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一印象效应——5分钟与陌生人成为朋友的心理策略
上篇 心理效应与沟通技巧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将第一印象效用用在口才艺术上,就要求我们在与人初次交谈时就要想办法尽可能在对方面前展示他喜欢的形象,这样你才能快速与对方成为朋友,从而达成所愿。
制造“一见如故”的感觉
交往之始,如果话说得好就能赢得陌生人的好感,进而更容易营造“一见如故”的氛围。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叩开交际大门的门票。第一句话说得好自然会拉近人们的距离。交往中的第一句话,绝不只是可有可无的寒暄,它将决定你们整个交往的感觉以及接下来互动的方向。所以,如果你想在后面的交往中如鱼得水,不妨先说好你的第一句话。
小金是上海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经理秘书,负责接待从北京过来担任公司短期培训顾问的袁教授。在机场初次见面简单问好之后,小金说道:“袁教授您肯定不常来上海,这几天我带您到几个著名的景点去逛逛,让您看看上海的新面貌……”袁教授表情冷淡地回应:“不必了,我本身就是上海人,当初我在上海的时候你还没出生呢。”袁教授的反应出乎小金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小金本是好意,想要在初次见面时拉近双方的距离,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氛围,但她的第一句话拿捏得并不恰当,她的表达没有让袁教授感觉到应有的尊重和分寸。
试想一下,如果小金这样说,袁教授的反应还会跟之前一样吗:“袁教授,您去过不少地方,见多识广,哪个城市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不知道您对上海的评价怎样?您一路辛苦了,这几天的活动就交给我来安排吧……”显然,如果小金能在与袁教授初次见面时,运用更妥当的表达方式,接下来的接待过程将会顺利得多。
第一次见面时,双方还只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因此,整个互动实际上是一个敏感而充满疑虑、试探的过程,第一句话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打消对方的疑虑,增进双方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关键。卡耐基说:“良好的第一印象是登堂入室的门票。”这里的第一印象常常被理解为相貌、服饰、举止、神态,却忽略掉最重要的一点——你和对方所说的第一句话。交往中的第一句话绝不只是可有可无的寒暄。如果想在后面的交往过程中如鱼得水,不妨先说好你的第一句话。
怎样才能说好交往中的第一句话呢?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选择合乎时宜的内容,而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结合对方的身份、年龄、偏好,以及你们之前的关系、当时所处的情境等方面综合考虑。有一些原则是通用的:首先你要带着真诚和热情开始你们的交流,你是否真心要建立起交流关系,在你开口说话之前就能通过你的眼神为对方所感知;其次是要以尊重和包容为前提,无论对方和你处于怎样的情境和关系,尊重是你开口说话时应该带有的最基本的感情基调。再次是要带着兴趣去观察对方的特点、偏好,这有助于你有针对性地选择话题的方向。你可以考虑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找出你们的第一个话题:
1.从对方的地域找话题
一个人的口音就是一张有声的名片。我们可以从口音本身及其提供的地域引起很多话题。例如,从乡音说到地域,从地域说到他家乡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
2.从有关的物件中找话题
例如,客户办公室放有杂志,就可以从杂志找话题。还有一些物品是可以作为话题,用试探的口气来交谈的。比如,询问对方拥有的某一产品的产地、价格等,以此为话题和对方搭话,找到说话的机会。
3.从对方的衣着穿戴上找话题
一个人的衣着、举止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身份、地位和气质,同样可以作为你判断并选择话题的依据。比如,你所见的人开了一辆宝马车,手上戴了一块劳力士表,你就可以主动问:“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您一定是位商界中的佼佼者!”一语即出,对方会有几分吃惊地说:“你真是好眼力!”紧接着,就可以谈很多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话题了。即使你猜错了也不要紧,因为你把他看成企业家本身是一种赞美,对方心里也会高兴,并会礼貌地说出自己的真正身份。
另外,在开始交流时充分运用你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除了说话的内容以外,在这里,我们要推荐一些关于说话时的神情、动作、语气、语调的有用准则。
运用腹腔呼吸,不要用胸腔来呼吸,这样声音才会有力;
说话时把声调放低,这样听起来平稳、和谐,也更显得魅力十足;
多说“我行”“我可以”“我能做到”“我会做好的”之类有信心的话,你的感觉会变得更好,别人也会增加对你的信心;
