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疾病66 血管周围间隙增大与海马沟遗迹
简要病史
例1,男,36岁。头部不适。例2,男,62岁。发作性肢体无力11天。
CT与MRI所见
例1,CT平扫(图1-66-1A),右侧豆状核椭圆形低密度灶,最大径6mm,边缘清楚(箭)。T 1WI及T 2WI(图1-66-1B左、右图),病变呈T 1低信号与T 2高信号(箭)。FLAIR(图1-66-1C左图),上述病变为低信号(箭)。DWI(图1-66-1C右图),病变呈低信号(箭),ADC图为高信号(未列出)。例2,FLAIR(图1-66-2A),左侧扣带回多发类圆形低信号影(箭),T 1WI为低信号、T 2WI为高信号、DWI无扩散受限(未列出)。T 1WI(图1-66-2B),双侧海马多发点状低信号(箭)。T 2WI显示为高信号(未列出)。FLAIR(图1-66-2C),上述海马点状影为低信号。DWI无扩散受限(未列出)。另见右侧放射冠、左顶叶及两侧枕叶多发梗死灶(未列出)。
图1-66-1A
图1-66-1B
图1-66-1C
图1-66-2A
图1-66-2B
图1-66-2C
最后诊断
例1,血管周围间隙。例2,血管周围间隙(图1-66-2A)及海马沟遗迹(图1-66-2B,C)。
病理与临床特点
血管周围间隙增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是颅内最常见的“囊性病变”,血管周围间隙(PVS)也称Virchow-Robin间隙,为伴行于穿支动脉及微动脉周围、软脑膜内衬的腔隙,随血管进入脑实质,但不与蛛网膜下腔直接交通,内含间质液。PVS增大的原因不明,可能为其内间质液循环受阻所致,某些先天性疾病如黏多糖病与肌肉发育不良可见PVS增大。病理学上增大的PVS内含清亮无色液体,其壁为单层或双侧软脑膜,但随穿支动脉进入白质后,PVS变得不连续,至毛细血管水平时其内衬的软脑膜彻底消失。增大PVS周围脑实质正常,无胶质增生、炎症、出血、淀粉样变等病理改变。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多见,约25%~30%儿童可见,高分辨及3T MR检出率更高。本病绝大多数无症状,有时以非特异性症状如头痛、眩晕、记忆力下降、帕金森症样症状就诊,中脑增大PVS可导致脑积水。一般随访观察即可,引起脑积水者可行脑室引流。
海马沟遗迹(hippocalpal sulcus remnants)也称海马沟腔或海马囊肿遗迹。胚胎15周时,海马展开并围绕海马沟生长,海马沟与颞叶内侧缘平行,随后海马沟的壁逐渐融合,海马沟最终消失,若某一段未闭合,则残留一个或多个囊腔,持续至成年,属于正常变异。病理学上其内含脑脊液,内见小血管。无明确症状,与抽搐及外伤无关。
CT与MRI特点
血管周围间隙增大:①见于大脑半球、中脑、小脑等多个部位,其中基底核下份、尤其是接近前连合处最多见,其次为皮层下及深部脑白质以及中脑、齿状核。常多个同时出现,一般小于2mm,呈圆形或椭圆形、线状、点状,但可随年龄增加而增大,文献报道最大者可达9cm之巨;②CT平扫为脑脊液密度,边缘清楚,无钙化与出血,增强扫描无强化;③MR检查各序列信号与脑脊液一致,较大者可见轻微占位征,如皮层下者致局部脑回增粗、中脑者致第三脑室及导水管受压与脑积水,少数病例(约1/4)周围脑实质T 2信号轻度升高。DWI无扩散受限,增强T 1WI无强化。
海马沟遗迹:以高分辨MR显示最佳,表现为齿状回与海马托之间的圆形、椭圆形、状如串珠的多个小囊状影,其外侧紧邻颞角,病变密度及信号与脑脊液一致,FLAIR为低信号,DWI无扩散受限,增强扫描无强化。
鉴别诊断
血管周围间隙增大:①腔隙性梗死,具有相应临床症状,病变形态不规则,FLAIR为低信号,DWI显示扩散受限;②脑猪囊尾蚴病,常多发,灰白质界面常见,内见头节,CT可见钙化,增强扫描环状强化;③多发性硬化,脑室旁白质及胼胝体多见,典型者与侧脑室垂直。
海马沟遗迹主要需与血管周围间隙增大鉴别,后者累及颞叶时,主要位于皮层下白质,见于岛叶及颞叶前下极。
简要讨论
血管周围间隙增大及海马沟遗迹是CT与MR检查常见的“囊性病变”,具有特定部位及影像学表现,疑难病例行FLAIR、DWI及增强扫描即可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