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心理学大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开口说话前一定要用心思考

祸从口出

古语道:君子慎言,祸从口出。就是说,作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不要对人、对事妄加评说。有些事自己心里明白就行,有些话不经大脑考虑就顺口而出,容易失言,甚至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或者给别人留下反击自己的口实。说者虽无心,听者却有意的事,是最常见不过的。

古人曾说过这样一番劝世名言:“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怒尤并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管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无巧。”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谨言慎行,即使十句话你能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你,但是假如你说错了一句话就会立刻遭人的指责;即使十次计谋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奖赏,可是其中只要有一次失败,埋怨和责难之声就会纷纷到来。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为人宁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自作聪明,也不会喜形于色。

有时你以好心规劝别人,不料却惹恼别人,轻则伤和气,重则引火烧身。一个人有缺点,有错误,你不妨指出来,让他改正,但前提是你必须了解他,知道他能接受你的批评。不然,你说也是白说。

俗语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言辞上,也应如是。为人过于忠厚,不存戒心,把心里的话都掏出来,逢人便是知己,也是不理智的。

阿黄忠厚老实,他刚到一个单位工作时,对公司的很多做法看不惯。他不是过于挑剔的人,只是一些事表现太明显了。于是,阿黄对几个平常关系还不错的同事讲,可别人总是附和,或想方设法把谈话引向深入,结果阿黄的一肚皮牢骚一字不差地传到单位领导的耳朵里。慢慢地,别人都不再与他交往了。阿黄呢,也把自己封闭起来了。祸已从口出,水已泼地上,还能收回来吗?

当人人都存有戒心时,会对别人说的话仔细品味,误解的时候很多。同样一句话,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吕坤在《呻吟语》中说:“到当说处,一句便有千钧之力,却不激不疏,此是言之上乘,除此虽十缄也不妨。”这是说,保持沉默比说许多废话有益处。

在办公室里,和同事每天见面的时间最长,谈话可能涉及工作以外的各种事情,“讲错话”常常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与同事间的谈话,如何拿捏分寸就成了人际沟通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办公室不是互诉心事的最佳场所

有许多爱说话、性子直的人,喜欢向同事倾吐苦水。虽然这样的交谈富有人情味,能使你们之间感情变得深厚,但是研究调查指出,只有不到1%的人能够严守秘密。所以,当你的个人危机如失恋、财务超支等发生时,你最好不要到处诉苦,不要把同事的“友善”和“友谊”混为一谈,以免成为办公室的注目焦点,也容易给老板造成问题员工的印象。

办公室里最好不要辩论

有些人在说话的态度上有“不自觉性”的坏习惯,比如喜欢争论,一定要胜过别人才肯罢休。假如你实在爱好并擅长辩论,那么建议你最好把此项才华留在办公室外去发挥,否则,你在口头上胜过对方,就是损害了他的尊严。

不要成为“耳语”的散播者

耳语,就是在别人背后说的话,是沟通不良的后果。只要人多的地方,就会有闲言碎语。有时,你可能不小心成为“放话”的人;有时,你也可能是别人“攻击”的对象。这些耳语,比如领导喜欢谁,谁又有绯闻等,就像噪声一样,影响人的工作情绪。聪明的你,要懂得该说的就勇敢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要乱说。

当众炫耀只会招来妒恨

有些人喜欢与人共享快乐,但涉及你工作上的讯息,譬如,即将争取到一位重要的客户,老板暗地里给你发了奖金等,最好不要拿出来向别人炫耀。

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其实并不是为了讨好对方,而是尊重对方,为了与之更好地交流。以对方喜欢的方式与他交流,会让对方有一种被人接受,被人承认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交际中遇到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以便适合对方的心理,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只有赢得对方的好感,才可能获得所要获得的东西。这也是成大事的一大技巧。

跟人说话,先要明白对方的个性。对方喜欢婉转,应该说含蓄的话;对方喜欢率直,应该说急切的话;对方崇尚学问,就说高深的话;对方喜谈琐事,就说浅显的话。说话方式能与对方个性相符,自然能一拍即合。

