。
卤氏,假作鲁氏。《史记》卤公孺,《汉书》作鲁翁孺。
少数民族也有鲁姓:
东晋、南北朝时雍州蛮姓。东晋有鲁宗之(?—416),扶风郿(今陕西眉县东北)人,雍州蛮。历官南郡太守、雍州刺史、平北将军、镇北将军,封南阳郡公;子鲁轨(?—449),晋竟陵太守。后仕后秦,任宁南将军、荆州刺史,封襄阳公;轨子鲁爽(?—454),父卒后任宁南将军、荆州刺史,袭爵襄阳公。后归刘宋,以功升左将军、豫州刺史。孝建元年起兵反宋,兵败被杀。又南朝梁仁威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鲁悉达,扶风郿(今陕西眉县东北)人,亦雍州蛮。后投陈,官至授平南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封彭泽县侯。后进号安左将军;弟鲁广达,陈安南将军、侍中、安左将军、中领军,绥越郡公。
北魏时鲁阳蛮姓。鲁阳,今河南鲁山县。北魏时有鲁阳蛮首领鲁北燕(?—502)。景明三年(502)与柳北善等聚众反魏。
乌桓族姓。《周书·史宁传》有鲁和,东魏时乌桓人。
女真族孛术(zhú)鲁氏,汉姓曰鲁。
蒙古族汉姓,明初有蒙古人鲁六十八,山后大兴州人。其子鲁敬,以功升副千户,世袭卫镇抚;甘肃古浪、永登等地蒙古族鲁姓,元世祖忽必烈之孙、武定王兼平章政事脱欢之后。明洪武四年(1371),脱欢降明,长子把只罕及其弟巩卜失加之子失加,赐姓鲁氏。内蒙古巴林左旗蒙古族鲁姓,本姓札木楚德氏;敖汉旗蒙古族鲁姓,其先汉族人。因与蒙古族女子通婚,后融入蒙古族。
回族鲁姓,其先西域人,取自伊斯兰经名“安拉迪尼”(意为真主的宗教),简称“鲁丁”之首音;或取经名中之“鲁”字为姓。元吏部尚书鲁企贤,康里人;元真定、济南等路盐课税使鲁坤,大食国人;元至治元年(1321)进士、潭州路总管、诗人鲁至道(伯笃鲁丁),本答失蛮氏;畏兀儿族农学家、《农桑衣食撮要》作者鲁明善(1271—1368),本名铁柱。其后皆为回族人。上海青浦区小蒸回族鲁氏,元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府元帅鲁得之之后。鲁得之,火鲁忽达氏,西域康里人。
彝族鲁姓,本属井尔、里菠惹时、拉角、鲁土等家支(氏族)。
朝鲜族鲁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有江华鲁氏、广州鲁氏、咸丰鲁氏等望(本贯)。
满族鲁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瑚鲁氏、都噜氏、博都理氏、泰楚鲁氏、博和哩氏、博都里氏、尼马察氏、鲁布哩氏、石穆鲁氏、富珠理氏,八旗汉军鲁氏。
白族鲁姓,属腊波(罗遣)氏族,即虎氏族。
土家族鲁姓,祖先为传说之英雄人物鲁力卡巴。
傈僳族鲁姓,本属鲁咱扒氏族。
佤族鲁姓,本姓木库。
藏族、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傣族、拉祜族、土族、锡伯族、撒拉族、仡佬族、赫哲族、布朗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也有鲁姓。
有人说,有一支鲁姓出于鲜卑族。东晋时,北方有个兄弟民族叫乌桓。乌桓里边很多人后来改成汉姓的时候,用的就是鲁姓。这一支还是鲁姓当中很大的一支,人很多。还说鲁姓当中有两支最重要,其中一支是姬姓鲁氏,另一支就是乌桓族鲁氏。鲜卑族与乌桓族本是两个不同的民族,怎么会扯到一起呢?据笔者所知,鲜卑族就根本没有鲁姓。而乌桓族的鲁姓是“鲁姓当中很大的一支,人很多”云云,未知何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