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 灰色链霉菌的紫外线诱变选育
通过实验,观察紫外线对灰色链霉菌的诱变效应,并学习物理因素诱变育种的方法。
1.复习微生物学及实验过程所学到的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和过程,了解影响微生物生长各种条件因素。
2.独立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所需的各种药品、玻璃仪器及分析设备列出清单,写出详尽的实验过程及需要。
3.三人一组,互相配合,开展实验,动手完成实验,记录并分析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数据,必要时及时修改实验计划。
4.总结实验数据,经教师认定后,撰写实验报告。
物理诱变因子以紫外线辐射的使用最为普遍,尽管几十年来各种新的诱变剂不断出现和被应用于诱变育种,但到目前为止,对于经诱变处理后得到的高单位抗生素产生菌中,有80%左右是通过紫外线诱变后经筛选而获得的。紫外线的波长在200~380nm之间,但对诱变最有效的波长仅仅是在253~265nm,一般紫外线杀菌灯所发射的紫外线大约有80%是254nm。紫外线诱变的主要生物学效应是由于DNA变化而造成的,DNA对紫外线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尤其是碱基中嘧啶更为敏感。紫外线引起DNA结构变化的形式很多,但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引起DNA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同链DNA的相邻嘧啶间形成共价结合的胸腺嘧啶二聚体),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从而使微生物突变或死亡。经紫外线损伤的DNA,能被可见光复活,因此,经诱变处理后的微生物菌种要避免长波紫外线和可见光的照射,故经紫外线照射后样品需用黑纸或黑布包裹。
1.菌种
灰色链霉菌。
2.器皿
紫外线灯(15W);试管、锥形瓶、移液管、玻璃珠、培养皿。
3.培养基及药品
牛肉膏,蛋白胨,可溶性淀粉,NaCl,水,碘液。
1.菌悬液的制备
取培养48h的活化灰色链霉菌的斜面1~2支,用10mL无菌生理盐水将菌苔洗下,并入盛有灭菌玻璃珠的小三角烧瓶中,振荡10min,以打碎菌块。菌悬液以10倍稀释法稀释成10-1~10-8稀释液。
2.平板制作
将淀粉琼脂培养基熔化后,冷至55℃左右时倒平板,凝固后待用。
3.紫外线处理
(1)将紫外线灯开关打开预热约20min。
(2)取直径6cm无菌平皿9套,涂平板取10-6、10-7、10-8三个稀释度涂平板,每个稀释度涂平板3只,每只平板加稀释菌液0.1mL,用无菌玻璃刮棒涂匀。
(3)将盛有菌悬液的平皿置于紫外线灯下分别搅拌照射3min、5min及7min。
4.培养
将上述涂匀的平板,用黑布(或黑纸)包好,置37℃培养48h。注意每个平皿背面要标明处理时间和稀释度。
5.计数
将培养48h后的平板取出进行细菌计数,根据对照平板上菌落数,计算出每毫升菌液中的活菌数。同样计算出紫外线处理3min、5min、7min后的存活细胞数及其存活率、致死率。
存活率=×100%
致死率=×100%
6.观察诱变效应
将细胞计数后的平板,分别向菌落数在5~6个的平板内加碘液数滴,在菌落周围将出现透明圈。分别测量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并计算其比值(HC值)。与对照平板进行比较,根据结果,说明诱变效应。并选取HC值大的菌落移接到试管斜面上培养。此斜面可作复筛用。
将实验结果填入表1-6和表1-7。
表1-6 诱变结果(存活率或致死率)
表1-7 诱变结果(透明圈和菌落直径大小)
1.用于诱变的菌悬液(或孢子悬液)为什么要充分振荡?
2.经紫外线处理后的操作和培养为什么要在暗处或红光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