要懂得“该文即文,该俗即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言语方式,不会制造对立,产生麻烦。而有的人不分对象,心里想什么,就直接道出来,常常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不知不觉就冒犯了许多人,给自己无形中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制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想要摆脱这种尴尬的场面,就要学会与不同对象谈话的技巧。唐高宗李治要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大批元老大臣的反对。一天,李治又要召见他们商量此事,褚遂良说:“今日召见我们,必定是为皇后废立之事,皇帝决心既然已经定下,要是反对,必有死罪,我既然受先帝的顾托,辅佐陛下,不拼死一争,还有什么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李同长孙无忌、褚遂良一样,也是顾命大臣,但他看出此次入宫,凶多吉少,便借口有病躲开了。而褚遂良由于当面争辩,当场便遭到武则天的斥骂。

过了两天,李单独谒见皇帝。李治问:“我要立武氏为皇后,褚遂良坚持认为不行,他是顾命大臣,若是这样极力反对,此事也只好作罢了。”

李明白,反对皇帝自然是不行的,而公开表示赞成,又怕别的大臣议论,便说了一句:“这是陛下家中的事,何必再问外人呢!”

这句回答真实巧妙,既顺从了皇帝的意思,又让其他大臣无话可说。李治因此而下定了决心,武则天终于当上皇后。以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都遭到了迫害,只有李一直官运亨通。

职场中,你所遇到的人是各种各样的。因此,他们的心理特点、脾气秉性、语言习惯也各不相同,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对语言信息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用统一的、通用的标准语的说话方式来交流。置身于一个环境,必先弄清人和人的关系,弄清身边每个人的所好所忌,弄清人们喜欢听什么,厌恶听什么。说贴心的话,便可与其产生共鸣,拉近距离。

在与同事交往时,如果不了解对方,甚至连对方的姓名都没弄清,就不能信口开河,乱谈一通,那样很容易弄得对方不高兴,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就无形多了一个障碍。

刚进公司时,你可能对你的同事和上司不甚了解,这时可以通过语言、工作环境、屋中摆放的物品来了解对方的性格,从而打开突破口,切入话题,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向精明的张胜非常生气,因为他最喜爱的一件新外套被洗衣店的人熨了一个焦痕。他决定找洗衣店的人赔偿,但麻烦的是那家洗衣店在接活时就声明,洗染时衣物受到损害概不负责。与洗衣店的职员做了几次无结果的交涉后,张胜决定见洗衣店的老板。

进了办公室,看到高高在上的老板面无表情地坐在那儿,张胜心里就没了好气。

“先生,我刚买的衣服被您手下不负责任的员工熨坏了,我来是请求赔偿的,它值1500元。”张胜大声地说道。

老板看都没看他一眼,冷淡地说:“接货单子上已经写着损坏概不负责的协定,所以我们没有赔偿的责任。”

出师不利,冷静下来的张胜开始寻找突破口。他突然看到老板背后的墙上挂着一支网球拍,心中便有了主意。

“先生,您喜欢打网球啊?”张胜轻声地问道。

“是的,这是我唯一的也是最喜欢的运动了。你喜欢吗?”老板一听网球的事,立刻来了兴趣。

“我也很喜欢,只是打得不好。”张胜故作高兴且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

洗衣店的老板一听更高兴了,如碰到知音一样与他大谈起网球技法与心得来。谈到得意时,老板甚至站起身做了几个动作,而张胜则在这大加称赞老板的动作优美。

激情过后,老板又坐了下来。

“哎哟,差点忘了!你那衣服的事……”

“没关系,跟您上了一堂网球课,我已经够了!”

“这怎么行!”老板招来一个年轻人,“小刘,你给这位先生开张支票吧……”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其实并不是为了讨好对方,而是尊重对方,为了与之更好地交流。以对方喜欢的方式与他交流,会让对方有一种被人接受、被人承认的感觉。而那些不管对方好恶,信口开河,甚至拉扯,会使双方产生不快,甚至厌烦,很难使双方意见达成一致。

就算被人误会,也不要急着立刻反驳

当上司或前辈情绪比较激动时,你最好耐心听完他的批评,之后再把自己应该说的话说出来。如果你急于反驳,他很可能会认为你态度恶劣。

通常即使我们确实有错,受到上司或前辈的斥责时还是会不高兴,甚至一张脸立即垮下来;如果是自己没有错,却无缘无故受到上司或前辈的批评呢?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咽得下这口气吧!

