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渔村地方意象符号之探讨与建构

台湾海洋大学人文社会学院 庄育鲤 颜智英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地方意象(Place Image)意即对某区域的印象或心理图像,在同样的区域信息的传播上,有不同的氛围、观点与主观知觉的心理投射。而区域性符号的认同是所在地居民的一种态度、价值、思想、信仰、意义和行为的意向,对于生活的区域会产生归属感的形成。目前有关地方意象符号之相关研究大多以探讨形成过程或地方意象操作的观光目的为标的,地方意象符号在渔村生活区域领域里较少被探讨,但由于渔业相关产品与产地的关系较紧密,且近年来渔村经济转型逐渐受重视,如能有社会、历史、文化、生活与认同等的区域符号特征,提供识别、产生认同与凝聚意识的地方意象符号,将有利于建立一般民众对区域内的相关人文社会文化与产业之相关识别功能,并具联想延伸之效用。

基隆和平岛地区早期发展较重视如何增加渔民的渔猎收入,较少投入渔村的整体发展构想与规划策略,和平岛同样面临着捕捞渔业的产值下滑,经济形态的变化所衍生的负面因素,导致在生活、文化与产业等方面都逐渐丧失其特色。

我国台湾省和平岛区延续由来已久的渔村生活形态有其特殊的产业及人文风貌,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必须以新形象建立与创造价值为导向,从地区性的符号认同产生与产业的价值创造,最能符合目前和平岛产业生产形态与产业转化的实际情况。本论文拟通过地域特色中的地景、人文、产业和历史等面貌与符号形象的相关连接,从和平岛的资源特色、人文内涵与历史意义,通过象征性的视觉符号表现,建立直观的视觉形象,重新赋予地方环境、传统特色与产业资源新的整体形象,借此发展地方产业经营的定位与策略。

二、文献探讨

(一)区域产业

地域特色与区域形象的发展是近来新经济形态之一,其主要的目的是,将逐渐没落的地方特色产业重新设计新的视觉意象与经济模式,运用当地特有的人文条件或自然资源意象,发展具有独特、唯一、历史、文化特性的符号形象,重新吸引产业聚集,创造新的经济模式。地方文化是由特殊的地域特质与文化内涵所延伸而出的内容形态,具有地理依存性的特质,环境、生活与人文的紧密连接,融合区域居民的历史文化与情感交流,形成以地方历史文化的丰富多样、集体记忆作为基底之发展的产业形态。区域性的聚落是由人群、环境、生活、社会与文化历史所组成,是生活环境中的成长生活经验累积,同时也是对所处的区域空间、地域环境、生活文化与社会结构的时间经验累积在情感与记忆上的主观依附而产生地域感(Sense of Place)的认同徐凌志.弘扬妈祖文化为“一带一路”和大湾区建设服务[J].九鼎,2017(8).。地方感与感觉结构是区域居民在日常生活路径和社会制度交错的时空中逐渐累积而来,在过程中生活与行动结构性相互影响产生出结构化历程的地方感。而这样的认同价值不仅是生活存在的经验、区域情感投注的依靠目标,更具备了意识形态、个人行为与社会结构性制度的多方面向,同时也是记忆、认同的面向,是生活方式的整体总和。

村落的形成须具备一定空间的区域与生活形态的统一规范,地方文化产业来自地域空间与环境的塑造,有着独特性、稀少性与个性化等特质,有着地域源生性特色强烈的“地理依存性”(Geography Dependency),其自发性特质所衍生的产业有着历史记忆与价值、地方特色的地域特殊性(Local Uniqueness)是地方文化系统形成的主要因素。渔村滨临海边是渔民生活作息的场域,强烈的地理依存性,在地形气候、历史风土人文、产业结构上有着极大的差异特质,临海生活的发展也衍生出鲜明的人文传统、渔业文化及海洋生态资产等多样性的地方特色。

台湾沿海地区,自然资源蕴含丰富,近岸海洋生物资源是近海渔民维系渔业发展、渔村生产渔产品的经济依赖之一,渔村的渔业经济发展曾经是台湾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是传统世代所发展的传统产业,对于当时的临海居民有极大生活上的贡献李进益.地方博物馆内/外的“地方感”差异:以南方澳渔村为例[D].新竹:交通大学,2006.,渔村开发历史、渔村生活渔捞方法的发展和演变与临海产业的衍生及多样性的地方特色,都是临海渔村社区的价值。

