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I影像解读(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疾病49 幕下血管母细胞瘤

简要病史
例1,女,65岁。头痛1个月,头痛、呕吐1周。例2,男,53岁。言语不清,走路不稳3月。例3,女,54岁。头晕、言语不清,偶有饮水呛咳。
CT与MRI所见
例1,CT平扫(图1-49-1A),小脑蚓部囊性低密度灶(箭),囊壁为等密度,界限不清,灶周斑片状低密度。第四脑室受压。矢状位T 1WI(图1-49-1B),病变呈囊+实性不均匀信号结节(箭),小脑扁桃体轻度下移。T 2WI(图1-49-1C),病变呈混杂囊状及不规则高信号,其后部多发流空信号(箭),灶周轻度长T 2信号水肿。矢状位增强T 1WI(图1-49-1D),病变后部的结节显著强化(箭),前上方的囊性部分未见强化(箭头)。例2,增强T 1WI(图1-49-2),右侧小脑半球类圆形肿物,明显强化(箭头),其右侧及前缘迂曲条状与结节状强化影(箭)。例3,矢状位增强T 1WI(图1-49-3上图),右侧小脑半球后上缘近小脑幕处结节状强化影(箭),未见灶周水肿。2年后复查增强T 1WI(图1-49-3下图),病变明显增大,并囊变、环形强化(箭)。其T 2WI显示为高信号,周围多发流空信号(未列出)。
图1-49-1A
图1-49-1B
图1-49-1C
图1-49-1D
图1-49-2
图1-49-3
最后诊断
均为血管母细胞瘤。
病理与临床特点
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又称毛细血管性血管母细胞瘤,属于脑膜来源不明肿瘤,WHOⅠ级。本病为成人最常见的后颅凹原发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1%。一般单发,合并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时可多发,VHL综合征还包括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胰腺或肾囊肿、肾细胞癌、嗜铬细胞瘤。肿瘤好发于幕下,大脑半球与脊髓少见。肿瘤边缘清楚,60%左右为囊性、40%为实性,组织学上由网状毛细血管样管腔构成,其间隔为所谓间质细胞,这些间质细胞即肿瘤细胞。坏死少见,但囊变及出血并非罕见。免疫组织化学NSE、GFAP及S-100(+)。好发于30~65岁,合并VHL者较年轻。男性较多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共济失调、恶心、呕吐、眩晕以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另外,本病还可因为分泌红细胞生成素导致红细胞增多(发生率约20%~40%)。
CT与MRI特点
①部位及形态: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但绝大部分位于后颅窝,小脑半球约占80%,其次为小脑蚓部(15%),脑干少见(5%)。典型表现(约60%)为囊+壁结节,壁结节为实性,位于近软脑膜处,囊壁光整。约40%为完全实性。病变可从很小到较大肿块。瘤周可见轻中度水肿;②CT平扫呈囊性低密度及等密度壁结节,囊壁薄,一般无钙化。瘤周水肿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壁结节显著及均匀强化,囊内无强化,部分为块状实性均匀强化。偶见囊壁环形增强。CTA显示增粗的供血动脉;③MR检查肿瘤囊性部分呈T 1低信号及T 2高信号,FLAIR序列为低或高信号(囊液内蛋白成分较高),囊液无强化,但囊壁若为肿瘤组织,则可见环状强化。壁结节及实性肿瘤为T 1等或稍低信号及T 2高信号。T 2 WI与SWI显示肿瘤内出血信号。瘤周围可见流空信号,瘤周轻中度水肿。DWI上肿瘤囊性部分为低信号;④极少数病例肿瘤的壁结节位于囊壁外,甚至与囊壁分离,此时必须增强扫描方能发现病变,切除强化的结节才能治愈本病。
鉴别诊断
①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也可为囊性病变加壁结节,但病人为儿童(5~15岁),囊壁有强化;②转移瘤,尤其是富血供转移瘤如肾癌,临床有原发瘤病史,颅内常为多发病变,实性居多,瘤周水肿较明显;③脑膜瘤,与脑膜关系密切,增强扫描可见脑膜尾征,CT密度较高,T 1WI与脑实质信号近似,T 2WI为中等或稍高信号;④神经上皮囊肿,少见于幕下,增强扫描无强化。
简要讨论
本病具有典型好发年龄及影像学表现时诊断不难,若完全实性、多发及环状强化则需与其他疾病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