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影像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辅助检查

(一)脑脊液与血清学检查
尽管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技术如CT、MRI在诊断脱髓鞘疾病方面已广泛应用,是疾病诊断与鉴别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但血清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检查在TDL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性仍是不容忽视的。
1.CSF相关检查
颅压多数正常,少数轻度增高,多数患者CSF蛋白水平正常,少数呈轻、中度增高,细胞数多为正常。刘建国等对60例经病理证实的TDLs研究发现,其颅压为(168.3±46.6)mmH 2O,CSF中位白细胞数为2(0~6.5)个/mm 3,蛋白为(475.0±251.5)mg/L。个别患者CSF的寡克隆区带(oligoclonal band,OB)呈弱阳性或阳性。部分患者的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或IgG合成率有不同程度增高。动态观察若OB持续呈阳性,则要注意其向MS转化的可能性。
2.血清学免疫相关检查
极少数TDLs与NMOSD重叠,其AQP4抗体阳性,伴有可提取核抗原(ENA)部分抗体阳性者更易复发。
(二)电生理学检查
电生理学检查对于TDLs的诊断意义并不显著,可作为对于确定疾病受累部位与范围的亚临床证据。
1.脑电图
多数正常,少数可表现为轻中度异常,为非特异性改变。
2.诱发电位检查
包括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s,VEP)、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脑干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其结果可因病变累及部位与范围而定。
(三)影像学检查
1.影像学标准及分型
一般认为,TDLs的影像学标准为:①T 2WI最大病灶的最长直径≥20mm;②具有占位效应(轻度:脑沟消失;中度:脑室受压;重度:中线移位、钩回疝、大脑镰下疝);③病灶周围可见水肿带(轻度:<1cm;中度:1~3cm;重度:>3cm)。
按TDLs的影像学形态特点、病灶形态可将TDLs分为以下四型:①环样病灶(ring-like lesions):病灶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可呈闭合环形及开环形强化;②弥漫浸润样病灶(diffuse infiltrating lesions,图3-4-1a、b):T 2WI显示,边界不清,可呈不均匀强化,犹如弥漫浸润样生长);③同心圆样病灶(balo-like lesions,图3-4-1c);④大囊样病灶(megacystic lesions,图3-4-1d):病灶呈长T 1、长T 2信号,且≥3cm,向皮层或沿皮层发展,边界非常清楚,可呈环形强化。
图3-4-1 TDLs影像不同类型表现
三例不同形态学类型TDLs,分别为浸润型(图1a,图1b)、同心圆样(图1c)、大囊样(图1d)
2.病变部位
以白质受累为主,还可累及皮质及皮质下白质。病变双侧受累较为常见,病灶可为单发或多发(更常见),少数可同时累及脊髓。累及额叶最为多见,其次为颞叶。另外,基底节区与胼胝体受累也较常见。
3.头颅CT平扫
TDLs在CT平扫时绝大多数为边界较清楚的低密度影(图3-4-2a),个别可为等密度(图3-4-2b)。脑胶质瘤(图3-4-2c、e、f)、PCNSL(图3-4-2d)则多数呈高密度影,较少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因此,对于脑内占位性病变,CT显示高密度病灶,基本上可除外TDLs。脑胶质瘤及PCNSL头颅CT高密度可能与细胞增殖后排列密集、核质比例较高等因素有关,同时也与病程有一定关系,少数PCNSL患者早期头颅CT呈低密度,随病程进展逐渐变为高密度。
图3-4-2 TDLs头颅CT表现
病例1:TDLs,女性,31岁,头颅轴位CT示右侧额叶片状低密度影(图2a),中心小片状等密度影(图2b)。病例2:胼胝体间变星形细胞廇Ⅲ级,女性,45岁,头颅轴位CT示胼胝体压部及与之毗邻的双侧顶枕交界区可见弥漫性高密度影(图2c)。病例3:PCNSL(弥漫大B淋巴瘤),女性,58岁,头颅轴位CT示左侧基底节区肾形高密度病灶(图2d)。病例4:左侧基底节区弥漫星形胶质细胞瘤Ⅲ级,男性,53岁,头颅轴位CT示左侧基底节区环形高密度灶(图2e)。病例5:左侧半卵圆星形细胞瘤Ⅱ级,女性,50岁,头颅轴位CT示左侧半卵圆中心点片状高密度灶(图2f)
4.头颅MRI检查
(1)头颅MRI平扫:
MRI显示的病灶常比CT的范围要大,水肿也更明显,多为长T 1、长T 2异常信号,其中,70%~100%的患者T 2均有高信号异常,边界较清楚,部分伴短T 2边缘,与之比较,脑胶质瘤边界多较模糊,该特征可作为与胶质瘤鉴别的重要影像依据。部分TDLs为同心圆硬化型,MRI呈“煎鸡蛋样(fried-egg like)”表现(见图3-4-1c,3-4-3a)。像肿瘤一样,TDLs可表现出占位效应,但肿块体积与占位效应往往不成比例(见图3-4-1a),临床症候相对影像学改变较轻微,病灶周围往往有水肿,且水肿带随病程进展,并逐渐减轻或消失。反之,则更支持肿瘤诊断。确诊为TDLs后给予相应的糖皮质类固醇治疗,病灶多渐渐缩小或消散。
图3-4-3 TDLs头颅MRI表现
