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
大学期间是人才成长和汲取知识养分的最佳时期。处于人生巅峰阶段的高校学生,无论从知识、记忆还是创作、思维能力来看,都处于最佳状态,是学习技能的黄金时期。再加上身体与精神状态的完善与发展,此阶段的学生干劲十足,动力满满,对自身能力极其认可,因此,大学无疑是人生发展的高峰期。此外,大学阶段个性品格也在逐渐成熟,情感得到释放,利用好大学的几年时光,将为大学生带来无限可能。大学的环境与时间都是格外珍贵的宝藏,朋友、经历、磨炼等都是值得珍重一生的财富与美好回忆。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阶段。人生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大学阶段正是各项社会生活的储备期,人的思想理念、道德品格都在此期间逐步成型。首先,个人职业趋向基本稳定。有别于中学时期的基本通识教育,大学更注重的是分阶、职业方向的确定,很多学生步入大学的一刻起,就要面对职业规划问题。所有的基础课程、专业教育都是围绕职业发展方向开展的,为其今后思维方式与知识结构的形成提供专业保障。其次,思想理念趋于稳定。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和多方位的文化涉猎,大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成形,他们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储备为他们面对人生、社会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过程中,对于社会、人生,他们也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人生观、世界观等都逐渐稳定,日趋成熟。最后,恋爱观基本形成。大学阶段,学生生理机能与基本性征逐渐发育成熟,对爱情的渴望也油然而生。大学校园为异性间的沟通了解提供了条件,滋生出比友谊更深层次的感情也是必然。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大学期间应该形成独立、成熟的爱情观。
大学生在自己人生中的重要时期——大学,不仅要在期间以学业为重,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还要学习职业文化,了解当今社会各领域的职场动态与趋势,为自己今后的职场道路夯实理论基础。
大学生要珍惜在校时光,积极学习知识技能,培养各种科学合理的价值理念,确立独立正确的人格,真正提高自身应对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适应能力。当代青年要顺应时代潮流,真正把握好在校短短几年的黄金时机,发奋图强、刻苦钻研,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宣传者和引领者,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生活的强者、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现代职业文化的基础
(一)加强职业文化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深情呼唤
多元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多种价值观相互矛盾、交织和冲突在当今学生身上显得更加突出,学生迫切需要通过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否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拥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就业观。因此学校充分认识到了职业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完整的人和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意义和价值,把职业文化渗透、贯穿学校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得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够更好地走上职业岗位、融入社会,在职业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特别是,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我们提倡促进多渠道就业,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就业,关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乎高等教育改革,关乎毕业生个人发展,也关系到千千万万家庭的福祉。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大学责无旁贷,必须提供“精准服务”,包括精准就业管理服务、精准就业信息服务、精准就业指导服务。
大学可通过建立档案、一对一指导、能力提升训练、重点岗位推荐等方式,对就业困难学生提供精准帮扶。同时,大学应精准跟踪反馈,让毕业生生源信息、就业信息、跟踪反馈信息、招生培养信息联动起来,形成长效的就业联动和预警机制。
大学应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二)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的推广工作需列入教学评估体系
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的建设与推广工作并不是形式化管理工作,而是在平时的建设与推广过程中,必须要妥善做好的工作。在进行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的工作建设过程中,学校将教学评估这一理念融入其中,同时恰当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真正意义上地实现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价值,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素质与水平。
为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建立了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主要对学校开展教学、科研、校园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评价。实践证明,在教学评估的过程中,没有做好两种文化的合理管理是万万不行的,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评估结果就失去了真实性。因此,将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建设工作确认为进行教学评估的前提,且是基础性的前提,这一点是非常合理的,极其正确的。
二、构建职业文化育人体系
每一位学生走出校门后都要融入社会,从事一定的职业岗位,无论是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高校无论是高职院校、本科院校还是“985”院校,都承担着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任务。学生在高校接受职业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精神动力,然后自觉按照社会规则、职业规则拓展自己、完善自我,对他将来从事的职业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学校充分认识到了职业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完整的人和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意义和价值,重视校园职业文化建设,把职业文化教育渗透、贯穿于学校专业教育的全程。
一是打造职业文化环境体系。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体验真实的职业文化氛围。为此,学校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校内实验实训设施投入。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按企业生产要求的工作流程、质量标准、工作制度等严格操作。精心设计校园景观,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在校园内设立职业典型人物雕像,如在师范院校设立孔子塑像、在建筑院校设立鲁班塑像等。校园内建筑、人文景观等命名也可结合行业、职业的特色。学校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建设校史馆、行业文化博物馆,举办职业特色鲜明的主题展览等,发挥行业、职业文化的育人作用。学校通过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宣传橱窗经常性介绍行业发展信息、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和职场成功人士事迹。充分利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平台扩大职业文化的传播途径。
二是创新职业文化活动体系。学校将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邀请成功职业人士进校开展报告讲座,用他们成功的经验和丰富的职业人生经历现身说法教育学生,用他们的职业情感、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职业精神的氛围和魅力。
