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韦 Wéi
韦姓为中国第66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43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32%。约67.2%分布在广西地区,19.5%分布于贵州、广东、安徽、江苏4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京兆郡、平阳郡。
韦姓有崇德堂、储书堂、传经堂、扶阳堂、京兆堂、燕贻堂、燕翼堂、一经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西汉宣帝丞相韦贤(前148—前6)封扶阳侯,子孙以“扶阳”为家族堂号。韦贤,号称邹鲁大儒,与四子韦玄成(?—前36)先后以明经官至丞相,皆被封侯。世间吴之,谚云:“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子孙或以“传经”“一经”为家族堂号。
唐天宝中集贤学士韦述(?—757),家中藏书甚富,达二万余卷,子孙以“储书”为家族堂号。
韦姓源出豕韦氏,为高阳氏帝颛顼的5世孙篯铿,即彭祖之后(关于彭祖,参见“钱”姓)。豕韦氏,本作狶韦氏,是以猪或野猪为图腾的氏族。原来居住在今天甘肃、四川地区长江流域。早在公元前4800年前后,狶韦氏即在今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一带建立了河姆渡文化。其后一支迁今河南滑县东南万古乡妹村一带,称豕韦氏,后被高辛氏帝喾所灭。帝喾将豕韦氏的地方封给了彭祖的子孙,彭姓这一支即称之为豕韦氏。商汤灭夏,豕韦氏作为夏同盟的小氏族,被商汤所征服,后迁今河南嵩山一带。公元前13世纪为殷王武丁所灭。豕韦氏的地方后来封给了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豕韦氏也就成了祁姓这一支的名号。彭姓豕韦氏“坠土亡氏”,遗族改称韦氏,分散各国。其中有一支移居今河南潢川境内的黄国。春秋早期青铜器黄韦艅父盘就是黄国的韦氏器(黄韦艅父盘铭文,见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殷墟卜辞有韦氏(见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可能即出豕韦氏。
汉族韦姓也有外来民族或少数民族融入。例如:
汉代疏勒国有韦氏,唐时疏勒国人入唐,或以韦为姓。唐开元中名医韦古,即疏勒国人。这一支韦氏后来融入了汉族。
唐代羌族也有韦姓,可能后来融入了汉族。
贵州惠水一部分韦姓,其先布依族,明、清时韦番长官司长官之后。
也有别的姓改姓韦,例如唐中宗赐其臣桓彦范姓韦氏。
韦姓是唐时壮族的先民西原蛮的主要姓氏。韦姓在广西地区分布极广,是壮族的主要姓氏之一。广西地区的韦姓约占全国韦姓人口的67.2%,其中绝大多数即为壮族。关于壮族韦姓的来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出汉初韩信(?—前196)之后。相传韩信被杀,幼子韩滢为宰相萧何(?—前193)所救,派蒯彻送托南越王赵佗(前240?—前137)抚养,后改韦姓,成为西原蛮先民骆越族韦姓的始祖;一说与生殖崇拜有关。骆越人崇拜男根(男子生殖器),“韦”在骆越人语言中即意为男根,后来就以韦为姓;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可能与水牛图腾崇拜有关。“韦”,意为水牛。
布依族是由骆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成,宋代今贵州地区的七姓番(龙番、方番、张番、石番、罗番、程番、韦番)即是布依族的先民。其中韦番即以韦为姓,是布依族的主要姓氏之一。
水族也是由骆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成,所以水族也有韦姓,是水族的四大姓(潘、韦、蒙、吴)之一。
其他少数民族也有韦姓,例如:
苗族有韦姓。贵州从江苗族韦姓,本姓该几、该桑;贵州榕江计划乡苗族韦姓,原系水族,后融入苗族。
朝鲜族韦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始祖为高丽初期宰相韦寿余(一说为高丽顺孝王时期人韦得柔)。
瑶族有韦姓,为背篓瑶四大姓(蓝、罗、蒙、韦)之一。白裤瑶、背陇瑶也有韦姓。部分地区瑶族韦姓,其先为壮族。
黎族(三星黎)有韦姓。黎语称“勒豪”,意为木棉之子,以木棉为氏族图腾。
锡伯族韦姓,本姓瓜尔佳氏、韦佳氏。
回族、藏族、彝族、侗族、土家族、傣族、纳西族、景颇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民族也有韦姓。其中一部分可能源出汉族、壮族、布依族或水族的韦姓,是不同民族之间男女通婚造成民族融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