近年来渔场日渐枯竭、近海渔获量日趋减少,经济压力驱使、地方发展不足、区域民众工作所得偏低、渔村就业困难、人口外流严重、渔村文化与渔业技术缺乏传承,渔村发展普遍已经渐趋没落,有着过去渔村传统的产业与文化已经不适合现今需求的认知,而对于渔村过去的文化历史与文化保存也较无过去重视,渔村文化被了解度低,无法全面性地维护,在恶性循环下,渔村面临空洞化之危机❷李明谚.渔村社区转型策略研究之探讨:以高雄县茄定乡为例[D].高雄:中山大学,2006.  ❸翁静茹.基隆八斗子渔村再生策略之研究[D].基隆:国立台湾海洋大学,2014.。渔业文化的价值保存与形态的转换延续应以将渔村文化融入居民生活中,借由渔村具有地理依存性的特质,于渔业文化内涵所孕育而出的稀少性、个性化与特色化的内容产业,文化图腾的建立与产业的再生结合相互发展,可成为该渔村的自然或文化环境之象征性产品,同时塑造丰富、优质的渔村生活条件与环境,使渔村文化与产业俱兴、带动区域自足性的经济振兴与永续发展庄庆达,何立德,廖君珮.渔村再生的愿景与实践——浅谈八斗子社区的辅导经验[J].海大渔推,2015.

(二)和平岛

和平岛坐落于基隆港东北的小岛,原名社寮岛,是一座与中国台湾本岛间以海沟相隔的孤岛,为北台湾地区最早有西方人足迹与汉人入垦所在,是北台湾地区历史发展最早的地方之一。和平岛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凯达格兰族大鸡笼社、16世纪起东亚贸易时代(西班牙、荷兰占领时期)、明清时期、法国短期占领时期、日本政权进驻、光复后发展等林淑婷.地方文化农特产品视觉包装设计研究与创作——以嘉南地区农产品包装创作为例[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13.。早期岛上渔业发达,吸引了各地的外来移民,形成独特的传统渔村聚落。早期和平岛一直是一个淳朴传统的小渔村,日治时代开始建设了现代化的渔港,带来了渔业技术,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吸引了各地的外来族群进住,包括潜水捕鱼的琉球人、从事水产渔业的日本渔民与迁徙定居来台的闽南人等多元族群生活共融,形成独特的渔村聚落。

和平岛四周范围约4公里,海蚀台地相当发达且向外倾斜缓和,其海岸线因受东北海岸强烈海流效应作用,海蚀地形十分发达,海水的长期冲击,强烈的海蚀作用,海蚀地形异常发达造成岩石的凹痕或沿着岩石软硬差异侵蚀,创造出海蚀平台、豆腐岩及蕈状岩等特殊的地形景观(见图1-1)。

图1-1 和平岛海蚀地形景观

(资料来源:http://ipolita.blogspot.tw

由于受到东北海风带来的盐雾及长期强烈的冬季东北季风吹袭的影响,和平岛上的植物以海滨植物叶片厚而小、根系深藏在沿海岩缝或沙砾中,匍匐的方式生长具有耐贫瘠、耐旱及耐盐等特色。地理位置与气候的影响使得和平岛海岸有十多种海藻生长,形成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居民在不同季节采集石花菜、紫菜、发菜,多元化的海藻食品衍生是和平岛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物之一(见图1-2)。

图1-2 和平岛石花菜采集过程

(资料来源:http://blog.xuite.net/joeyyeh/blog/213741808

和平岛的海岸地质景观丰富且多变,从周遭海洋资源丰沛与特殊的多元族群聚落可以看出和平岛的深度海洋文化发展,但近海渔业的资源萎缩面临经济型态的转变,为能顺利推动和平岛形象再生以开创和平岛发展的新页,兹就和平岛资源及产业现况进行SWOT分析,如图1-3所示。

图1-3 和平岛资源及产业现况之SWOT分析

根据研究所进行的和平岛渔村特色产业品牌规划之SWOT分析可知,其发展上的优势及机会点颇多,和平岛地区特色与天然资源丰富可发展多样性的经济内容主题,唯缺乏在地文化区域认知与地域的整体形象规划与行销,如能落实,则可提升渔村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地方视觉符号与品牌化识别的建构

