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春——防寒护肝养阳气
【公历2月4日或5日】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宋·张栻《立春偶成》
【节气释名】《群芳谱》道:“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立春,意味着从这一天起,冬天已经结束,温暖而充满生机的春季开始了。
【气候特点】立春三候为:“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天气开始回暖,最严寒的时期基本过去,人们开始闻到早春的气息。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拉开。
【养生旨要】《黄帝内经》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阳气生发,人体的阳气也会生发,此时应该顺应天地阴阳之气,通过调摄而宣达阳气。立春天气乍暖还寒,人体腠理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力减弱,应注意保暖。
【养生膳食】薯蓣粥、枣泥山药糕。
【养生功法】闭气搓手热,背摩后肾堂。
【节气艾灸】气海穴。
春冻未泮寒犹重,益气涵阳寿而彰
“立”有“开始”的意思,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但事实上,大家都能感觉到,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天气还是很冷的。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时候,涵养阳气可以说是健康养生的首要任务。
古人创造了阴阳学说,阴阳双方对立消长、互根互用,还能相互转化,这些作用维持着自然界的正常变化。阳气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就像是现代城市中发电站提供的电力,如果电力不足,城市就会瘫痪,对于人体来说同样是这样,离开阳气的扶持和养护,也会枯萎。《黄帝内经》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就是:阳气是维系生命生生不息的一种元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没有了太阳,万物无法生存,没有了阳气,我们的寿命也难以长久。立春时节,一方面人体内阳气开始生发,另一方面外界寒气尚未退去,时而侵袭,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倒春寒”。这时最易损耗阳气,因而也是最需涵养阳气的时候。
“春捂”得法最重要,下厚上薄暖两头
现在有些年轻人一到立春,马上脱掉冬装,换上薄薄的春装。俗话说“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这个时候最容易受寒了。此时人体阳气已经开始生发,皮肤肌理也逐渐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下降,寒邪就会乘虚而入。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最容易在这个季节发生。如果能够做到及时防范,“春捂”得法的话,是会减少发病机会的。
“春捂”得法,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暖“两头”,二是要捂下身。
“两头”指的就是我们的头和脚。老人,尤其是头发稀疏的,千万不要过早地摘下帽子和围巾。头颈部已经习惯了冬日捂着的温暖,如果在乍暖还寒的时候,突然远离帽子、围巾,就特别容易感受风寒,感冒、头痛、颈椎病、肩周炎都会随之而来。同样,脚上也不要过早地换上单鞋,否则寒气会自下而上、由表及里地侵入体内。
“春捂”重在捂下身。《老老恒言》明确指出“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就是主张在春冻未解的时候,要遵循“下厚上薄”的着衣原则。“泮”是“解、散”的意思。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这与现代“人体下部血液循环比上部差,更容易受到风寒侵袭”的说法是一致的。“下厚上薄”,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是“天人相应”。现在一些年轻的女士过早地换上单薄的紧身裤、短裤、短裙,这样很不好。寒风刺骨侵入下身,时间久了就有生病的隐患。而女性所患的诸多妇科病,大多也与感受寒冷有关。所以,在“风度”与“温度”之间,从健康角度来看,还是选择后者为好。
“夜卧早起”要适宜,“与日俱兴”方养阳
立春过后,阳气渐盛,白天的时间也渐渐拉长。夜为阴,昼为阳,我们要养阳,在起居上还应该做到“夜卧早起”。意思就是要晚点儿睡,早点儿起,这样可以更多地纳取一天当中的阳气。但这里有一个原则叫“与日俱兴”。晚点儿睡,但不能晚过夜里11点,否则易伤肝胆,眼干、眼涩、眼疲劳、精神倦怠等各种疾病都会找上门儿来。经常熬夜的人,没有一个精神状态是很好的。早点儿起,也不要凌晨三四点就起来。这时候还属于夜里,阴气尚未退去,对养阳没有什么好处。早上起床前最好看看太阳,什么时候有曙光了,这个时候就应该起床了。人体的阳气会随着太阳的升起,在体内慢慢升腾。这就是“与日俱兴”的意思。
但有一些中老年朋友,已经养成了三四点醒来后就再也睡不着的习惯,那该怎么办?建议这些朋友不要急着出门,可以在家里稍微做一点儿家务,比如准备早餐,或者在家里做一些室内活动,从而有一个预热的过程,这对身体是有益的。
