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货币的类型
货币形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一个从金属币到纸币、从名副其实的价值到名不符实的价值符号、从真实价值到名义价值的演变过程。货币从金属到纸质、从实物到观念是货币发展史的一条基本线索。货币取材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具有普遍接受性,即必须被社会公众所普遍接受和认同;第二,具有防伪性,即不被轻易地仿制、伪造;第三,便利性,便于携带、易于分割。
在现代社会的纸质货币,可以通过法律和科学技术来满足以上条件;但在古代社会人们就只能用稀缺性较大而不易得到和生产,具有较大而稳定价值的商品来充当货币,这就是最终找到贵金属的缘故,“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换的不断扩大,贵金属货币在使用中的弊端逐渐凸显。第一,贵金属货币的稀缺性、生产制造的复杂性不能满足商品交换不断增长和扩大的历史发展要求,最终由商品交换的媒介转变成商品交换的桎梏。第二,每次交易中都要称量重量和鉴别成色十分麻烦。第三,流通费用较高,金属货币的制作、分割、保管、运输等都要消耗相当多的费用,交易成本较高。再加上进入近代社会,货币材料为社会普遍接受的问题逐渐通过国家法制得以解决,而货币的价值尺度只要是“观念上的”就可以,流通手段也只是转瞬即逝,人们只是关心所要交换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并不在乎币材本身的价值。这样,纸质货币、电子货币替代金属货币就成了历史的必然。具体说,货币发展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等4个阶段,并在逐步进入电子货币的新阶段。
1.3.1 实物货币阶段
实物货币又称为商品货币,其是货币形态发展的最原始形式。在物物交换制度(W-W)不能适应交换的发展时,人们就会在商品世界中发现一种特殊商品,并将其作为交换媒介(W-W-W)。这种商品必须是交换者普遍接受的,自身也需要有价值的物品。那么,任何货币,假如其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都可称为实物货币。假定一种商品,既可以作为货币进行流通,又可以作为一般商品进行消费和交换,其价值都是相等的,那么这种商品就是一种实物货币。在人类历史上,各种商品如谷物、木材、贝壳、布帛、家畜等,都曾经在不同时期内扮演过货币的角色。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这些实物货币逐步显现出缺点,例如,一些实物货币体积笨重,不能分割为较小单位,携带运输都非常困难,无法充当理想的交换媒介。另外,实物货币一般都不是均质的,如果分割开就将出现价值与体积不成比例,而且有些商品质量极不稳定,这样就妨碍了货币发挥价值尺度和价值储藏的职能。
1.3.2 金属货币阶段
金属货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实物货币的一个特殊阶段。但是,严格地讲,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实物货币阶段,由多种商品交替地扮演货币的角色,这些特殊商品往往是多变的和不固定的。而在金属货币阶段,扮演货币角色的特殊商品就集中到几种商品身上,特别是贵金属黄金和白银。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们逐步发现黄金或白银具有稀缺性、单位体积价值高、价值稳定、均质而易分割、耐磨等特点,是作为货币的最佳材料,所以几乎世界各个国家都不谋而合地经历了贵金属货币阶段,而且这一货币形式成为古典意义上比较完美的货币形式:我们后面所分析的金本位制度,就建立在这个阶段的货币制度基础之上的。
从中国来看,从先秦到清代,铜一直是官方肯定的币材;但先是金,然后是白银与铜并行流通并大都为官方所认定。有时是3种币材同时存在,如宋的银、铜、铁的并行流通,不过铜、铁各有自己的主要流通地区。在西欧,则有很长一个金银并行流通的时期,当时政府明确金银都是法定币材。
1.3.3 代用货币阶段
代用货币通常是政府或银行所发行的纸币,既可在市面上流通,也可自由向发行机关兑换相应的金条、银条或金币、银币。代用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其所代表的货币价值。代用货币比起贵金属货币有明显的优点。一是代用货币的制造、运送、保管等各种流通费用远远低于贵金属货币。二是可以避免或减少贵金属货币流通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例如,在金币制度下,不法之徒往往将十足重量和成色的金币切削图利后,再将之推出在市面上流通。如果金币的法定价值和实际价值发生差异,则按重量、成色计算的实际价值较高的金币,势必为人收藏、熔解或运送出国,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币则继续在本国流通,造成货币史所谓“劣币逐良币”的现象。三是纸币较金属货币更易携带和运输。
