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湘军坚持阵式训练
1853年冬,清廷谕令丁忧在籍的礼部侍郎曾国藩办理湖南团练。曾国藩奉旨后上奏练兵对策,痛斥绿营积弊,指出绿营战败的原因在于未经训练、无胆无艺。为纠正绿营积弊,曾国藩决定效仿明朝大将戚继光的练兵束伍之法,确立了湘军军制。湘军编制以营为基本单位,每营500人,每营下辖前、后、左、右4哨,每哨辖8队,另有亲军1哨,辖6队,火器、刀矛各居其半。罗尔纲指出,湘军编制的进步性,体现在“能适应当时所有兵器,充分发挥各火器及长短兵器的效用”。[53]
湘军的军事训练,分“训”和“练”两部分。“训”实质是军纪和家法为一体的精神教育,“点名、演操、巡更、放哨,此将领教兵勇之营规也;禁嫖赌、戒游惰、慎语言、敬尊长,此父兄教子弟之家规也”。[54]“练”则是对湘军技艺、阵法的演练,实质是军事技术、战术训练。练技艺属于单兵军事技术训练的内容,既有练习抬枪、鸟枪、连环枪法等火器训练;也有拳、棒、刀、矛、钯、叉等冷兵器训练;此外,还有跑坡、抢旗、跳坑等体能训练。经过基本的军事训练后,湘军也开展战术协同训练,主要练习中国的传统阵法。曾国藩对《握奇经》中的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阵极为欣赏,他根据湘军人数多寡确定阵式训练的内容:第一,每10人为1队,作为操演阵法的基本单位,“皆习戚氏之鸳鸯阵、三才阵,以求行伍不乱”;[55]第二,以500人为操演阵法的基本单位,“以五百人,定为四面相应阵,以为凡各阵法之根本,各营均须遵照”。[56]湘军开展的阵式训练,基本是古代各种阵法,没有超出中国传统操法的范围。
湘军坚持阵式训练,是统帅曾国藩练兵理念指导下的结果。在曾国藩看来,传统的阵式训练并非无用,只是绿营平时训练不熟,才导致战场上的失败。他称赞雍正朝李绂所创的三叠枪阵法、撒星阵法为击败天平军的“妙法”,并说,“古法可用者多,总在平日习惯,临阵不尽弃去,斯为有补也”。[57]为此,曾国藩严定训练规则,要求湘军一月之中分日进行不同的训练科目:一、“每逢三、六、九日午前,本部堂下校场看试技艺,演阵法”;二、“每逢一、四、七日午前,着本管官下校场演阵,并看抬枪、鸟铳打靶”;三、“每逢二、八日午前,着本管官带领,赴城外近处跑坡、抢旗、跳坑”;四、“每逢五、逢十午前,即在营中演连环枪法”;五、“每日午后,即在本营演习拳、棒、刀、矛、钯、叉,一日不可间断”。[58]这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湘军熟练掌握军事技术、战术,发挥如臂使指之效,“练阵法者,进则同进,站则同站……总不外一熟字。技艺极熟,则一人可敌数十人;阵法极熟,则千万人可使如一人”。[59]
湘军坚持的阵式训练,与绿营徒饰观瞻的阵式训练当然不同。首先,湘军在战争的环境中建军,其阵式训练讲究临敌实用。其次,湘军的编制、武器配合得当,有利于发挥其阵法的威力。最后,湘军的阵式训练纯熟,在战场上能够灵活使用。最终,坚持阵式训练的湘军在战场上击败了太平军,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
甲午战争中,面对淮军不断失利的局面,清廷派湘军宿将率领湘军开赴东北前线,抵御日军进攻。湘军对付太平军尚可,但在全面学习西方军制的日军面前就不堪一击了。甲午战后,针对轻视火器、固守阵式训练的湘军,广西按察使胡燏棻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湘楚各军……以为昔年曾经战阵,即无不能御之敌,承讹袭谬,沿而不改,此又一病也。”[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