说话时配合一些手势,眼睛看着对方,并面带微笑,这样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另外,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它们是在表达中绝对应该避免的:
说话吞吞吐吐、结结巴巴,总带有“嗯”“啊”“这个”之类的赘词;
在话语中间插入一些“你知不知道”“我对你说”这样的话,这样便打断了话语的连贯性;
说话高声大气,把气氛搞得很紧张;
说话像开机关枪,毫不停顿,结果弄得接不上气,搞得对方很难受;
说话时总喜欢带几个外语单词,更严重的是中文外文一块说,让人觉得你有卖弄之嫌。
当你掌握了这些技巧后,就掌握了人际交往的主动权。
沟通伊始,恰当地称呼他人很重要
沟通伊始,恰当地称呼别人十分重要,一个恰当的称呼可以叫到别人的心坎里,让别人更容易接受你。而不恰当的称呼则可能让别人的心里不舒服,进而影响接下来的交往。
在社交中,称呼是必不可少的。在职场交往中,人们对称呼是否恰当十分敏感。尤其是初次交往,称呼往往影响交际的效果。有时因称呼不当会使交往双方产生感情上的障碍。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都有不同的称呼,但也有共同的称呼,如,太太、小姐、女士、先生。因此,你必须懂得恰当地称呼别人,这样别人才会感到舒服,进而增进双方的感情。
有一位善于交际的朋友,在很多场合他都能结识很多新人。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对比自己小的年轻人总是很亲切地直呼其名,并以亲如兄长般的态度赢得小弟、小妹们的尊敬与喜爱。即使在他住院期间,他也能与医务人员打成一片。他曾说:“与人交往中,首先要学会恰当地称呼别人,这样才能使人对你产生好印象。”
事实确实如此,就拿找人来说,你如果说:“喂,总经理在哪里?”被问的人肯定不会理你。如果你礼貌地说:“你好,请问王总去哪了?”那他则会很高兴地告诉你。
此外,在交往中,称呼还要合乎常规,要照顾到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同时,还要注意入乡随俗。而根据场合,又可以分为工作中的称呼和生活中的称呼两种,在具体实践中各有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应当庄重、正式、规范。
在工作中,最常用的称呼方法就是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强调其特殊身份及自己的敬意。比如:“陈总(经理)”“王处长”等。
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可以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如“侯教授”“张工(程师)”等。而以头衔作为称呼,则能增加被称呼者的权威性,更加有助于增强现场的学术气氛,如“陈博士”等。
使用称呼还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现场有多人,应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的顺序为宜。如在宴请宾客时,一般要按女士、先生、朋友们的顺序称呼。使用称呼时还要考虑心理因素。
客气的称呼会使对方感到愉快。在有些场合,如果你适当地喊出对方的名字,更会使人感到亲切愉快。
与重要人物见面,说话时阵脚不可乱
重要人物也是人,与重要人物见面时首先要克服羞怯畏惧的心理,说话的时候才能不自乱阵脚。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在生活或工作中遇上了名人、领导或者对自己有帮助的重要人物,心里十分想迅速接近他们,进行一场融洽的交谈,但始终找不到一个突破点,或者交流过程中总觉得非常僵硬。其实,与这些重要人物交流也有一定的技巧。“大人物”也是人,他们也有和平常人一样的感情世界。
所以,与这些重要人物交往,不要有羞怯畏惧的心理,只要真正表现你内心的想法,你就能与任何重要人物开口说话。这一点是与重要人物交往最基本的要领。当然,要想顺利地与这些人进行交谈的话,我们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重要人物进行了解与分析,做足准备工作。
1.与名人说话
名人往往比寻常人有更多的成就,而且也有各自的嗜好。当你准备去拜访某位名流时,你可以预先就谈话内容做点儿准备。
遇到有名的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等从事创作的人,我们可以准备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来与他们探讨,因为这类人往往有广泛的兴趣。他们在社交场合或许不活跃,但往往也有启发人们思想的独到之处。与他们讨论一些问题,可以让他们将独特的见解表达出来。与这些人交谈,必须耐心,不要轻易动怒,也不要太热切,要温和、冷静和体贴。
在多数情况下,与名人谈孩子是不会错的。从孩子入手,谈话就容易进行,但要注意话题不要扯得太远,要适可而止,更不要试图打探别人的隐私。
2.与专业人士说话
在社交场合中,我们不宜向各种有地位的专业人士要求提供免费的建议。即使你的问法很有技巧,那也是一种冒犯。你问得再有技巧也瞒不过专业人士的眼睛。各界专业人士的职务便是他们向客户出售的商品。我们应该在他们营业的时候咨询各种建议。
与重要人物说话,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自然和真诚。有些人看到名人、富人等大人物只是一味地说些奉承话和空话,这是不能和对方交流愉快的。面对这些重要人物,你大可不必紧张,所谓的“重要人物”也像普通人一样,抵不过疲倦,也承受不住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