学校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通过举办创业设计大赛、职业经理人论坛、提供校内创业场地资源、出台扶持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等,鼓励学生开展在校创业。借鉴职业管理模式创新学生管理,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以一个准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强化自己对职业文化的体验和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
三是构建专业教学渗透体系。教学过程中,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把“职业性”特征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将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理想、职业人格、职业道德的培育和养成落实在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一是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对智能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上更加注重实践、培育特色。及时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使学生既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又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成果。行业、企业也有义务配合学校制定新型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大纲,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努力塑造每个学生对职业的忠诚度,激发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适当,大力推进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情境式教学,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在完善的同时将学生的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操作、学会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相应岗位任务,内化和固化职业素养。
四是拓展社会实践体验体系。社会实践,近年来,被教育界人士广泛关注,因为它要求学生通过自身体验与观察,进而了解时代变化、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实际,增强此项活动的现实感和时代感。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提出了“体验式学习圈”理论,体验式学习有别于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地“学”,倡导学习者去“做”去“感受”。在“做”和深切地“感受”中掌握技能,养成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真正做到“感同身受”,这是实践教育达到最终目的的标志。学校应整合校外企事业单位组织资源,为学生提供职业岗位与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熟悉职业任务,了解职业环境以及职场规则,在实际操作中提高相应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专项职业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职业习惯、职业态度、职业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认识自我、了解职业规范、培养职业习惯、磨炼职业意志、形成职业意识,使学生在了解熟悉职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调整职业规划、提升职业素质与能力,为进入职场做好充分准备。
五是完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当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有待更加完善,对新兴行业与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职业伦理规范、职业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偏少。职业素养是未来成为和谐、完满的现代职业人的决定性因素与基础。
六是强化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体系。高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心目中神圣的殿堂,因此学校必须以学生为本位,尊重差异性,为大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职业发展个性化辅导。首先学校应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一支关爱学生、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管理,有着强烈政治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工作队伍是高校改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次学校应做好职业发展指导的全面化。包括:大学学习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适时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与意见,培养学生职业发展意识和职业发展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在全面分析自身特点和社会环境及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努力;创业教育指导,对立志创业的学生,通过帮助他们确立发展目标,冷静分析目前的社会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树立既然做,就要努力做,做好做优的信心,帮助他们提高创业能力、增强创业信心,鼓励他们努力实现创业目标。
三、职业文化对校园文化教育的补充与升华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应该突出以“知”为基础的职业认知教育、以“情”为动因的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以“意”为重点的职业理想与职业价值观教育、以“行”为关键的职业规划与职业体验教育。因此,职业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提升对职业生涯的认识,提高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
(一)了解与职业相关的概念
包括产业与行业的基本知识以及企业与公司的基本知识。
(二)掌握有关职业的基本知识
包括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历史、职业的分类、职业的特征与功能以及职业的发展趋势。
(三)提升自我认知与规划
每一位学生不要盲目地追求当今社会经济热点职业,而是要发自内心地问自己,我是否真正热爱这个职业、我能够将全部精力投入进去吗?是否能创造最大的价值?在冷静与客观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对什么职业感兴趣、适合做什么以及能够做什么,使自己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与他人在职业发展上的差异,逐步形成适合本人特点的职业价值取向,在职业选择上扬长补短,发挥自己最大的效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择业观。
同时,要强化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体系。学校必须尊重学生存在差异性,不能为了节省时间、盲目追求就业率,而做出不适合的职业安排与规划。如一名学汽车修理的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安排在手工制造类工厂工作,严重不符合“专业”与“实践”的要求,学校应极力避免。
高等院校为实现对学生的思想观、就业观的培育,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优秀传统品质和文化精神,并且将创新精神融入教育中,通过实践,明确创新与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内在关系,通过一系列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训练,使学生从中获得主观感受,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创新与实践能力已成为21世纪以来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方向,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改革内容。学校应以正确的创新思维为主导,通过个性鲜明、创造质量较高的活动,激发学生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强劲的感官以及创造性能力。换言之,在社会、学校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以创新思维内涵激发潜在意识形态形成的优势助力大学生创新创造意识形成,培养其正能量。因为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有赖于敏锐的知觉和丰富的思想,而要培养敏锐的知觉和丰富的思想就必须加强创新思维教育,摆正创新观念,这是创新发展的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