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章 孟子——儒家哲学思想向唯心主义的发展
孟子(约公元前371年—前289年)名轲,邹人(今山东省邹县)。他在战国时代,是一个很有名的游士,“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滕文公下》)。所到之处,国王都以宾客相待。他“上说下教”,志愿很大,自负甚高。他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孟子·公孙丑下》)但是他总没有机会参加实际政治。他的学生们记载他的言论,成为《孟子》七篇。
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国与国之间兼并战争更加激化了;新旧势力的斗争也更加尖锐了。这时,一方面,旧的奴隶主的统治进一步瓦解了;另一方面,在地主阶级阵营中出现了以法家为代表的激进派,许多国家的上层统治者采纳了法家的学说,加速了封建化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在关于如何使中国封建化的问题上,儒家和法家两派展开了尖锐的斗争。以法家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是地主阶级中的激进派;他们主张通过兼并战争和暴力坚决打击旧势力,由此完成封建制的变革和中国的统一。以儒家为代表的从奴隶主贵族转化的地主阶级是地主阶级中的保守派;他们反对使用暴力和兼并战争,主张采取温和的说教的妥协办法,改变生产关系并完成中国的统一。孟子就是后一路线的典型代表。
孟子是子思的学生的学生。他自己说,他一生的志愿,就是学孔子,“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他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思想,但把它发展为更明确的唯心主义。他也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方面的事业,但就他的时代来说,保守的方面更加突出了。他把孔子的学说向右的方面发展了。在当时的思想战线上,他不仅反对法家和兵家,而且反对墨家,反对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及以杨朱为代表的道家,鲜明地表现了当时地主阶级保守派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