等太阳出来后,就要走出去了,一定要运动运动,“动则升阳”嘛。但还是要注意一下场所的选择和天气状况。现在空气污染严重,生活在郊区、乡镇的朋友还好一些,但如果生活在大城市,就不要往车流量大的马路边上去了。中医认为,春天的阳气在树林、河流边尤其旺盛。所以在城市,应尽量去公园锻炼,那里的树啊、水啊更多一些,更有利于养阳。如果实在不方便,就在自家的小区里锻炼也比去大马路上强。如果赶上雾霾天,就不要出去了,这时的空气污染很重,应等云开雾散后再去运动。
此外,饮食上要尽量多吃一些具有生发性质的食物,如芽菜、春饼都是立春时节的好食物。但吃这些食物的时候尽量不要往里边加醋,醋具有收敛性,一边要生发,一边又在收敛,养阳效果肯定会受到影响。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如能在立春之际、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合理养生,对全年的健身防病都是十分有利的,甚至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归大地“肝”戈起,补脾护肝化玉帛
春归大地,万物萌生。对于与大自然密不可分的人来讲,体内的肝也开始变得活跃和敏感。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立春一过,看肝病的人明显多了起来。的确,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期大多在春天,很多慢性肝病患者在这个季节都有反应。比如,会为一点儿小事而吵架、发火,投诉事件也变得特别多。说到底,这都是肝火旺、肝气不舒在作怪。
肝火旺盛易伤身,补脾养肝是要意
传统养生观念认为,春应养肝。于是人们纷纷开始补肝,肝病患者补,健康人也补。什么东西能补,就紧着吃什么,其实这里存在一个误区。
肝病患者以及气血不足的人确实需要补一补,因为他们的肝很虚弱。但如果是健康人,肝并不虚,那就没必要补了,补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仔细观察一下,身边是不是有这样一些人?整个春天脾气暴躁,三句话不对就冲人发火,人际关系突然变得很糟糕,食欲也不怎么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春天物气调达,肝气旺盛,如果再接二连三地吃点儿补肝的东西,往这火苗儿上添加柴火,火气自然就更大了。肝克脾,肝火过旺了,必然会伤及脾胃,这也正是食欲减退的原因。不是有很多人一生气就吃不下东西了吗?所以,古人言“春不食肝”,就是怕肝火太盛了。
春季养肝,其真正意义不在于补肝。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肝气盛、肝火旺以及由此导致的脾胃不适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降肝火、补脾胃才是养肝的要义。就像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言:“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酸入肝,能补肝。春天物气调达,肝气旺盛,此时就不要再通过饮食来刺激它了。倒是要适当多吃点儿甜的东西,甘味入脾,能补益因肝盛所伤的脾气。当脾胃功能强健以后,肝也会得到很好的调理。这就像生长在土壤里的植物一样,土壤越肥沃,植物生长得才越茂盛。
自制枣泥山药糕,补中益气是神品
“民以食为天”,给大家推荐一个咱老百姓都能买得起、吃得起、补脾效果还非常好的食物——山药。它口味甘甜、性质温和,《神农本草经》里说能“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对于病后虚弱、脾胃功能不好的人来说,是非常好的滋补品。中医张锡纯因脾胃不和闹肚子,无奈之下用山药捣泥熬粥喝,结果竟奇迹般地治好了腹泻,并由此创立了“薯蓣粥”[注]这一名方。
[注]*山药,也叫薯蓣。
那怎样吃山药,才能将补脾效果发挥到极致呢?和大枣搭配着吃,补脾效果会更胜一筹。大家都知道大枣的益脾功效也是很强的,这叫强强联手。给大家介绍一个《红楼梦》中的食物,叫枣泥山药糕。制作方法很简单:先用清水把大枣洗干净,去核,上锅蒸烂后取出,捣成枣泥;然后把枣泥和白砂糖一起放入锅中翻炒,炒至枣泥不发黏,并且开始泛出香味时,出锅备用;山药削皮洗净后,也像大枣一样放入锅中蒸烂,然后取出,捣成面团;用山药面团包裹枣泥,搓成大小适当的糕点样即可。或者买个模具回来,压实磕出,这样就显得更美观了。
书中说秦可卿那时已经是病入膏肓了,吃了两块,却还能“克化得动”。足以看出它补益脾胃的功效非同一般,对于脾胃虚弱的人绝对是一种难得的美食。
当然还可以用山药熬粥、做菜吃,但有一点要注意,大便干燥的人要尽量少吃。因为山药有固涩作用,吃了它之后会加重燥结的症状。如果非常想吃的话,就配点儿杏仁,杏仁具有润燥的效果,这样也可以取长补短。
简单至纯白米粥,补脾养胃不能忘
说到用饮食来补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不得不在这里提一下——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无论是什么病人,无论病情如何,无论有什么饮食禁忌,都能喝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粳米粥。这倒不是病人“返璞归真”了,而是病人大都脾胃虚弱,难以进食其他食物。粳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气与味又直接归脾经和胃经,可以很好地补脾养胃。另外,粥一般都比较清淡,喝完之后会觉得通体舒适、神情安然,因为它又具有降火除烦、清心安神的功效。春天养肝护脾,饮食中又怎么能少得了粥这个重要的角色?
