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顺时养生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雨水——防湿调脾除虚胖

【公历2月18日或19日】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节气释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天气回暖,冬雪都转化为了雨水,导致降水量逐渐增多。

【气候特点】雨水三候为“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大雁飞回北方,草木随地中阳气的升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要注意此时乍暖还寒,忽冷忽热,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同时降水量逐渐增多,在降水形式上,雪渐渐少了,雨渐渐多了。

【养生旨要】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因此要防 “倒春寒”,注意个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感冒等流行疾病的发生。养生应该着重强调雨水节气“调养脾胃”的重要性。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饮食调节、运动调养、起居劳逸调摄和情志调节,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

【养生膳食】莲子粥、山药粥、鸭肉芡实粥。

【养生功法】赤龙搅海生玉液,吞津灭火除烦躁;健脾除湿解春困,微笑摸腹练熊戏。

【节气艾灸】太冲穴、足三里穴。

冰雪消散湿气生,调养脾胃是关键

雨水,古代历书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意思是说,雨水之后出现降雪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要开始降雨了,空气中的水分也会逐渐增加。此时,湿气会随之而来,不仅温度低,而且寒中有湿,尤其一早一晚更是明显。

春回大地携湿气,脾胃最易受侵扰

也许有人会说,南方雨多,湿重可以理解,可是北方,此时真的很难见到雨,这股湿气又从哪里来呢?大地经过一个冬天的寒冷刺激,湿气都渗透到地面以下。此时,春回大地,生发阳气的同时也会将这股湿气携带出来。如果细心一点观察就会发现,雨水之后,即使周围没有下雨或者下雪,但泥土已经不再像冬三月那么干燥、那么坚硬寒冷了。再看看房前屋后的柳条,尽管颜色还是灰得看不出一点生机,但若用手折一下的话,就会发现柳条其实已经和冬天不一样了。冬天的柳条很脆,一折就断;而现在的柳条开始变得柔软,有水分了。

从养生角度来讲,这种环境下最容易对脾胃产生不利影响。人体五脏六腑,唯脾胃“喜干恶湿”,最易为水湿所困。况且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正如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所以,雨水养生,当以调养脾胃为主。

调理脾胃要食补,还要静心加运动

饮食调理是最常用的调养办法,这个节气一定要适当地增添一些粥类。此时肝旺而脾胃虚弱,粥是易消化的食物,配合一些药物熬制而成的药粥,对脾胃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药物的选用上既要考虑生发阳气,又要考虑滋补脾胃,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明子、白菊花等。《千金月令》中说“正月宜食粥”,确实很有道理。此外,像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也是很好的补脾粥膳。

除了饮食,精神调摄在这个时候也显得非常重要。雨水,春季之始,阳气生发之时,人们肝气较旺、精神焕发。当肝气生发太过时,脾气暴躁的人会面红耳赤、烦躁不安,性格内敛的人则郁郁寡欢、精神压抑,肝木克脾土,这些人都会变得“没有胃口”。所以,雨水时节调养脾胃的同时也需要静心。心平气和,肝气不横逆,脾胃也就安宁了。

心要静,身体却还是要多动一动。动则生阳,既能驱寒,又能除湿。这个时候最适合的运动莫过于放风筝了。放风筝时,人不停地跑动、牵线、控制;风筝升起后昂首翘望,愉悦心志。整个运动既活动了周身关节,促进了血液循环,又放松了心情,对脾胃也起到了非常好的调节作用。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放风筝时要注意适当地保护颈部,后仰的时间不要太长,可仰视和平视相交替。同时最好邀两三个人作伴,在平坦、空旷的场地上放,避开湖泊、河边以及有高压线等较为危险的地方,以免发生意外。

脾胃是“水谷之海”,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养、气血、津液、精髓等,都从脾胃产生。在这个易伤脾胃的时节,一定要顾护好脾胃,否则就如元代名医李东垣所言“内伤脾胃,百病丛生”了。

湿气缠身惹虚胖,补足脾气化水湿

春节一过,很多人都开始减肥,同样是节食和运动,有些人十天半个月就见效,而有些朋友1个月过去了,身材却和1个月之前没有什么区别。这是为什么呢?

