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营销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在准备工作上下笨功夫,在打仗上求速胜

【原文】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详解类引】

这一段都是讲“久战”的害处。

“久”会带来哪些危害?

孙子讲了四条久战的危害:

一是“钝兵挫锐”。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反应,在外边打仗时间长了,即便是打胜了,部队的锐气也会受挫,战斗力也不够锋利了。钝,是不锋利的意思,就像刀用久了会钝一样,旷日持久地打仗,士兵的锐气、士气受挫,战斗力自然就钝了。

“军争篇”讲“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讲的就是部队的士气。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提升将士们的勇气,如果一鼓作气没有拿下,接下来就会士气低落,而后勇气就枯竭了。

胜久则钝兵挫锐,将士们的士气需要快速胜利,一鼓作气地拿下,久胜就是惨胜,很可能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士气必然会低落,杀气也会受挫。粟裕在打仗的时候,非常重视首战必胜。前期做充分的准备,第一仗打赢了,部队的士气就提升了。提高士气唯一的办法就是打一场胜仗。

二是“攻城则力屈”。如果在野战阶段是久胜,耗费了很长时间,虽然战胜了敌人,但这时候去攻城,则会力量不足,将士们没有那股往前冲的锐气了,野战久胜去攻城,多半会失败。

三是“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打仗是日费千金的事,旷日持久地打仗,国家的财政就会紧张。

四是“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旷日持久地在外打仗,钝兵挫锐,将士的士气受挫,战斗力下降,物资消耗殆尽,周围的诸侯就有可能起兵来攻打你,这时候你已经没有招架之功了,再有智慧的人也救不了你。

李筌注解说:“十万众举,日费千金,非唯顿挫于外,亦财殚于内,是以圣人无暴师也。”

他用隋炀帝的例子来说明力量耗尽,其他诸侯趁机来攻击你。隋朝大业初建,连年征战,应该休养生息。然而隋炀帝继位后,不但不给老百姓喘息的机会,还重兵好征,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又滥用民力修建大运河,使得国内民不聊生,最终隋炀帝力屈于雁门之下,兵挫辽水之上,出师万里,国用不足。于是,杨玄感、李密等乘其弊而起,其他各地起义军纷纷响应,最终隋朝覆灭。

张预说:“兵已疲矣,力已困矣,财已匮矣,邻国因其罢弊,起兵以袭之,则纵有智能之人,也不能防其后患。”

吴王阖闾带兵伐楚,攻入楚国首都邺城。阖闾在邺城不归,作威作福长达半年之久,先是阖闾的弟弟回国作乱,后越国趁机攻入吴国,即便有伍子胥、孙武这样善谋的人物,也解决不了阖闾长期不归的后患。

久胜有四害,因此孙子总结了一个避免“久胜”的原则,就是“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什么意思呢?

曹操注解说:“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其无也。”

李零教授说:“宁可在‘快’上下笨功夫,也不在‘巧’上下慢功夫。”

在什么地方下笨功夫?

李零教授讲,要在准备上下笨功夫,准备工作要慢,打仗出击的速度要快。这与林彪的“四快一慢战术原则”的思路一致。

1947年,林彪在哈尔滨召开师以上军事干部会议时,林彪根据夏季攻势,尤其是三战四平后的经验、教训总结,提出了“四快一慢战术原则”。

一快:向敌人前进的速度要快,攻击时要善于出其不意,长途奔袭,以抓住敌军。

二快:攻击准备要快,抓住敌军后,看地形、选突破口、调动兵力、布置火力、构筑工事、战斗动员等各项准备都要快。

三快:扩张战果要快,突破“一点”后,坚决扩大战果,使敌军无法恢复防御。

四快:追击要快,敌人溃退后要猛追到底,使敌人无法逃跑和重新组织力量抵抗。

一慢:发起总攻要慢,要在查清敌情、地形,选好突破口,布置好兵力、火力,做好准备后再发起总攻。

林彪将快与慢形成了有机的整体,解决了“抓战机”与“保胜利”的关系,这跟孙子提出的“拙”与“速”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企业的许多工作都容易失败,主要原因出在两个方面:要么准备不够充分;要么准备时间太长,错失机会。

准备不充分,首先是对事情本身缺乏敬畏心。虽然很重视这件事,但不愿意在它的身上下功夫、投入精力,最终在执行的时候,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导致1失败。

准备时间太长,多源自决策者的犹豫,想做但未完全确定,就让人先准备着,结果陷入了“久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了不少资源,却没有在这个地方决战,甚至连会战都没有搞。

最后,孙子总结,从来没有见过“兵久而国利者”,用兵时间长,还对国家有利,这事似乎自古以来都没有过。

贾林注解说:“兵久无功,诸侯生心。”用兵时间长,消耗太大,周围的诸侯就会有“想法”,这样国家就会面临危险,兵久不会给国家带来一点好处。

杜佑说:“兵者凶器,久则生变。若智伯围赵,逾年不归,卒为襄子所擒,身死国分。故新序传曰:‘好战穷武,未有不亡者也。’”

杜佑讲的这个战例在《资治通鉴》的开篇,三家分晋开启了战国时代,就是从智伯战败开始。

智伯属于春秋末期晋国的四大家族中最大的一族,智家一支独大,其余三家是赵、魏、韩,智伯是智宣子的儿子智瑶。

起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果反对,智果认为如果智瑶为智氏家族的继承人,智氏宗族必然遭受灭门大祸。他的理由是,智瑶有别人不能及的五个优点,比如身材高大、留有美鬓,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技能出众、才艺超人,巧言善辩、文辞优美,坚强果决、恒毅勇敢。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没有仁德之心,如果他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以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

智宣子不听,智果为了避祸,经太史证明,改别族。智瑶继位之后,确实将智家发展壮大,他也由此不可一世,先侮辱韩康子,让韩家割地给他,又让魏桓子割地给他,他让赵襄子割让赵家的祖先宗庙所在之地。赵襄子不给,于是智伯就带领韩、魏两家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固守晋阳,智瑶带领三家军队包围晋阳,这仗打了三年,智伯消耗也很大,赵襄子快支撑不住了,智伯用水淹晋阳。于是,赵襄子派人联系韩、魏两家,分析利弊,三家决定联手灭掉智伯。如果灭了赵家,他更不可一世,韩魏临阵倒戈,韩、赵、魏三家将智家灭掉,三家分了智家的田产,开启了三家分晋的战国时代。

这就是一战打三年的结果,也是杜佑所讲的“久则生变”,没有仁德之心,好战穷武者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