但是好多人喝粥时总觉得味道太淡,爱往粥里加糖。大家都知道,糖吃多了对身体不利,尤其是老年人,会延长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同时还容易伤肾。“肾主骨”,糖吃多了,牙齿脱落、骨质疏松会加重。那这个味道淡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可以往粥里加点儿菜、肉,或者水果,一同来熬煮。这样不仅味道浓郁了,营养也更加全面丰富了。
小小动作深呼吸,肝气舒达体安康
除了饮食,我们还可以通过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来养肝,这里有一种躺着就可以做的小功法:采取右侧卧的姿势,手臂略抬高于身体10厘米左右,然后缓慢地呼吸;闭上嘴,用鼻孔慢慢深吸气,直至深吸入腹部,感觉腹部像气球一样慢慢胀起;然后用嘴慢慢呼气,腹部下瘪收紧,感觉贴到后腰。连续做半小时。
只要在每天早起、午休、晚上睡前做一做,既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还能让肝得到很好的休息,同时又有防治肝下垂的功效,一举三得。不过,做这个功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全身松弛,精神乐观;动作也要柔和缓慢;呼气的时候,使气呼尽;调息的时候,闭目凝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把肝中的邪气外泄出去,使肝气得以舒达。
当然了,要想很好地养肝,需要做的远不止此。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能熬夜,否则对肝的损害可能非常厉害。酒也是肝的敌人,一定要适可而止,不要靠喝酒来逞英雄。还要经常进行适量的运动,像健走、慢跑、游泳等运动都可以。
总之,如果能积极地养肝护脾,防止肝火上炎,那么你的春天一定是一个能化“肝”戈为玉帛的亮丽春天。
早春梳头气血生,美发长寿青春驻
一般人认为,梳头是女人的事,因为女性需要梳妆打扮,殊不知,梳头更是一件养生的事情。无论男女,早起梳头,能有效刺激头部经穴,帮助阳气生发,有效改善大脑血液循环,令人神清气爽。
春晨梳头二百下,明目祛风亦升阳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寿自高。”在常人看来,将寿高与否跟梳头扯上直接的关系似乎有点儿玄,但这足以说明春天勤梳头对养生有着特别的意义。春天是阳气生发、万物复苏的季节,体内的阳气顺应自然也开始生发。《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称:“头者,精明之府”,头部不但穴位丰富,而且是人体经络汇集的重要部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面”。因此,春天里早起趁着一日中大自然阳气和体内阳气开始生发之时,适当梳梳头,刺激头部经穴,尽管只是“举手之劳”,却能让体内阳气生发,令气血流通,使人神清气爽。
早春勤梳头还包括“发宜常梳”这样一个原则。在我国,梳头养生法历史悠久。早在隋朝,医学家巢元方就明确指出,梳头有通畅血脉、祛风除湿、使发不白的作用。许多古医籍中也有梳头养生的记载,如《圣济总录·神仙导引》说:“梳欲得多,多则去风,血液不滞,发根常坚”,《延寿书》则认为“发多梳能明目祛风”。
头该怎么梳?有什么讲究呢?要全头梳,不论头中间还是两侧都应该从额头的发际一直梳到颈部的发根处。每个部位起码梳50次以上方有功效,上限则以自己感觉舒服为准。时间以早晨最佳,因为早上是人的阳气生发之时,如果能早晚各1次,效果会更好。梳子最好选用牛角梳、玉梳或者木梳。牛角梳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玉梳可以平肝、安神、镇惊,黄杨木梳则能清热利湿、止痒去屑。
梳头洗脚长生事,通流血气散风湿
