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针灸学:复兴《体表医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节 电针与热灸的有效刺激强度

在针灸学发展过程中,手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何种针法和何种灸法对哪类疾病能够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却争议很大,一些针法和灸法也过于被艺术化和玄化了。
手法的操作完全是因人而异,很难标准化和量化。电针是在针灸疗法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针灸技术,因其应用简便、容易标准化和量化,而且疗效明确,目前在临床上已被广泛推广。以电针作为研究针法的切入点,确定其最佳刺激强度对提高疗效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对灸法的研究更为滞后,人们不清楚施加多大的热灸面积、多高的施灸温度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直到现在,灸的面积应该有多大、温度多高仍然是未知数。
针灸效应取决于部位、时间和强度的有机组合。如果要开展针灸刺激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必须首先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和合适的研究方法。近年来,人们发现很多感觉神经元具有强度编码形式,是研究针刺和热灸参数的最佳模型。脊髓背角的广动力型(wide dynamic range,WDR)神经元是外周信息传递至脑的重要感觉神经元,这类神经元外周感受野明确,具有多觉感受器的特性,能接受感受野所有感觉信号的传入,并对不同强度的刺激具有明确的译码分级反应特点。由于这类神经元具有较小的感受野,比较适合研究不同强度的电针刺激引发WDR神经元的分级激活反应,从而可以计算出电针刺激的适宜强度。
余玲玲等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记录大鼠外周感受野位于足三里穴区的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活动,观察来自穴位的电针传入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活动激活反应的量-效关系。在1mA电针时WDR神经元的活动增加了14%,2mA电针时增加了40%,4mA电针时增加了99%,6mA电针时增加了156%,当电针刺激强度为8mA时,WDR神经元的活动增加了189%,呈现出明显递增的量-效关系。结合不同强度电针对伤害性传入的抑制作用,电针的最佳参数为4~6mA左右(图6-61)。
图6-61 足三里穴区不同强度电针刺激对WDR神经元的激活作用,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虚线区表示触发神经元反应的最佳电针强度
延髓背侧网状亚核(SRD)神经元在加工处理外周感觉传入信息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①所有的SRD神经元具有全身性的外周感受野,这种特性为研究不同的热灸面积提供了前提;②能特异地被较强的机械、热、化学和内脏刺激激活,而声、光和本体刺激则完全无效;③能准确地应答分级的刺激强度;④对自然刺激有明显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后效应。SRD很可能是构成脊髓-网状结构-丘脑间的信息网络,是重要的传递温热痛觉信号的传导和调节通路。采用SRD全身异觉异位会聚神经元作为研究的模型,很适合探讨不同面积和不同强度热灸刺激对这类会聚神经元的量-效激活反应,可以得到规律的反应曲线,从而计算出最佳的热灸刺激参数,用于指导临床。
李亮等(2011)以SRD神经元活动为模型首次系统研究了穴位热灸刺激的基本要素,在44℃以上的热灸刺激可以激活这些全身异觉异位会聚神经元,其传入纤维为Aδ和C类纤维;并随着热灸面积在一定范围内的加大,SRD神经元的反应随之加大,在施灸面积恒定时SRD神经元反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热灸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些结果提示,热灸刺激存在一定的面积-强度对应关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当温度到达50℃时,继续升高温度,热灸刺激的作用不再增加;当刺激面积到达9.616cm 2(直径3.5cm)时,继续增加施灸面积,热灸的效应强度不再增加。SRD神经元激活的最大值出现在50℃-4.0cmø时,半数激活量(EC50)约为46℃-2.0cmø(3.14cm 2),而最佳热灸的温度在48℃左右,最佳的热灸面积在2.5~3.0cmø(4.91~7.07cm 2)左右(图6-62)。
图6-62 A:相同温度(50℃)在不同面积(直径1.0~4.0cm)施灸引起SRD神经元激活反应的放电图和直方图,可见随着施灸面积的扩大,神经元的激活反应也同步增加,但超过3.0cmø时神经元放电的增加基本达到饱和;B:不同热灸温度对SRD神经元的激活作用的面积-放电折线图,表明随着热灸温度的升高,神经元的激活反应也随之增加,44~52℃的热灸均在施灸面积直径为2.0cm时SRD神经元的放电频率达到EC50,虚线区表示触发神经元反应的最佳施灸面积;C:不同热灸面积下的温度-放电折线图,随着施灸面积的加大,神经元的激活反应也随之增加,所有的施灸面积均在温度为46℃时SRD神经元的放电频率达到EC50,虚线区表示触发神经元反应的最佳热灸温度
顾一煌等(2006)以运动性疲劳模型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了不同艾灸量对小鼠运动疲劳后小鼠运动能力、血清肌酸激酶、乳酸的影响。发现艾灸在提高小鼠运动能力、降低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产生时,艾灸治疗间隔时间、皮肤温度、持续时间3个因素中,皮肤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最佳热灸温度为皮肤温度在(47±2)℃;与本项研究结果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