绝大多数的人遇到这种情况,第一个反应绝对是气得跳脚,急着想为自己澄清,就怕自己被误会要背黑锅。不过,也因为遭受冤枉的心态使然,往往这时候反弹的力道以及辩驳的态度也会更加强烈,到最后即使洗刷了自己的冤情,却也因为情绪问题和上司闹得很不愉快。

刘华丽是公司里的前辈,有一次她被主管叫进办公室劈头就是一顿痛骂:

“你怎么做这么久了,还会出现这种小错?”

“这种很基本的处理程序也处理不好,像你这样还怎么带新人?”

“这就是为什么你都做了五年,还只是当基层,一点上进心也没有……”

斥骂的声音大到外面的人都听得一清二楚。

没想到这时候刘华丽突然重重拍了下桌子,开始回骂。虽然事后主管发现是自己弄错了,出错的并不是刘华丽负责的业务,但是也因为和她吵翻了,硬是把她调走了。

像这种情况,不仅是考验你情商的时候,事实上也是考验你会不会做人的时候。

主管犯了错,误会了你,如果你当着大家的面指正他的错误或是误解,那就让他没有台阶可下,到最后即使证明你真的是无辜的,他也可能会很尴尬。

因此,这时候你如果能一声不吭地忍受批评、接受批评,就是给自己也给对方预留退场的台阶。当主管最后发现是自己误会了你时,对你的印象会更好,佩服你的大气量。

因此,当上司或前辈情绪比较激动时,自己绝不能意气用事。有必要的话不妨做一下深呼吸,使自己冷静下来。

批评的一方(上司或前辈)应该也预想到了你会反驳,从而有了如何对付你的反驳的心理准备。因此,你最好耐心听完他的批评,之后再把自己应该说的话说出来。如果你急于反驳,他很可能会愈发变本加厉地批评你。耐心地听完批评,结果会好一些。

其次,在主管或前辈训斥完之后,也先不要急着反驳,最好去搜集所有相关资料,让文件和数据说话,这会比你空口驳斥要有力得多。有了这些客观的证据,上司或前辈才能对此事作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进而冷静地回应你。

因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所以能虚心地接受批评是很难做到的。

要做个“会听”的人。首先,要深刻认识“听”在与朋友或其他人交谈时的重要作用。如果你深深了解“听”在交谈时的重要作用,在与别人谈话时,要表现出愿意与对方交谈的态度和诚意。与别人交谈时如果能做到“会听”,谈话双方就不易发生摩擦了。

有时候人们并不喜欢“真实”

有些人习惯直来直去,他们不管在什么场合,也不问对象是谁,不考虑会引起什么后果,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结果无意中便冒犯了别人。

许多人都以为,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便是做人实在,可是物极必反,有时候人们并不喜欢真实。相反,过于实在,往往就成了死心眼儿的代名词。

有些人习惯直来直去,他们不管在什么场合,也不问对象是谁,不考虑会引起什么后果,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结果无意中冒犯了别人。

某护士刚从医学院毕业,怀着满腔热情到市里的一家医院去实习。实习的第一天,指导她的医生让她到6床通知病人,把病情好好跟病人说一下,告诉病人只剩下6个月的时间了。

护士听完医生的话,就拿着6床病人的病历到了病房。一进病房她就大声喊道:“6床的病人作好心理准备啊,你只剩下六个月的时间了。”病人听完后一下子承受不住,当场就昏了过去。

主治医生知道后狠狠地教训了她一通:“病人因为身体的疾病已经很痛苦了,你怎么可以这样直接就告诉他呢?万一出现什么后果,你负责任吗?”

喜欢直言直语的“老实人”时常只看到现象或问题,而不去考虑旁人的感受、观念、性格。他的话有可能是一派胡言,但也有可能是事实,甚至鞭辟入里;一派胡言的“直言直语”,对方明知,却又不好发作,只好闷在心里;符合事实或鞭辟入里的直言直语因为直指核心,让当事人招架不住,有时反而令人不快。所以,直言直语不论是对人或对事,都会让人受不了,于是人际关系就出现了障碍,别人宁可离你远远的,眼不见为净。

直来直去的人很多都具有“正义倾向”,言语的爆发力很强。所以,有时候这种人也会深陷非理智的情绪而不能自拔。

如果做人总是直来直去,只会给自己制造一大堆麻烦,甚至会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某甲认为同事乙小姐的衣服难看,便马上对她说:腿短而粗的人不适合穿这种裙子。结果,乙小姐脸一沉,扭头便走,留下某甲站在那儿发愣。同事小李当着处长的面指点小王说:“你的稿子里错别字很多,以后要仔细些。”实话固然是实话,但不久后,公司却隐约有人传言:小李惯于在上司面前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小李恐怕不难意识到自己的实在并不那么受人欢迎,既然这样,又何苦呢?

