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艾米导师的培训(2)
艾米导师也列举了有些智力障碍的孩子是伴有精神问题的,却并不代表他们就一定对人有攻击性,他们也只是在发病的时候会有些危险,大多数稳定的时候,他们其实跟我们都是一样的,一样可以去学习,可以去交朋友,可以去做工作为自己寻找社会上的定位。
宣妍想到了陈殊,可以说陈殊是比较“幸运”的,他有着与外人无异的容貌、有礼貌的举止、扮可怜要钱也没有让人觉得讨厌,而更多的,在外表和行为上面有明显差异的那些孩子,则就没那么“幸运”了,被避开,或是被言语攻击都有,而在这样的不友好环境之下,似乎智力障碍孩子的“理解有限”又成为了一个他们自己的“保护伞”,越是理解力弱的,他们越是感知不到,就“安全”了。
想了又想,宣妍觉得还不完全,看来她自己也有一些需要再努力调整的地方,如何更加正常一些的视角去看待这些“特别又不特别”的孩子们。
最后一天的培训,导师设计了一些场景,让大家练习如何更好的去判断智力障碍孩子的特点,包括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行动所代表的意思。
为了加深印象,也会以模拟的方式进行,有两个情节引发了她比较多的思考,一个是导师举了一个例子,让大家想想如何去处理。
有个智力障碍的男孩子,突然有一天对着他的爸爸说:“爸爸,我以后想要当经理!”
大家听到这里,第一反应就说“不可能!”
紧跟着才察觉,要再想想,第一反应更倾向于本能,也就是自己的判断,但并不是智力障碍孩子的角度。
有的表达,需要委婉的告诉他不可能;有的说不用理他,转移注意力就好了;有的说应该要找方法知道他这样讲的原因……
最后导师揭开了谜底,就是问他为什么想要当经理?孩子的回答是“爸爸穿西装很帅,所以他也要当经理穿西装,就可以跟爸爸一样帅!”
其实这个方面,宣妍会想到,不只是智力障碍孩子的问题经常被忽视,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也一样会遇到,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都需要被尊重,尊重才可能真正理解,理解了,自然就少了矛盾。
不过,想到陈殊,宣妍觉得自己也有问他原因,并没有直接就去判定他的对错,只是他一直不说,那就说明努力去尊重与理解,是重要的一环,却不是全部,还需要有关系的建立做基础。
第二个模拟,导师直接请了两个人出来,一个扮智力障碍的孩子,一个扮第一次来参加活动的义工,分别交代她们一些扮演时的要求,但彼此不可以沟通。
正式开始,“义工”先进场,然后就是“智力障碍孩子”冲了过去,抱住了她,结果“义工”当场大叫,“智力障碍孩子”看着“义工”的表情很困惑。
因为并不清楚导师是怎样要求的,所以两个人,尤其是扮义工那位,是完全不知道“剧情”会如何发展的,而这反应,也很趋于自然。
宣妍的脑海里浮现出平时周六的活动,这样的情况其实也有出现过,只是当时当天的带队义工安慰了一下,并且告诉她要原谅,因为他们是智力障碍,因为他们不懂,后来,宣妍记得,那个义工再也没有出现过。
导师问两位扮演者各自感受,“义工”说被突然冲过来的人吓了一跳,差一点儿控制不住一巴掌拍过去,心里想着的是这人疯了吧?
而“智力障碍孩子”说她只是按照导师提醒的想要给喜欢的义工一个热情的拥抱,这拥抱,表达着喜欢,并不会也不懂得考虑什么后果。
一个不了解缘由,一个不懂得何为适合的表达,就容易产生冲突,进而矛盾跟隔阂就增加了。
这样说,那么是否意味着,需要让不了解缘由的人去了解,让不懂得如何适度表达的学会表达,这样就可能会消除这些误会?
宣妍隐隐觉得,了解越多,问题牵涉越多,难度也跟着高了许多。
但同样的,效果也是加倍甚至不可预计的,越想越有些兴奋,如果被沈青菱看到,估计会确认宣妍绝对是工作狂本狂了。
三天的培训,紧密的课程,让宣妍一方面能够梳理了过往工作中的困惑,一方面又给了她莫大的启发,在培训结束,人都走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宣妍艾米向导师询问是否方便留下她的联络方式、以及日后如果有需要是否方便再向她请教?
本来只是试试看而已,但艾米导师很干脆的答应了,这让宣妍有些受宠若惊,她爽快地拿出一张名片,在上面又加上了一个手机号码,然后递给宣妍,也解释了一下,因为机构统一印制的名片是只会出现办公电话的,出于对同事个人隐私的尊重,一般不会将个人手机号码写在上面,但是她愿意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给宣妍,是因为觉得宣妍提的一些想法很好,也很有实践的可行性。
导师还要赶回江城,因此简单几句交谈后,就匆忙离开了,宣妍拿着名片,上面写着“张文慧”,培训中,艾米导师有让大家直接称呼她英文名,但是大家还是比较习惯于称呼她老师,这倒也让她有些无奈。
像宝贝一样地把名片小心地放进了背包,宣妍决定回去就发个邮件给艾米导师,一来是向她表达感谢,二来是想请她帮忙留意是否日后还会有类似的培训课程,她还想再参加。
如果被老白知道,估计一定会老怀安慰,请到宣妍这样的员工,只需协助开个头,后续都是能够自理的,绝对超值。
三天培训增值后,回到办公室的时候,宣妍的挑战就来了,黄嘉琪见到宣妍,就跟她抱怨,这三天快要气死累死了,她需要休息一下缓缓,然后就跟宣妍说下午她要补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