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I影像解读(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疾病9 大脑胶质瘤病

简要病史
女,22岁。头痛半年,复视2个月,症状加重伴恶心、呕吐5天。腰穿示脑脊液压力高达592mmH 2O。
CT与MRI所见
T 1WI(图1-9-1A),两侧额叶白质、半卵圆中心、扣带回多发斑片状低信号(箭),局部脑沟变窄。FLAIR(图1-9-1B~D),上述部位及胼胝体、双侧内囊后肢及顶叶(∗)、第四脑室周围多发高信号,边界不清。T 2WI(图1-9-1E),右颞叶、右侧大脑脚(箭)受累。MRS(图1-9-1F),兴趣区置于左额叶病变处,Cho峰明显升高(箭),NAA降低。
图1-9-1A
图1-9-1B
图1-9-1C
图1-9-1D
图1-9-1E
图1-9-1F
最后诊断
大脑胶质瘤病。
病理与临床特点
大脑胶质瘤病(gliomatosis cerebri,GC)2007年被列入星形细胞起源肿瘤,特点是肿瘤细胞极度弥漫性浸润,正常结构相对保存,不形成肉眼可见的肿块,WHO为Ⅱ~Ⅳ级,多数为Ⅲ级。曾称为弥漫性胶质瘤(diffuse glioma)、弥漫性中枢神经鞘病(diffuse central schwannosis)及弥漫性大脑胶质瘤病(diffuse cerebral gliomatosis)。1938年Nevin首次提出GC的命名。GC作为一独立疾病已从2016年WHO新分类中删去,认为是多种胶质瘤的生长方式,见于IDH突变的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以及IDH野生型的胶质母细胞瘤,即现在认为是多种弥漫型胶质瘤亚型的特殊类型。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脑结构仍保留,大体病理难以辨认肿瘤边界。镜下肿瘤由中等密集程度圆形或拉长的瘤细胞组成,分化程度不同,染色质丰富,偶见间变。灰白质内均见瘤细胞,但解剖结构仍存在,肿瘤细胞沿神经元周围、血管周围及柔脑膜下浸润。部分病例GFAP及S-100染色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20~50岁,无明显性别差。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包括智力下降及人格改变。本病预后不良,中位生存期14个月。化疗可能为本病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
CT与MRI特点
①部位与形态:可侵犯脑各部位,但3/4位于大脑半球,丘脑与基底核常受累,半数病例同时侵犯中脑,脑桥、小脑及延髓也可受侵。肿瘤范围广,累及3个脑叶以上,边界不清。病变处脑回增粗及脑沟裂变浅;②CT检查为等或低密度,常难以分辨,间接征象为局部脑肿胀、灰白质界面消失,可形似血管病或代谢中毒性疾病。增强扫描多无强化,少数病例晚期可见模糊的斑片状或环状强化;③T 1WI表现为境界不清的等或稍低信号,脑回增粗,灰白质界面欠清。T 2WI及FLAIR为弥漫性高信号,界限不清,有时内部见少许更高信号。DWI一般无扩散受限,少数为轻中度高信号,DTI显示纤维束无破坏。MRS近似正常,或见Cho与mI增高及NAA下降。增强扫描约半数病例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轻中度强化,呈斑片状,强化区代表该处肿瘤级别较高。原发于脑膜GC可见脑膜异常增厚及强化,形似脑膜癌病。
鉴别诊断
需与多种弥漫性病变鉴别。①多发性硬化,病灶一般多发,但较局限,增强扫描可见开环状强化,临床特点为症状反复发作与进行性加重;②脑炎与本病鉴别困难,但脑炎可有前驱病毒感染,临床上有发热及脑脊液异常等;③线粒体脑肌病,反复中风样发作,但病变常为非血管性分布,MRA显示血管正常或轻度异常,MRS显示Lac增高。肌肉活检可确诊;④脑缺血及动脉硬化性脑病,前者常为某一动脉分布区异常,急性发病,DWI及MRA可见明显异常;后者以幕上脑皮质下白质及脑室周围为著,对称分布,不累及脑皮质;⑤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为遗传性疾病,典型影像学表现为累及三角区周围白质的蝴蝶状异常密度及信号,增强扫描可见病变中带强化;⑥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为麻疹病毒介导脑炎,病变对称累及顶叶与枕叶,T 1WI低信号,T 2WI弥漫性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
简要讨论
GC的特点是至少累及3个脑叶,通常侵犯基底核与大脑深部白质,影像学表现明显,而临床症状相对较轻,病变进展缓慢,肿瘤内可并存多种级别的肿瘤性星形细胞,因此活检有可能低估肿瘤级别,应在功能MRI(如MRS)指导下进行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