我们并不反对实在,但是实在并不等于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说出来,甚至不作任何修饰地说出来。过于真实只会让你身边的人“吃不消”,对你敬而远之。既然我们生活在人群之中,做人时就需要机灵一点,与人交流时,不要以为内心实在便可以不拘言辞,一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说,一定要想好了再开口。

撒点善意的谎,等于送上一束鲜花

善意的谎言是必要的,没有善意的谎言,世界将会失去朦胧的美丽。撒点儿善意的谎等于送上一束鲜花,带给人的是美感,收获的则是良好的关系。

自古以来,人们对谎言都避之不及,对于撒谎者更是深恶痛绝,然而大家也都知道,世间还有一种谎言是动人的,那就是善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就是在不伤害对方的前提下,为使事情控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内,从而说的一些无恶意的谎言。在很多情况下,巧用善意的谎言能够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解缙是明代有名的大才子。有一次,他陪明太祖朱元璋在金水河边钓鱼,结果,整整一个上午,朱元璋都没有钓到一条鱼。

朱元璋十分懊丧,便命解缙写诗记下这件事情。解缙心想没钓到鱼已经够扫兴了,还要作诗记下这件扫兴的事情,如果这诗直录其事,皇帝一定不高兴,弄不好自己就要掉脑袋。这诗怎么写呢?

解缙不愧为才子,稍加思索,立刻信口吟道:“数尺纶丝入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这诗写得好,把一件不好的事情写成了一桩妙事。朱元璋一听,龙颜大悦,便对解缙大加赞赏。

很显然,解缙诗中所叙其实就是谎话,不过,这谎话说得好,说得妥当,很对皇帝的胃口,所以大受皇帝的赞赏。解缙的谎话就是善意的,更为绝妙的是,这个善意的谎言还解决了皇帝尴尬和不开心的棘手问题。

事实上,说善意的谎言是一种职场常用的方法,有时还是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润滑剂。

在职场中,总有些不能讲的事情存在,完全的诚实是不利于处理所有事务的。不管于公于私,善意的谎言都是必要的。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你多半希望下属对你诚实,但下属太诚实的时候,只怕你也会受不了。一个人闯荡于职场,少不了有辞职、跳槽的时候,这时也需要说些善意的谎言。在跳槽的过程中,而有的人则不顾上司的颜面,直愣愣地提出辞职,这样结果往往不太好。如果考虑到上司的处境,再提出自己的要求,则能收到皆大欢喜的结果。

善意的谎言是必要的,没有善意的谎言,世界将会失去朦胧的美丽,独留苍白而残酷的现实,这会让人失去美好的感觉,也会破坏人们之间的感情与良好的关系。职场中的交往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而且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人际关系,因此要特别注意言语的修饰,千万不能马虎了事。撒点儿善意的谎等于送上一束鲜花,带给人的是美感,收获的则是良好的关系。

与人交流多留一些余地

交谈是为了人与人之间更好地沟通与协调,因此,谁都希望交谈的氛围能够融洽,而不会希望将彼此的关系搞僵。这就使得我们在交谈过程中,去照顾对方的自尊、虚荣心等,考虑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尊严,甚至还要为对方准备好台阶。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直接的批评都会使之感到不适和难堪,进而产生巨大的抵触情绪。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发挥一下迂回语言的魅力,给对方留一些余地。因为,如果交谈中对方下不来台,甚至在众人面前丢脸难堪,恐怕以后你的社交也不会太顺畅。

在交谈中,有些话并不是随口说出来的,特别是那些尖锐、可能会伤害人的语言,我们必须思考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把它说出来而不会让对方难堪。对于那些有自知之明的人,最好采用暗示的方式,因为这样做就可以达到劝说的目的了。

美国大出版家赫斯脱在旧金山办报时,曾经请著名漫画大师纳斯特为该报创作了一幅漫画,内容是唤起公众意识,促进电车公司尽快在电车前面装上保险栏杆,防止意外伤人。然而,纳斯特的这幅漫画完全是失败之作。发表这幅漫画,有损报纸质量。但不刊登这幅画,怎么向纳斯特开口呢?