代用货币代表着十足的金属货币,所以代用货币的发行数量仍取决于金属准备量。这虽然能防止货币的过度发行,却限制了流通中需要增加的货币量。另一方面,大量作为发行准备而闲置在仓库里的贵金属是一种浪费。随着金本位制的崩溃,代用货币便由信用货币代替之。
代用货币最早出现在英国。在中世纪后期,英国的金匠为顾客保管金银货币时,所开出的本票形式的收据可以在流通领域进行流通。这是原始的代用货币。在顾客需要时,这些收据随时可以得到兑现,美国于1878年建立金本位制度以后,为减少公众持有大量黄金或金币所带来的麻烦,发行了黄金凭单。这种凭单全值代表存于财政部金库中的足值铸币及等值黄金,并可在市场上流通。一直到1933年美国放弃金本位制度,实施黄金国有化,黄金凭单由财政部收回,代用货币才消失。
1.3.4 信用货币阶段
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目前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形态。可以说,信用货币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后果。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相继爆发,各主要西方国家先后被迫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制度,所发行的纸币不能再兑换金属货币。在这种情况下,信用货币便应运而生。信用货币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信用货币完全割断了与贵金属的联系,其发行主要不是以黄金作准备的,国家也不予承诺兑现黄金或法偿货币。当然也有的国家在其纸钞上保留有关的承诺,但这已是历史的遗迹,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例如,在美国,10元或其他的美钞上都标明“可在美国财政部或任一联邦储备银行兑换为法定货币”的字样。问题在于现有的美钞已经是法定货币,用法定货币兑换法定货币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法定货币是指原来金本位条件下的金币,那么这种情况早已不存在。所以这种承诺实际是一句空话。
第二,信用货币的基本保证是国家政府的信誉和银行的信誉。根据经验,政府和银行发现,只要纸币发行量控制适当,则社会公众对纸币仍然能够保持信心,因此法定纸币并不真的需要金银准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代信用货币完全没有任何发行准备,实际上,目前大多数采用信用货币制度的国家,均具有相当数量的黄金、外汇、有价证券等资产作为发行货币的准备。但是,政府和货币当局显然不再受充足金银准备量的束缚,甚至可以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发行货币。从银行业的角度看,无论是中央银行还是商业银行都从经验中发现,只要社会大众对银行的信誉保持信心,则在一定时间内,存款人不可能要求将存款全部兑现。所以,银行体系只需保留部分现金准备即可,其余存款可运用于放款或投资。这就是所谓的“部分储备制”。在这种制度下,银行发行的货币没有相应的现金准备,至少是没有全部的现金准备。这些货币在流通领域之所以被接受,完全是由于人们信赖银行,相信这些货币的支付能力将会得到银行的保证。
信用货币不仅包括流通中的现钞(主币和辅币),还包括银行存款和各种银行承兑票据。因为银行存款和承兑票据也是通过银行信用程序创造出来的,其自身不需要任何贵金属作为保证。
1.3.5 电子货币阶段
电子货币是当今货币形式发展的新趋势,信用货币进一步符号化、电子化。世界各国家的银行正在采用电子资金转移系统,利用电子计算机记录和转移存款。银行在各销售场所安装终端机并与银行计算机中心连接,顾客购货时,只需将其专用的货币卡插入终端机,电子计算机便会自动地将交易金额分别记入买卖双方的银行账户,这样现金和支票的使用便成为多余了。这种储存在银行计算机硬盘上和银行卡芯片上的信用信息被为“电子货币”,其具有转移迅速、安全和节约费用等优点。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一系列重大技术革命与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货币革新成为继纸币革命之后货币形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这种革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银行的自动出纳机,它可独立地为客户实行24小时的自动存款和取款服务。这些机器的设置,可超出银行的局限而出现在任何需要的地方。计算机终端的运用,消除了现金支付的麻烦。这时,顾客购买商品以电子自动记账的方式支付货款。电子货币区别于纸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流通不需借助于任何有形的实物,而是依靠光波、电波进行信息传递和处理。如果说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还保留着一个物的外形,看得见摸得着,那么电子货币就完全属于无形货币,虽然人们不能具体感觉到它,但它实实在在发挥着货币的种种职能。可以预期,在卫星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的帮助下,电子货币将造就全球一体化的金融市场。
