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I影像解读(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疾病52 淋巴瘤样肉芽肿

简要病史
例1,女,19岁。右侧肢体无力10天,进行性加重,伴头痛、呕吐7天,为喷射性呕吐。右侧霍夫曼氏征及巴氏征(+)。例2,男,62岁。突发头痛7天、加重6小时。
CT与MRI所见
例1,矢状位T 1WI(图1-52-1A),左侧额顶叶等信号为主肿物(箭),中央不均匀低信号,灶周大片长T 1信号(∗)。T 2WI(图1-52-1B)肿物呈中等及高信号混杂(箭),水肿为高信号。DWI(图1-52-1C),病变实性部分轻度扩散受限(箭),水肿区为低信号。冠状位增强T 1WI(图1-52-1D),左额顶叶、左颞叶内侧、左小脑半球多发结节状环形强化(箭),左额顶叶病变较大,呈花环状,邻近脑沟线状强化。例2,CT增强扫描(延迟期)(图1-52-2A),右颞叶环状病变,壁为等密度(箭),灶周明显水肿。增强扫描冠状位重组(图1-52-2B),病变呈明显环形强化(箭),壁较光整。病变壁的CBV与脑皮质一致(未列出)。
图1-52-1A
图1-52-1B
图1-52-1C
图1-52-1D
图1-52-2A
图1-52-2B
最后诊断
均为淋巴瘤样肉芽肿。
病理与临床特点
淋巴瘤样肉芽肿(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LG)是一种以B细胞为主、系统性淋巴增生的少见疾病,病理特征是血管中心性和血管破坏性肉芽肿病变,多系统受累,常侵犯肺,皮肤次之,也可累及肾脏,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约达1/3,多出现于其他部位病变之后。病因不明,可能与EB病毒感染及免疫缺陷有关。10%~60%最终转化为淋巴瘤,提示其为癌前病变。组织学上呈肉芽肿样改变,多种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他包括浆细胞、免疫母细胞、组织细胞。细胞浸润常以血管为中心,形成袖套样改变。镜下显示T细胞为主的背景上见到EB病毒阳性的非典型性B细胞。血管病变常见,包括血管壁炎性细胞浸润与不同程度坏死,血管增生明显,内皮细胞肥大,纤维细胞增生。肿瘤一般边界不清,无包膜。少数病例细胞浸润超出肉芽肿范围。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为30~60岁,偶见于儿童,性别比2∶1。颅内病变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头痛、头晕、颅高压征象,及局灶症状如肢体感觉、运动障碍、脑神经麻痹等。病变局限于颅内的LG病人,实验室检查常为阴性。
CT与MRI特点
本病颅内病变包括5型:①脑实质内多发散在小病变,位于脑白质、深部灰质及脑干,呈CT低密度、T 1WI低信号与T 2WI高信号,点状或线状强化,病理学基础为血管壁及血管周围间隙多形细胞及淋巴样细胞浸润。有时也可见腔隙性、不强化的脑内局限性病灶,病理学上为血管受侵所致的腔隙性梗死;②脑实质肿块样型,约占31%~57%,CT为低密度,T 1WI不均匀低信号,T 2WI高信号,周围水肿明显,多具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明显及不均匀团块状增强。此类病变可吸收减小;③脑膜与脑神经病变,增强检查、尤其是增强MRI对本型病变显示较敏感,可见脑神经与脑膜增粗、增厚及异常增强。脑膜受侵包括柔脑膜与硬脑膜,前者多见;④脉络丛病变罕见,脉络丛增大及强化;⑤其他表现:有时脑实质内病变可见出血,呈CT高密度及MR不同信号。皮质及基底核梗死,后者常为腔隙性,病理学上为血管受侵。
鉴别诊断
①高级别胶质瘤,密度与信号不均匀,可见出血与钙化,若为环形增强,则形态不规则,DWI显示扩散受限,实性区CBV增高;②转移瘤,常多发,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及灰白质界面常见,水肿相对较明显;③脑脓肿,环形强化者环内壁较光整、有张力,DWI显示脓液扩散受限,脓肿壁为T 1稍高信号、T 2/FLAIR分层信号中见低信号,可有感染症状;④其他肉芽肿性疾病,常多个结节聚集,可见钙化;⑤多发性硬化,脑室旁白质及胼胝体受累为主,典型者病变长轴垂直于室管膜。
简要讨论
颅内LG少见,表现多种多样,可类似其他肿瘤或炎症,多灶性及累及脑膜时鉴别诊断应考虑到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