当天晚上,赫斯脱邀请纳斯特共进晚餐,他先对这幅漫画大加赞赏,然后一边喝酒,一边自言自语:“唉,这里的电车已经伤了好多孩子,多可怜的孩子,这些电车,这些司机简直不像话……这些司机真像魔鬼,瞪着大眼睛,专门搜索着在街上玩的孩子,一见到孩子们就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听到这里,纳斯特从座椅上弹跳起来,大声喊道:“我的上帝,赫斯脱先生,这才是一幅出色的漫画!我原来寄给你的那幅漫画,请扔入纸篓。”

在这里,聪明的赫斯脱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暗示纳斯特,并让纳斯特欣然地接受了意见。

交谈中的暗示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身体动作。当一个人想拒绝对方继续交谈时,可以转动脖子、用手帕拭眼睛、按太阳穴以及按眉毛下部等漫不经心的小动作。这些动作意味着一种信号:我较为疲劳、身体不适,希望早一点停止谈话。显然,这是一种暗示拒绝的方法。还有,微笑的中断、较长时间的沉默、目光旁视等也可表示对谈话不感兴趣、内心为难等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造成尴尬的原因很多,有些是无法预见、难以避免的,但有些却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避免的。从办事的角度来看,避免尴尬也是办事能力的组成部分。懂得并力争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场面的出现,是每一个办事高手都应该掌握的。

某天,记者宋路外出采访,他计划着甲公司的访问在中午以前结束,然后下午到乙公司去拜访。但是,甲公司的负责人提出了邀请:“你看都中午了,我们一起吃中饭吧?”

宋路与甲公司这位负责人平常交情不错,又是非常重要的客户,不好轻易地拒绝。但是,和这位爱聊天的负责人一起吃中饭,最快也要磨蹭到下午一点才能走,那样就耽误乙公司的采访时间了,宋路就这样陷入了两难境地。

其实,消除这种尴尬处境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在对方表示“要不要一起吃饭”之前,宋路就不经意地用身体语言表示出匆忙的样子,如说话语速加快或自然地看看表等。

在办事时,你还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你满怀希望地向他人提出建议时,却当场遭到对方的拒绝,碰了钉子,那场面是很令人难堪的。这种被拒绝而产生的尴尬,往往使你感到心灰意冷、失落、心理失衡。办事若想避免碰钉子,便得委婉地去讲一些话;有些人不易接近,就少不了逢山开道、遇水搭桥。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些以鱼类为生的鸟类,其嘴的形状,直直的,上下两部分又长又宽阔。吞吃食物时,有的常常把捕到的鱼儿往空中一抛,让那条鱼头朝下尾朝上落下来,然后一口接住咽了下去,这样的吃法可以使鱼在通过咽喉时,鱼翅的骨头由前向后倒,不会卡在喉咙里。

办事也一样会碰到各种“刺儿”,这个时候便不能“直肠子”,而应该想办法绕个弯子,避开钉子,这是办事应该具备的策略和手段。连鸟都会“把鱼倒过来吃”,聪明人怎么能让“刺”卡在喉咙中呢?

有位编辑向一位名作家约稿。那位作家一向以难于对付著称,已经有好多人在他面前碰了钉子,所以这位编辑在去他家之前,感到既紧张又胆怯。

刚开始时,这位编辑失败了,因为不论作家说什么话,这位编辑都说“是,是”,或者“可能是这样的”。无法开口说明要求他写稿的事,于是他只好准备改天再来向他说明这件事。

就在他起身准备告辞时,脑中突然闪过一本杂志,这本杂志上刊载了有关这位作家近况的文章,于是就对作家说:“先生,听说你有篇作品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了,是吗?”作家猛然转身说道:“是的。”“先生,你那种独特的文体,用英语不知道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我也正担心这点。”他们滔滔不绝地说着,气氛也逐渐变得轻松,最后作家竟平破天荒地答应为这位编辑写稿子了。

