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便 血
血液自肛门排出,称为便血,是消化道出血的信号。排出血液的颜色、性质、数量与排便的关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消化道出血分高位出血和低位出血两种。中医学又称下血、后血。如《诸病源候论·大便下血候》说:“此由五脏损伤所为,脏气即伤,则风邪易入,热气在内,亦大便下鲜血而腹痛。冷气在内,亦大便血下其色如豆汁”。
引起便血的原因常见的有下消化道疾病、全身性疾病及上消化道疾病。一般认为3~7ml的出血即可使粪便潜血反应呈阳性,25~30ml的出血可使粪便呈黑色,100ml的出血可使粪便呈柏油色,肉眼可见的鲜血或血块多数病变在肛门直肠。
一、病 因
1.上消化道出血
出血特点:如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胆道出血等,血液离开血管后进入肠腔存留时间较长,与消化后的残渣混合均匀,排出体外时粪便乃呈柏油状,色黑而亮,有时为咖啡色、稠粘成浆糊状。常见病因: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炎症、损伤、血管病变、肿瘤等。
2.下消化道出血
出血特点:直肠下端出血则血色鲜红,与排便有密切关系,排出的粪便与血液并不混杂。如内痔出血的特点是用力排便时血液可从肛门内成射出状或点滴状,有时仅在便后见手纸上带血,一般出血量不定。肛裂引起的出血,一般量小,但解便时常伴有撕裂样疼痛。小儿解便时有血液污染肛门或排便有鲜红血液滴出(有时在粪便表层发现线形血痕),可能是直肠息肉存在的指征。对于成年人,若便中带血并混有黏液和脓性分泌物,气味奇臭,很可能是直肠或下段结肠有癌变。倘若粪便带血黏液特多,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则首先考虑痢疾和慢性肠炎,禁食3天荤食后,仍发现粪便隐血阳性,须进一步检查,排除结肠或消化道肿瘤的可能。
3.常见病因
(1)肛管疾病:
痔、肛裂、肛瘘。
(2)直肠疾病:
①直肠炎症:细菌性痢疾、血吸虫病、阿米巴肠病、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直肠炎等;②直肠肿瘤:癌、类癌、乳头状腺瘤、息肉病、家族性息肉等;③直肠损伤:异物、刺伤、坚硬粪块、器械和活组织检查致损伤等。
(3)结肠疾病:
①感染与寄生虫:细菌性痢疾、血吸虫病、阿米巴肠病、肠结核等;②炎症: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肠憩室炎和憩室溃疡;③肿瘤:结肠癌、类癌、恶性淋巴瘤、平滑肌瘤、纤维肉瘤、黏液肉瘤等。
(4)小肠疾病:
①感染:伤寒与副伤寒、结核病;②炎症: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克罗恩病、憩室炎及憩室溃疡;③肿瘤:恶性淋巴瘤、癌、平滑肌肉瘤、类癌、脂肪瘤、血管瘤等。
(5)血管病变:
缺血性大肠炎、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及维生素D缺乏、遗传性毛细管扩张症等。
4.全身性疾病
(1)出血特点:
颜色可为黑色、暗红、鲜红或者粉红,持续性出血,血红蛋白持续下降。与排便无明确关系,有时可见血液自行从肛门流出。
(2)常见病因:
1)凝血机制障碍:维生素K缺乏、血友病及血管性假血友病。
2)血小板因素: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无力症等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异常。
3)尿毒症。
4)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及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5)急性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血性出血热等。
二、常用检查
1.肛门指诊
首先完善肛门指诊,肛门指诊是便血体检中最简便易行项目。对于发现直肠癌有特殊意义。若可扪及肿物及指套染血或脓血,则应考虑直肠癌、息肉等。
2.全身检查
以腹部检查为重点。溃疡性结肠炎可在左下腹触及呈香肠形肿块,系挛缩而增厚的结肠。克罗恩病可有右下腹固定性肿块。腹部坚硬而边缘不整齐的肿块常见于晚期结肠癌。乙状结肠血吸虫性肉芽肿,于左下腹可触及增厚变硬的肠管。若有全身性皮下出血及其他部位出血,应考虑出血性疾病;手、前臂、唇、口腔黏膜有褐黑色色素沉着,应考虑白塞综合征。
3.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
包括粪便常规检查,镜检阿米巴原虫、血吸虫卵,粪便致病细菌培养等。
(2)血液及骨髓检查:
应注意血小板计数、出血及凝血与血块退缩时间、凝血机制的有关检查,对这些项目应列入常规。对可疑出血性疾病应考虑骨髓涂片。
4.内镜检查
包括肛门镜、直肠、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检查。结合采取活体组织检查作病理学诊断,是大肠出血性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性措施。
5.X线钡剂灌肠与胃肠钡餐检查
在结肠溃疡、憩室、息肉、肿瘤、狭窄等病变的诊断上很有帮助,钡剂空气双重造影尤具价值。
6.选择性动脉造影
选择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对确定结肠血管畸形、结肠憩室和某些出血部位及原因不明的出血有一定意义。
7.放射性核素检查
一般采用核素 51Cr静脉注射跟踪红细胞,应用Miller-Abbot管逐步抽取肠内容物检查,对肠道活动性出血灶可作出定位诊断。
三、鉴别要点
1.年龄与性别
内痔出血多见于成年人,肛裂出血多见于青年妇女和便秘患者。结肠、直肠息肉大多见于儿童与青年,结肠、直肠癌的便血则多发于壮年及老年、青年亦不可忽视。
2.血便颜色
鲜红色的滴血、喷血、粪便带血或手纸带血见于痔、肛裂、肛瘘、直肠息肉及肛门直肠损伤等。脓血便或黏液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血吸虫病、阿米巴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等。柏油色便多是回肠以上疾病出血,但当急性大出血时也可见暗红色血便或紫色血块。口腔及呼吸道出血被吞咽后,或进食大量动物血、动物肝脏及瘦肉,也可出现柏油色便或黑褐色便。
3.便血经过及伴有症状
(1)内痔、肛裂、肛瘘的出血,发生在排便中。肛裂伴有剧痛。肛瘘有脓汁及外口,内痔则不痛,血量较多。
(2)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出血坏死性肠炎、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肠病多起病急,伴有发热、腹痛。
(3)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憩室、克罗恩病多起病缓,呈间歇性便血。
(4)大肠癌则多为持续性少量便血,伴贫血和体重减轻。
(5)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便血同时会有全身性出血倾向。
4.便血量
少量便血多来源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疾病,如痔、肛裂、肛瘘、结肠、直肠息肉与癌等;中等量便血多见于肠系膜及门静脉血栓形成;大量便血应考虑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伤寒等疾病,有时也可见于肺结核、回肠远端憩室溃疡等。
5.与大便关系
血与粪便不相混杂者,常见疾病为痔、肛裂、肛瘘、直肠肛门损伤、直肠息肉与癌。血与粪便相混杂者,应考虑结肠息肉与癌、夹有脓血、黏液者,多为细菌性痢疾、血吸虫肠病、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肠病等。一般上位结肠出血,血与粪便常相混杂;乙状结肠和直肠出血,血与粪便多不混杂,而是新鲜血液附着于成形大便的表面。
此外,口服铁剂、铋剂、药用炭及熟地等中草药,大便也可呈黑色或褐色,但联苯胺试验则为阴性,停服后粪便则转为正常色。口服酚酞制剂,大便可呈鲜红色,应注意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