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疾病1 急性脑梗死
简要病史
例1,男,37岁。右下肢无力、言语不能、嗜睡、右侧中枢性面瘫2天。例2,男,57岁。突发失语、右侧肢体无力6小时。
CT与MRI所见
例1,鞍上池水平CT平扫(图2-1-1A),左侧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箭),CT值81HU,左颞叶密度稍减低。室间孔水平CT平扫(图2-1-1B),左颞枕叶大片扇形低密度(箭),局部脑沟及外侧裂变平,左侧侧脑室轻度受压。例2,T 1WI(图2-1-2A),左额中下回及岛盖、岛叶脑回肿胀、信号减低、脑沟及外侧裂变浅(箭)。FLAIR(图2-1-2B),上述病变为高信号,局部脑回增粗(箭)。DWI(图2-1-2C左图),病变呈高信号(箭)。RADC图(图2-1-2C右图),病变为低信号(箭)。MRA轴位投影(图2-1-2D),左侧颈内动脉上端少许显影,左大脑前动脉及左大脑中动脉(箭)信号明显减弱,分支显示减少,左大脑后动脉粗大。
图2-1-1A
图2-1-1B
图2-1-2A
图2-1-2B
图2-1-2C
图2-1-2D
最后诊断
均为急性脑梗死。
病理与临床特点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等所致。缺血后10~20分钟即可出现神经元与胶质细胞肿胀及超微结构改变,24小时细胞坏死。24~48小时局部脑组织肿胀明显、脑沟变浅。48小时开始,坏死组织经胶质细胞增生及血管增殖而启动吸收过程,2~4周时坏死组织吸收完全、局部遗留瘢痕和软化灶。临床症状主要为头晕、头痛、偏身感觉障碍、肢体麻木、肌力下降,较大范围脑梗死可致意识障碍及脑疝。
CT与MRI特点
①病变较小者为结节状、圆形或椭圆形,较大者常累及脑叶,呈楔形、扇形、不规则形,符合相应血管供血范围,局部脑沟裂变浅及脑回增粗、脑室及脑池受压,位于小脑半球者可压迫第四脑室造成梗阻性脑积水;②CT:发病数小时内仅40%病例可见局部轻微肿胀、灰白质界面模糊、豆状核边缘显示不清及“动脉密度增高征”(77~89HU),后者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及最易于辨认,为血管内急性血栓,出现率约25%。若超急性期(<3小时)时局部密度减低,则继发出血转化的可能性较大。6小时后缺血局部密度逐渐降低,多呈楔形或扇形,底边常位于半球凸面,占位效应加重,部分病例可见斑点状或块状出血。3~7天局部强化率达100%。1周以后占位效应逐渐减轻;③其他CT技术:增强扫描显示责任血管因血流缓慢而强化明显。CTA可见脑动脉狭窄及闭塞。CTP表现为CBV及CBF下降、MTT延长,若CBF下降、而CBV正常则说明存在半暗带;④MR检查:T 1WI可见脑回肿胀、信号减低及灰白质质界面模糊。<4~6小时时T 2WI可为阴性,此后表现为高信号。<4~6小时时FLAIR上半数阳性,此后均为高信号,责任血管信号增高;⑤MR其他技术:发病后数分钟DWI即可检出病变,因细胞毒性水肿而呈高信号、并代表梗死“核心”,ADC图为低信号(10天后由于T 2透射效应而呈高信号)。T 2 ∗WI与SWI可显示病变内出血。增强T 1WI上病变早期(<2天)因侧枝循环而脑膜强化,24小时后梗死区增强。PWI显示CBF及CBV下降、MTT及TTP延长,CBV下降范围大于DWI高信号时说明存在半暗带。
鉴别诊断
①星形细胞瘤,密度及信号不均,占位效应,高级别者强化明显,灌注成像显示血流增多,MRS显示肿瘤代谢;②脑挫裂伤,外伤史,常有少许出血及其他外伤性病变;③脑炎,感染症状,无动脉闭塞,脑脊液蛋白含量及细胞数增多,病变不限于某一动脉供血区;④转移瘤,原发瘤史,水肿显著,明显强化,病变多发;⑤高密度血管征需与动脉硬化所致管壁钙化、红细胞比容增加鉴别;⑥癫痫持续状态,也可致局限性脑实质密度及信号异常,但仅累及皮质。
简要讨论
CT与MRI检查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及半暗带、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CT可除外出血,而MRI则可早期诊断,其中DWI最为敏感。超早期常规检查阴性者应注意复查,并酌行DWI、CT与MRI灌注成像及血管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