有人说:“我不敢梳头,因为头发本来就少,还老掉。”还有人说:“我也不敢梳头,我一梳头,头皮屑就跟下雪似的往下掉,没法梳。”要我说:“越是这样的人,越得多梳。”易掉的那些头发,就像植物的枯枝败叶,必须把它们梳掉,才能让那些剩下的“精英”充分吸收营养,茁壮成长。头屑其实是体内湿气、痰浊所致,如果能坚持经常梳头,就能把堵塞在毛孔的痰湿梳出来,“雪片”也会落而不生。
梳头不但可以治疗脱发,还能治疗白发和头发无光泽。经常梳头,可以有效疏通肝肾经络,肝肾强了,头发也就浓密起来了。而当头发浓密起来后,也就证明气血越来越足,肝肾的功能提高了。
梳头还能帮助人安然入睡。宋人郭尚贤在其著作《清异录》中称道:“梳头洗脚长生事,临卧之时小太平。”大文豪苏东坡也同样喜欢在晚上梳头,他经常“梳头百余梳,散头卧”,可“熟寝至明”。还留下梳头诗为证:“羽虫见月争翩翻,我亦散发虚明轩;干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经常失眠的人,不妨试一试苏轼的这一简单“助眠”法。
此外,古人还发现梳头有诸多益处。南梁医家陶弘景有“栉头理发,欲得过多,通流血气散风湿也”一说。梳头不但有助于驱散头部的风湿病邪,促进头部气血循环,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引起的眩晕症也有特殊的功效。因为经常梳头可刺激百会穴、太阳穴和风池穴,起到降血压的作用,血压平稳了,眩晕感也会减退。
两手微屈常栉发,简单按摩疗效多
如果有的朋友头发太过稀疏,不适于使用梳子,不妨直接栉发,就是用手指代替梳子在头部做梳发按摩。经常栉发,不仅能防治白发、脱发,祛头屑,止头痒,还能防治头痛、失眠和眼疲劳,对脑卒中所致的偏瘫,在恢复期也具有辅助疗效。
栉发的具体方法是双手十指微屈,自然分开,形似梳子,插入头发,头顶或后枕部的头发由发根向上向外梳理,前面的头发从前额向后脑梳理。梳时手指要摩擦头皮,栉发次数多多益善。“多过一千,少不了数百”。栉发时要用力均衡,不能有疼痛的感觉,次数多时,头皮会有微热感。
别小看梳头这个动作,靠它就能打通人体的很多经络,早春若能坚持勤梳头,则是在一年初始之季给身体大厦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闭气搓手摩肾堂,肾亏为盈是良策
如果家有老人,脑海里是否频频浮现出他们捶腰拍腿的画面?腰背疼痛、四肢骨关节疼痛,似乎已经成了老年人的“专利”,在多数人眼里也渐渐成了一件见惯不怪的事情——人老了就这样。
中医认为“肾主骨”,大多数老人的腰腿疼痛、骨质疏松,都是肾虚弱、元气不足所引起的,治疗时当以固肾培元为根本。摩肾堂,从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功效是强健五脏之中的“先天之本”——肾。
摩肾堂,出自我国传统的八段锦,又叫“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可以按照以下的功法介绍来进行练习。
闭气搓手热:闭住嘴巴,舌顶上颚,咬住牙齿,深吸一口气,气沉丹田,然后开始双手交替揉搓,使之发热。搓的时候要注意,不单是搓手掌,还要适当地活动手腕,同时把手背也搓热。
背摩后精门:双手握拳,拇指在内,四指握住拇指。这个握法很重要,在中医养生里叫握固,可以赔补元气。然后把两手放到背后,用搓热的手背来摩精门。一边摩精门,一边徐徐从鼻孔呼气。所谓精门就是中医里讲的肾俞部位,或者叫命门。
一次呼吸摩精门36~120次,并以意念导气,意气相随,达于精门。至于搓多长时间,以搓热两腰为度。什么时候练呢?不需要专门的时间,只要用临睡时或者醒来后的一点儿时间就够了。可以盘坐在床边,一边闭目养神,一边搓手摩肾。
春季养生,重在涵养阳气。整个春三月,若能将这个功法坚持做下来,对于肾气不足引起的腰酸腿痛将会起到非常好的治疗作用。当然,作为一种功法,它的适用人群绝不仅限于腰腿疼痛的患者,大部分由肾虚引起的病症,如尿频、遗精、痛经等,都可以用它来进行自我调治。即使无病,也可以用它来强身健体。但有一点要注意,高血压、青光眼、脑动脉硬化以及肝硬化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锻炼此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