专栏1.3
中国货币史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春秋时期,黄金已作为货币而出现,如子贡“家累千金”,越大夫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都说明黄金已作为衡量财富的尺度、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出现了。此外,春秋时出现了铜铸币。
春秋时期黄金与铜铸币虽已出现,但在实际生活中似乎普遍使用的还不够。《左传》中记载:“赏赐、馈赠、献纳、犒聘者二十九,或以器饰,或以车马牲畜,或以璧玉,或以帛锦,或以衣服,以生金者一,无以钱刀者”;“言掳掠盗窃夺者十四,或禾麦米粟,或木材,或璧玉,或实用之兵器,或马,或钟,夺币者一,不言为钱刀之币”。
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普遍使用,但当时处于金属铸币、贵金属货币和实物货币并用时期。到战国时期,除了黄金是各国的通用货币外,铜铸币是各国民间的通用货币。
古代中国的货币体系以铜币为基础。更早的货币形式目前尚未被发现。最初的铜币形状多种多样,有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全国的铜币以秦国的铜钱为标准。由于浇注铜币使用砂模,铸造好的铜币带有毛边,所以在钱币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联起来打磨修锉。这种特殊的形状使它被赋予很多象征性的神秘主义解释:有人认为铜币的圆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铜币上面通常带有铸造时的皇帝年号。
金币在古代中国很罕见。春秋和战国时期,长江流域的楚国曾经使用过金饼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区和朝代里,黄金主要用于装饰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纪,西汉的汉武帝曾经发行过白色的鹿皮货币,用于赏赐贵族和军中的将领。除了铜币以外,棉布、丝绸、大米等生活物资也曾经作为货币的计算单位(而不是实际的货币)用来支付官僚和军队的薪饷。唐朝以后,白银货币逐渐得到广泛流通。虽然国库和官方银库里的白银按照统一的成色与重量铸造成元宝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银却不是铸币,而是以零碎的块状流通,在市场上使用时要经过计算成色、秤量重量这些繁琐的手续。大块的银锭要用夹剪切割,零碎的小块银锭需要在银匠那里重新铸造成更大的银锭。中国古代不使用白银铸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政治的不稳定性,官方无法为发行的银币提供担保,同时由于战乱频繁,民众经常将白银窖藏起来,导致市场流通额不足以支持银本位货币系统。
由于携带大量的铜币极其不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北宋时期,出现了交子的纸币。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之一。但是比起现代意义上的纸币来,它更像是一种汇票。元朝沿用了纸币,并将其视为解决经济困难的妙法之一。他们不顾实际的货币流通额和经济水平,发行了大量没有保证的纸币,造成了最早的通货膨胀。元朝被新建立的明朝取代,后者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农本主义者。他认为纸币是异族的东西,应该加以摒弃。但是明朝自己也发行了名为“大明宝钞”的纸币。这种纸币在民间很少使用。
明朝中后期,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中国,成为和铜钱一样普遍的金属货币。清朝时期,白银已经成为国家的主要货币单位。清朝末年,墨西哥的银元开始在中国大量流通。光绪皇帝在位时期,中国铸造了自己的银币,并设立了户部银行,用于发行正规的纸币。1935年,中国实行法币制度,正式废除银本位。根据1936年《中美白银协定》,法币一圆等于0.265美元。
我国的现行法定货币叫做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辅币是角和分。1元为10角,1角为10分。元、角和分有纸币,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铸币。元的票面有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角的票面有1角、2角、5角,分的面额有1分、2分、5分。人民币元的缩写符号是C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