病例1:TDLs,女性,51岁,轴位T 2WI示多发类圆形长T 2,呈“煎蛋样”(图3a)。病例2:TDLs,女性,53岁,DWI(图3b)及ADC(图3c)显示双侧侧脑室旁病灶弥散受限,表现为DWI高信号,ADC低信号,左侧为环形弥散受限。病例3:间变型星形细胞瘤Ⅲ级,男性,27岁,DWI示右侧额叶病灶中心呈片状低信号,周边弥漫性高信号(图3d)
TDLs急性或亚急性期,以细胞源性水肿为主,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多为高信号(图3-4-3a),随时间延长信号逐渐变低,至恢复正常,但不会出现低信号,而表面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信号变化则多与DWI相反(图3-4-3b)。脑胶质瘤与PCNSL等早期DWI可为等信号,随着病程可逐渐变为高信号,而且越来越高(图3-4-3d,黑色箭头),也可坏死后出现低信号(图3-4-3d,白色箭头)。脑肿瘤周围水肿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而ADC则多为高信号。
(2)MRI增强扫描:
因血脑屏障的破坏,TDLs急性期与亚急性期在Gd-DTPA增强时,表现为结节样、闭合环样、开环样、火焰状等不同形式的强化。其中,“开环样”强化(也有称“C”形强化,图3-4-4a)最具特征,即周边不连续的半环或开环形强化。诸多研究发现,当脱髓鞘病变炎症向侧脑室方向扩展时,靠近皮层的病灶部分往往炎症活动性较弱,强化多不显著,故环形强化的开口处多朝向皮层,而环形强化的连续部分则多朝向侧脑室;反之,环形强化开口常朝向脑室。另外,部分TDLs MRI增强扫描可见垂直于脑室的扩张的静脉影,呈“梳齿样”结构(见图3-4-4b),急性期与亚急性期多见,该特点对于TDLs的诊断具有一定特异性,脑肿瘤一般无此特点。
图3-4-4 TDLs MRI增强表现
病例1:TDLs,男性,43岁,冠状位T 1WI增强示左右额叶皮层下病灶分别呈“闭合环形”及“开环样”强化,其中后者缺口朝向皮层方向,另外,还有部分呈斑片状及结节样强化(图4a,发病22天)。病例2:TDLs,女性,55岁,轴位T 2WI示双侧侧脑室额角及枕叶多发“云片状”长T 2异常信号,左侧病灶较大,周边低信号边缘(图4b箭头,发病30天);冠状位T 1WI增强示双侧侧脑室额角旁斑片状强化(图4c箭头,发病10天);矢状位T 1WI增强示右侧侧脑室额角及枕叶病灶呈“C”形强化,前者缺口朝向侧脑室,后者缺口朝向皮层(图4d箭头,发病30天)
我们对60例TDLs的大样本研究结果表明,TDLs的MRI增强扫描的病灶形态可随TDLs的临床病程按一定规律演变:①急性期(起病<3周),以斑片状或结节状强化为主(图3-4-4c);②亚急性期(起病3~6周,图3-4-4d),则逐步演变为开环样、闭合环样或花环样,同时也可合并斑片状强化;③慢性期(起病≥6周),仍可表现为开环或闭合环形,原有增强信号逐渐变淡呈斑片状或消失。
(3)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可反映病变组织的代谢情况,对TDLs与脑胶质瘤和PCNSL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TDLs的 1H-MRS主要表现为:胆碱复合物(choline,Cho)峰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峰降低,多数还伴有乳酸(lactate,Lac)峰升高,少数可有脂质(lipid,Lip)峰升高,β、γ-谷氨酰胺和谷氨酸(glutamate and glutamine,Glx)峰升高可能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图3-4-5a)。
图3-4-5 TDLs的MRS表现
病例1:TDLs,女性,53岁,病灶区 1H-MRS显示Cho峰显著升高,NAA峰轻度降低,Cho/NAA=4.7,Lac峰显著升高(TE=144),β、γ-Glx峰升高(图5a)。病例2:间变星形细胞瘤Ⅲ级,男性,46岁, 1H-MRS显示Cho峰显著升高,NAA峰显著降低,Cho/NAA=6.1,可见Lac峰(图5b)。病例3:PCNSL(弥漫大B淋巴瘤),女性,58岁, 1H-MRS显示Cho峰显著升高,Cho/Cr=8.0,NAA峰下降,可见高大的Lip峰(图5c)
尽管急性期TDLs与低级别胶质瘤MRS的表现较为相似,均表现为NAA峰下降与Cho峰、Lac峰升高,但若数月后复查NAA峰值并未继续降低,而Cho、Lac峰值持续升高,则更支持肿瘤。另外胶质瘤(图3-4-5b)及PCNSL的Cho/NAA比值多≥2(图3-4-5c),尤以PCNSL组为高,往往比值可达7,特别是PCNSL往往可见高大的Lip峰,有时与Lac峰融合,该征象特异性更强,而TDLs未见类似报道。PCNSL的Lip峰升高可能和脂质吞噬细胞有关。少数胶质母细胞瘤也可出现高大Lip峰,可能与坏死相关。
(4)磁共振灌注成像:
脑胶质瘤因局部血流的增加而多呈高灌注(图3-4-6a、b),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呈高信号,而TDLs不出现高灌注表现(图3-4-6c、d),此特征可作为脑肿瘤与TDLs的影像鉴别手段之一。
图3-4-6 TDLs的MRI灌注特点
病例1:胶质母细胞瘤,男性,38岁,轴位T 1WI增强示左侧顶枕交界皮层可见结节样强化病灶(图6a),在ASL像呈高灌注(图6b)。病例2:TDLs,男性,44岁,轴位T 2-FLAIR(图6c)示双侧额叶皮层下及侧脑室旁白质可见大片融合蝶形病灶,累及胼胝体膝部,ASL显示双侧病灶处灌注无明显增高(图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