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肝主疏泄”
疏泄含义,早见于《黄帝内经》,如《黄帝内经素问·五常大论篇》说:“木曰敷和……木曰发生……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因肝属木,木旺于春,喜条达,具有生发条达之性,木能达土,其气生发,能使脾土制化而条达。此为肝主疏泄的理论依据。朱丹溪《格致余论》提出:“司疏泄者肝也”之理论,一直被后世所沿用,且在临床实践中有所发展。
1.肝主疏泄 此为肝的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它具有疏通、调达全身气机,促进升降出入运动之作用。本文扼要地探析肝主疏泄之生理作用及病理变化。协调情志,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多方面的,肝具有协调精神情志之作用。如《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谓:“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灵枢经·本神篇》谓:“随神往来谓之魄”,充分说明肝与精神情志的关系。其机理之要在于疏泄调畅气机,使气血平和,神有所养,“血气者,人之神”。情志不亢不郁,而发挥正常功能。如肝气发生偏颇,可能发生以下两种结果:①肝气郁结,疏泄不及,证见胸胁胀满,精神不快,沉默寡欢,嗳气叹息,或多疑虑,或愁苦欲泣,两乳和少腹胀痛,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论治应疏肝解郁。②肝气亢奋,疏泄太过:证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头胀,目眩等症。“气有余便是火”,肝气亢盛化火,可见口苦,面红目赤,头痛,甚则猝倒昏厥等肝阳上亢之症。论治则宜平肝潜阳或潜肝泻火。
肝的疏泄调节和情志活动是相互影响的,因此,与情志有关的疾病治疗,除用药物外,还要注意精神语言调节,二者相辅而行,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2.疏利胆气 肝胆毗邻,胆附于肝,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上互相协作,同主疏泄,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可以促进胆的疏利功能活跃,以达到下列两个方面的作用:①疏利胆气,以主决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协调为用。所谓胆主决断含义有二:一指精神意志方面的判断能力,其功能正常,可防御大恐卒惊之突然刺激,二指勇与怯的功能作用,即《黄帝内经》所谓:“肝胆互济,勇敢乃成”。临证对因肝胆虚弱而致之惊恐虚怯,失眠多梦的神志异常变化,必须从肝胆论治。②疏泄胆汁,以助运化:胆囊贮存精汁,是来自肝的疏泄,元代戴起宗著《脉诀刊误》说:“胆之精气,则因肝之余气溢入于胆”。因此肝气充盛,才能正常必出胆汁。肝气虚衰,则胆汁必泄出不足,胆汁之有助于脾土运化作用,唐容川于《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说过:“西医谓肝生胆汁,入胃化谷,即《黄帝内经》木能疏土之义”。若肝胆失于疏泄,必然导致胆汁生成,贮存与排泄之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胸胁胀痛,口苦或呕吐苦水,不思饮食,厌食油腻,腹胀,便结,以及胆汁溢出,而致溺黄,面目及全身发黄之病证。治法则应用疏肝利胆法。
3.疏泄脾土 脾主运,胃主纳,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协同,饮食物才能正常摄入,运化与吸收,脾胃之此种功能,除其本身机能外,促使脾胃升降运动协调。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难免”。因此,肝失疏泄,可导致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如肝气横逆犯胃,使胃失和降,可见脘胁胀痛,脘腹纳呆,嗳气吞酸,恶心呕吐,或呃逆等“肝胃不和”之证,故其治宜疏肝和胃。
若肝气郁犯脾,脾失健运,证见食欲不振、胁痛、嗳气、腹胀、腹泻或便溏等“肝脾不和”之证,则应抑肝运脾法论治。
4.调和气血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升降失宜,则气血和调,运行通畅,此与肝藏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有关。故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肝主藏血,……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抑,则血脉畅通”。
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有可能导致脉道不利,血行不畅,出现胸胁胀满疼痛,乳房,少腹胀痛,以及痛经等证,病证日久,气机郁滞,血行艰涩,而成淤积,可形成癥瘕,痞块,妇女经闭等证。
若肝气亢奋,疏泄太过,可致气血逆乱,于上则吐血,咯血,衄血。于下则月经过多,崩漏淋漓不净,治当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并重。
5.促进男女生殖 男子精液贮藏与女子月经的排泄与胎儿的孕育密切相关。男女生殖功能与肾藏精有关,而女子月经与男子排精皆与肝主疏泄密切联系。男子精液的贮藏与施泄,女子月经的排泄与胎儿的孕育,是肝的疏泄与肾的闭藏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精泄通畅有度,女子经行通畅;若肝失疏泄,气机失调,则见男子排精不畅,女子则见月经后期,经行腹胀,痛经等证,如肝气疏泄太过,气盛化火,男子精闭不泄或精子逆行,女子可见月经先期,量多或崩漏,以及急躁心烦,口苦等证,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对女子的生殖功能尤为重要,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调经肝为先,舒肝经自调,因此,疏肝解郁诸法为调经常用之法。
6.疏通水道 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可以使水道和转输运行不息,一旦肝的功能失于疏泄,气机不调,经脉失利,则水道之运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而单腹胀满,小便不利诸症随之而起。论治应疏肝解郁,通络利水为宜。
总之,肝主疏泄之生理病理是多方面的,于临床推究病机和指导治疗,确有重要意义,笔者多年来治疗肝胆疾病,略有心得,肝病多郁,治必疏泄,初患肝病者,如为湿热熏蒸,全身黄染,应急以疏泄为主,佐以清利湿热,有的并无湿热表现,仅有肝郁脾虚,如胁痛腹胀,纳呆易疲等,则应疏肝理脾为法。肝病既久,必现虚象,无论阴虚阳虚,仍须先以疏泄,然后辅以养阴或益气,则可获殊功。胆病并非郁证而来,然因胆附于肝,胆病必然连系于肝。影响疏泄功能,因此治胆仍须疏肝利胆。至于妇女月经病,更须以疏泄肝气为前提,然后佐以补血,摄血益气,化瘀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