符号是长久以来在社会实践与生活共同经验中意义认同的持续性过程,是可用来作为诠释生活体验、文化认同的工具,符号系统的产生与日常生活、意识形态和物质文化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涂振源.基隆和平岛的地方叙事之反思与重构——地图与绘图取径下的批判研究[D].台北:台湾大学,2012.。符号的建立是以人类的思考模式、情感经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可沟通的逻辑模式,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空间与时间之间通过有意义的图像进行资讯传递。社会的文化演变、符号的交换与运用在信息传递的观点上,有着生活经验分享、资讯意义的交换与社会互动的功能表现阙河嘉,苏冠铭.消费清境:再现另类乡村意象[J].农业推广学报,2009(26).

地域文化符码的系统建立,是将地域文化中有形与无形的区域符码重新建构,成为设计图腾的基本元素与法则,在符码的建构过程中,多方探索地域文化符码的隐含意义与深层解读的形象再现,会让居民产生地域认知与知觉经验的认同,进而对地域符码的意义与知觉产生共感。地域特色的形象发展若能以区域中具有独特性、个性化和在地性的特质,结合当地的特殊地域特质、生活文化内涵与地方历史文化与记忆,淬炼成为区域的文化特色符码,同时结合地域中相关产业,成为该地区的符号象征性意象,会是发挥在地性与文化性的符码意识情感交流的核心价值张正宜.文化符码转译之竹具造型设计[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12.

地域意象是一系列物质感官与心理唤醒的情境脉络的总和,有传达信息的建立、主观经验的产生与感知的偏好。地域形象的建构会在消费者与产品间产生吸引、联系与满足的循环互动,地方印象融合符码元素的属性、评价与态度后,所显现出区域的差异性,让消费者产生地域认知和知觉经验,进而产生对地域符码的意义知觉与确认林淑婷.地方文化农特产品视觉包装设计研究与创作——以嘉南地区农产品包装创作为例[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13.

符号的设计与发展上必须根据其隐喻属性才可能被图式化并得以传达,本研究借由和平岛的各种自然环境、历史和人文活动与过往的记忆建构,将和平岛具象的表征尝试转换结合不同的图像符号的技巧表现来表示说明出和平岛的视觉形态、内容与意义,以提供可参考的符号发展认同(见图1-4)。

图1-4 产业符号的图像转换

四、视觉意象的组合创作设计

不同类别的地方特色产业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质、产业型态及生产结构,本研究在主意象的符号构成上,尝试分别以地域海洋环境特色、和平岛的文字与岛屿意象三个视角及层面切入重新整合既有的岛屿符号意象,让主意象符号能引起地域情感的共同记忆与更多元、深入性的符号经济价值运用(见图1-5)。

图1-5 和平岛视觉意象的组合创作设计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中国台湾四面环海,由海洋孕育而生的文化为地域发展特色之一,这种文化是融合各地区的环境特质和海洋生活形态所发展而成的不同特色的海洋文化。和平岛是沿岸生活聚落型的传统渔村,具有多重样貌的海洋文化展现。近年由于渔捞设备高度科技化,冲击了小渔村旧有的经济产业,生活经济形态的转换已成为沿海渔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振兴地域产业发展时,渔业发展的经验脉络和渔村历史与人文特色是海洋文化符码转换中的重要基石,通过地方特色符码的转译设计,对渔村文化与特色产品的文化符码和意义进行图像的新定义与塑造,转换渔村文化资源的价值性及可用性,将能突破产业弱势的经济限制,强化地域文化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应是今后地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取向之一。本研究尝试将和平岛区域特色符码转换设计成新图腾,并延伸至相关产品的视觉应用,期望能提升产品的文化意义与象征意涵,创造渔村生活价值产品提升的新思维。

(二)后续研究之建议

本研究仅以单一个案,探讨地方文化特色在设计与运用过程中所运用的资源、设计表现与价值创造的相关联性,未来建议在针对渔村文化类似的相关研究时,不但只是将文化资产转换为新图腾而已,而是在新图腾出现后,还能见到各项有形载体的多面向呈现,以及以远端传播的电子载体形式的文化特色再现。同时,在这些不同层次的转换效益上都可以再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