减肥无效的人多数为体内湿盛,往往是由脾虚导致的虚胖。脾虚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水湿代谢失调,也就是说湿气代谢不出去,留滞体内,形成湿邪而致病。此时,又赶上雨水时节,气候潮湿,外湿极易侵袭人体,尤其是脾虚的人更容易招来外湿。外湿阻脾又导致水湿内生,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节食,脾胃得不到濡养,更加虚弱,因而这些朋友“越减越肥”,甚至觉得“喝凉水都长胖”。

常食鸭肉芡实粥,补脾祛湿除虚胖

鸭肉味甘、咸,性凉,归肺、胃、肾经,具有滋补、养胃、补肾、除痨热骨蒸、消水肿、止热痢、止咳化痰等作用。《名医别录》又特别强调它“补虚除热,和藏府,利水道”的功效,因而非常适合体质虚弱、食欲缺乏、消化不良、水肿的朋友食用。但人们食鸭时都有这样的直观感受——鸭肉比较“老”。的确,鸭肉纤维较粗,消化吸收比较费力,因此,脾虚的朋友一次不能吃太多,否则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轻则腹胀、恶心,重则腹痛、腹泻。

芡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鸡头米,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祛滞的功能。同时它涩而不滞,补脾肾而兼能祛湿。中医认为,芡实抗衰延年,最益脾胃。虽然健脾益胃,但和鸭肉一样,它也不易消化,切忌一次吃得太多。“生食过多,动风冷气,熟食过多,不益脾胃,兼难消化,小儿多食,令不长。”平时有腹胀症状的人更应忌食。

鸭肉芡实粥的做法很简单。取一只白鸭宰杀干净,放入水中煮熟;加少许盐、葱、姜等调料;将煮鸭的汤兑水适量,放入芡实、大米煮粥,待粥熟即可。

如果久食鸭肉芡实粥觉得乏味了,那就再推荐一款薏米党参粥。将薏米、党参与大米同煮,同样具有很好的补脾祛湿作用。

薏米味甘、淡,性凉,具有健脾、利水、清热、舒筋脉的功效,现多用于病后体虚、消化不良腹泻、水肿、风湿性关节炎及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等,是祛湿的良品。而《本草从新》中记载党参:“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妥”,是补中益气的要药。

小腿合穴足三里,保健脾胃第一穴

除了饮食,还可以配合艾灸来进行调理。艾灸健脾胃的主要穴位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土穴,所在的足阳明胃经又是土经,这样的穴位在中医里称为合穴。当胃气充盈了,吃进去的食物迅速被胃气分解,并且有效地传输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就不会有多余的水湿停留在体内,肥胖问题也就慢慢解决了。它的位置很好找,就在小腿外侧,膝盖下方大概4指的地方。两腿都有足三里穴,要两腿交替着来做,每条腿灸十几分钟就可以。

“脾胃是后天之本”,现在国内外,尤其是日本人对艾灸足三里穴十分推崇。他们有一句名言,翻译过来大概意思是:如果旅行要找旅伴的话,一定要先看看他腿上的足三里穴有没有灸斑。如果没有灸斑,就说明他不关爱自己的身体,那么就不能跟他一起旅行。因为怕走到半道,他的身体不好,成为累赘。

雨水时节,正是湿气滋生、增长的时节,盲目地节食往往会使脾气变得虚弱,减肥欲速而不达。此时,就要换一种方式,变节食为补益,脾强而后湿气减,虚胖的朋友也会日渐苗条起来。

天降雨水润万物,人补津液灭燥火

古人讲“天人感应”,就是要求我们要遵循天地的运行规律来安排我们的作息,安排我们的饮食,以达到一个尽量平衡的状态。雨水时节,水气增多,天地开始湿润,同样我们人体在这时也希望多一些水分。也许不少朋友会说:“那我知道了,在雨水的时候就多喝点儿水吧。”不是那么简单,中医认为,春季人体内容易缺乏的是津液,单靠喝水是远远不够的。

津液是体液的一种,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既能濡养,又可滋润,是真正能给我们的养生保健带来效果的物质,古人称之为“金津玉液”。津液布散于肌表,则滋养肌肤毛发;流注于孔窍,则润养眼、鼻、口窍等;灌注于脏腑,则濡养内脏;渗入于骨髓,则充养骨髓;流于关节,则对关节屈伸起着润滑作用。可以说它是我们身体任何一个部位都不能缺少的物质。春季风高物燥,如果津液生成不足,便会皮肤干裂,头发枯黄,各种口鼻炎症都会接踵而来。自然环境需要雨水来充沛,人体也同样需要津液来濡养。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叫作“叩齿生津”的功法,可以有效地补充津液。它来源于我国古老的养生功——八段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叩齿生津,二是吞津。

