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昌绪院士战略思维与实践足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发展科学基金的战略措施——制订《项目指南》

于永正 计承宜

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迈出了重大的一步: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6年2月14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通知》,为了加强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工作,逐步试行科学基金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方针、政策和规划,有效地运用科学基金,指导、协调和资助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工作,发现和培养人才,促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由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三个中央部门调配领导干部组建而成。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院士率先、也是唯一把人事和组织关系转入科学基金委员会、全部精力投入到新兴的科学基金事业的科学家,时任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他说:“我虽然不是主任,但我是以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基金工作,因为这关系到我国基础研究大局。”“我深感科学基金对发展我国基础研究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因此,我对办好科学基金寄予很大希望。”他提出:要把科学基金委员会办成一个学术性机构,要有高水平,而非一般群众团体;要承担更多国家任务,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要努力提高学科主任的水平,并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他曾主张:学科主任要从全国招聘、采用轮换制,如此一来人员可以不断更新,又可以从制度上防止腐败。正是基于他对我国基础研究大局的战略思维和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制的全局性的谋划,在科学基金委员会领导班子的分工中由他主管“发展战略与政策局”(后改称政策局),负责制定科学基金的发展战略与政策。

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实行国家科学基金制,是由国家财政设立专门经费渠道,用按项目资助来代替按部门、按地区、按单位切块分配科研经费;用专家评议所申请的项目代替单纯行政审批项目。因此,申请项目的质量与科学水平是关键。师先生认为科学基金委员会有责任通过国家科学基金工作,把对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科学前沿、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与鼓励创新、推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等融合起来,要从宏观上加强引导。必须有计划地把全国科技力量组织起来,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共同为我国科技事业奋斗。因此,他首先部署制定和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工作。通过它来指导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以便把我国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引向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1986年9月27日,师昌绪副主任召集基金委内各科学部负责人开会,讨论审议由政策局拟定的第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编写方案。在这次会上确定了《项目指南》的编写原则:密切结合国家科技政策和国家科技长远规划;基础研究要注重学科前沿,具有创新、高水平的基础研究课题是科学基金资助重点;要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最关键的问题;要鼓励创新促进联合、促进不同学科相互交叉与互相渗透、不断形成新的学科领域,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也要充分促进和利用国际合作,争取在更多的学科领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项目指南》适用的范围是最值得研究讨论的问题,基础研究具有不确定性,更注重科学家们的新科学思想和创造性(在科研第一线偶发的灵感和创新思想),因此范围不宜过窄和太具体,否则会限制科学家自由探索。但是,如果范围很宽,起不到“指南”导向的作用,已订的规划就无法落实。经过反复讨论研究,统一认识,确定的指导思想是:既要坚持自由申请,又要从宏观上加以引导。

会后,各学部都非常重视《项目指南》制订工作。例如:材料与工程科学部就“适时要求各学科在完成首次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和重点项目立项建议之后,及时召开本学科领域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学术研讨会,组织本学科领域的学部委员、学者撰写专题研究报告,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明确本学科科学基金的资助方向和优先资助领域,从而为重点项目立项建议的确定和1987年学科项目指南的编写提供了依据”。

体现这一思想的第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1987年),于1987年1月25日出版发行。科学基金政策集中地反映在师昌绪副主任所撰写的序言中,并贯穿在每一章节。《项目指南》对各学部和学科的任务、学科领域范围、当代发展现状、国内外近期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研究内容等都有简明扼要的论述,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到各学科的发展方向。最具特色的是资助范围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学科资助范围。这是本学科包含的主要研究领域,内容比较广泛笼统,给申请人以充分的自由探索余地,只要在本领域体现新构思、新发现、新方法的研究课题,都可能获得资助。这充分体现了尊重科技人才,新颖的科学思想不会被束缚的观念。这一层次的内容相对稳定。

第二层次:鼓励研究领域。所列内容比第一层次具体,包括国外已经发展起来,国内尚未引起重视的研究领域;对科学自身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一些探索性较强的领域;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这一层次的内容,随着国内外科学发展而有所变化。

第三层次:定向课题。内容比较具体,除了反映科学发展趋势之外,更重要的是反映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一层次的课题每年都会改变。

《项目指南》明确每年修订一次,确定的资助范围和重点领域既突出基础研究的特点,又密切结合了国家科技政策和规划。师先生说:“这种设置方法既突出了重点,又不妨碍创新思想的发现。”申请人选择自己既有兴趣又有优势的领域申请项目,公开竞争,是最公平、公正的竞争。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制的宏观项目结构。

基金委每年都把制订《项目指南》的工作,作为一项十分重要而又严肃的工作任务下达给委员会内的各学部。然后由各学部、各学科主任主持,在广泛调查研究、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撰稿,形成初稿后,在每年学科评审组专家开会时认真讨论、修改、定稿。遇有学科交叉和新学科生长点等内容,则由科学基金委员会领导主持学部之间进行协调与合理分工,既防止新兴学科的遗漏,也避免交叉学科的重复。无论是邀请专家撰写专题报告或对初稿的讨论,还是学科评审组审议定稿,每年参加《项目指南》编写、讨论、审议的专家有数千人。大家都十分积极认真,体现出广大科技人员对搞好科学基金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体现了科学基金制是以专家为主体,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为落实国务院规定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要职责之一,即“支持其他面向全国的科技基金会的工作,并在课题安排上给予协调和指导”,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又陆续编入了全国各部门、各省市设立的面向全国的行业科技基金和地方科技基金介绍。为广大科技工作者了解全国科研经费资助渠道,更加合理地选择课题、申请科学基金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各类科技经费面向全国实行基金制,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有利于国家的科技进步。1989年,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委托基金委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评估”任务,科学基金委员会把国家重点实验室视为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鼓励专家们将申请科学基金项目与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较好的仪器设备条件进行研究工作结合起来,在《项目指南》中刊载了已建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第一部《项目指南》(1987)覆盖一级学科45个,二级学科381个,三级学科1113个。师先生要求各学部各学科要在不同场合、采取各种方式征求专家意见,根据需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后来《项目指南》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政策综述、资助范围和重点、申请管理办法和重要参考资料。从1988年开始,师先生提出并亲自主持有计划地开展学科发展战略调查研究工作,其目的之一是要在明确各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各学科的发展战略设想,提高《项目指南》水平。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第一部《项目指南》

1987~2000年发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基金委发布的《项目指南》,引起全国科技界的极大关注,成为指引广大科技人员申请科学基金项目、提高申报项目质量的重要文献,也是大家了解国内外科学发展的重要窗口。对申请项目质量的提高产生了明显的作用,申请项目的学术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在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任期(1986~1990年)的4年里共出版发行4.95万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指引下,科技人员根据各自的科研工作积累和所在单位条件,自由选题申请科学基金项目,仅“面上项目”5年中共受理5.6万多项,遵照“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经评审,1.4万多项获得了资助,资助总金额4.4亿元,约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额的60%,稳定了一支10万人次的基础研究队伍,为我国基础研究事业的宏观布局、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研究项目为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中的重大、重点项目(如“973”、“863”计划)起到了先导作用。师昌绪院士为此做出了卓越的战略性的贡献。

作者简介:于永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局级退休干部,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国家教委博士点科学基金处处长;1986~1991年任职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副局长,在师昌绪副主任领导下参加制订《项目指南》工作。同时兼职基金委员会科研成果转化办主任、中国方德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