叩齿生津的具体做法是:身体端坐,手扶双膝,微闭双眼,轻轻叩牙齿20~30次;然后将舌伸至唇内齿外(口闭上),上下左右搅动5~10次(古代称之为“赤龙搅海”)。随着锻炼的不断加强,可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能养以华池,浸以醴液,清晨叩齿,三百过,永不动摇”。“华池”“醴液”是津液的另一种说法。

生津之后,这个津液该怎么处理呢?东汉文物《铜尚文规距镜》中铭文记载:“渴饮玉泉饥食枣”,“饮玉泉”就是咽津液的意思,津液要吞咽掉。但是吞津不能胡乱吞,它是有讲究的。等唾液渐渐增多后,以舌抵上颚部聚集唾液,鼓腮将唾液含漱数次,把口中津液分为三份,再用意念分别随吸气送入丹田(小腹气海部位)。

每次生津至满口,每口即分三小口缓缓咽下,每天可练3~6次。练这套功法的时候,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纯思一味,也就是心思、想法,全都要关注身体。不要再想我今天的奖金发没发呀?晚上是不是又有人请吃饭喝酒呀?心思一定要沉静下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健脾胃、消烦躁。这套功法还可以防治春季易发的口腔疾病,比如口腔溃疡、牙周肿痛等。用这个办法,坚持两三天,就会发现口腔疾病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

人们常说:天地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在天降甘露滋润万物的雨水时节,我们也别忘了给体内五脏六腑一些琼脂玉饮的眷顾。

微笑摩腹练熊戏,健脾除湿春困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呵欠连天、昏昏沉沉,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

初春,人体阳气开始生发,气血偏于外行,体内供应相应减少,因而身体容易疲劳、倦怠。另外,按照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理论,雨水时节,自然界湿气重,人体的脾胃易被湿邪所困。湿困脾胃,就会造成整个脾胃的运作失常,导致中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人体也会出现疲劳、乏力、头昏脑涨等不适症状。阻止阳气生发似乎不切实际,但健脾祛湿我们可以做得到。

雨水季节练熊戏,按揉腹部健脾胃

熊戏,源自我国一个名叫“五禽戏”的古老传统养生功法,是通过模仿熊的动作来养生。《庄子》中就有“熊经鸟伸”养生动作的记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中也绘有类似的养生图。从表面看,熊给人的感觉是笨拙憨厚,但同时熊也是稳健和强壮的。在中医五行中,熊属土,主脾胃。通过熊戏的练习,能够充分调动胃气,健脾祛湿,对胃酸、胃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正所谓“雨水季,健脾胃,摩摩腹,练熊戏”。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套简化版的熊戏:十指交叉,双手交叠在一起,放在腹部,先顺时针揉7次,再逆时针揉7次。这里有几个关键点一定要注意,否则它就是简单的摸腹而不是养生的熊戏了。

首先要说的是时间。可以选择在饭后做,不管是饭后5分钟还是10分钟,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都可以做起来,这样可以帮助脾胃充分地消化吸收营养。同时还要注意一个原则,要面带微笑。微笑时,肌肉会放松,信号会通过大脑直接传递给脾胃。这样,脾胃系统就放松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会发现,经常胃痛、肠胃不好的人大都愁眉苦脸。为什么呢?肠胃不好,脾胃不适,会直接影响到神经系统,脸部肌肉就会变得紧张,当然就笑不出来了。所以,在练熊戏的时候大家一定要面带微笑,让脾胃放松。最后要注意的是,双手一定要紧贴在肚皮上进行按揉,顺时针做7次,逆时针再做7次。做完之后很多敏感的朋友会打嗝,这就说明胃气被调动起来了,胃气参与到这个系统中去了。熊戏是五禽戏中专门健脾胃的一个功法,饭后做一做,可以有效地缓解因脾湿引起的春困。

春困无奈惹人烦,更多妙方由你选

当春困扰人至极,实在没有办法集中精力继续工作或学习时,不妨在中午小睡一会儿。人的大脑不可能长时间地处于兴奋状态,午餐过后,更多的血液要流向消化系统,容易使大脑处于短时间的抑制状态。这时脱衣躺下,午睡半小时或1小时,是很有利于消除春困的。

此外,还可以适当地摄入一些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如鱼类、蛋奶、肉类、豆制品等;尽量避免寒凉、油腻、黏滞的食物,更不可过多饮酒。当然,多出去走走,进行一些室外活动,也是避免春困不错的方法。

春困虽然不算什么疾病,可是如果整个春季任由自己困倦萎靡下去,势必会给工作、学习以及心情都带来不利的影响。让自己积极主动起来,适当地动一动,适时地调理一下脾胃,困倦的春天就会变得神采奕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