这位不轻易应允的作家,为什么会为了编辑的一席话,而改变了初衷呢?因为他认为这位编辑并不只是来要求他写稿,还读过他的文章,对他的近况十分了解,这使得作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了。

为了避免办事碰钉子,你可以运用必要的试探方法。比较常见的方法有:

自我否定法。自己对所提问题拿不准时,如果直截了当提出来恐怕失言,造成尴尬,这时,就可以使用既提出问题,同时又自我否定的方式进行试探。这样在自我否定的意见中就隐含了两种可能供对方选择,而对方的任何选择都不会使你感到不安和尴尬。

投石问路法。并不直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方法,而是先提一个与自己本意相关的问题,请对方回答,如果从其答案自己已经得出否定性的判断,那就不要再提出自己原定的想法,这样可以避免尴尬。

触类旁通法。当你想提一个要求时,还可以先提出一个与此同属一类的问题,试探对方的态度。如果得到肯定的信息时,便可以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要求;如果对方的态度是明确的否定,那就免开尊口以免碰钉子。

顺便提出法。有时提出问题,并不用郑重其事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显得过分重视,至关重要,一旦被否定,自己会感到下不来台。而如果在执行某一交际任务过程中,利用适当时机,顺便提出自己的问题,给人的印象是并未把此事看得很重,即使不满足也没有什么感觉。

开玩笑法。有时还可以把本来应郑重其事提出的问题用开玩笑的口气说出来,如果对方给予否定,便可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开玩笑,这样既可达到试探的目的,又可在一笑之中化解尴尬,维护自己的尊严。

打电话法。打电话提出自己的要求与面对面提出有所不同,由于彼此只能听到声音而不见面,即使被对方所否定,其刺激性也较小,比当面被否定更易接受些。

漫谈拉近关系,巧妙创造新话题

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都有许多可以打动别人的事情,倘若其中有些事情正和大家谈的题材有关,把它拿出来作为谈资,这时,交谈的内容就因为加进了个人的亲身经历而更使人觉得有兴趣。

在人际交往中,不善于聊天,实在是一个相当尴尬的局面。找到恰当的聊天话题是打破这一尴尬局面最好的前提。对新近接触、开始交流沟通的同事,可以采取漫谈法,也就是在回答问题透露多点漫谈资料,使对方能发掘更多话题,否则就会令谈话变得枯燥无味。

聊天的话题就在你身边

假如你在码头上碰见一个熟人,大家一起上船,一时没有话说,这时最方便的办法,就是从当前双方都同时看到、听到或感到的事物中,找出几件来谈。在码头上,在船上,耳目所及,正有成百上千的事物,如果你稍为留意,不难找出一些对方可能感兴趣的话题,也许是码头上面巨幅的广告,也许是同船的外国游客,也许是海上驶过的豪华游艇,也许是天空飞过的新型客机……甚至在对方的身上,都可以找到谈话的题材。如果他打的领带很漂亮,你可以问他在什么地方买的;如果他身上穿着某个品牌的衬衫,你可以问他这种衬衫究竟好不好,和广告上的宣传是否相符;如果他手上拿着一份晚报,看到晚报上的头条新闻,你可以问他对当前时局的看法等,不一而足。

如果你到了一个同事的家里,在客厅里看到孩子的照片,你就可以和他谈谈他的孩子;如果他买了一架新的钢琴,你就可以和他谈谈钢琴;如果他的窗台上摆着一个盆景,你就可以跟他谈谈盆景;如果他正患着牙痛,你就可以跟他谈谈牙和牙医,关怀对方的健康,往往是亲切交谈的话题。凡是这一类眼前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只要其中有一样碰巧对方很有兴趣,那么,谈话就可以进行下去。

在联想中切入话题

当我们的聊天中断的时候,我们怎样寻找新的话题呢?在这种时候,不要心急,也不要勉强去找,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反而什么也想不出来了。要知道我们的脑子,只要是我们醒着,它总是在活动着的。你没有要它想,它还是不停地想,由东想到西,或者由天想到地,这种作用,我们叫它“自由联想”。

譬如说,当我们看到书桌上摆着一盏灯,我们的脑子就会从“电灯”出发,很快地联想到许多别的东西。也许我们联想到“发明”,从“发明”联想到“电影”,然后是“演员”,等等。这一切,都是在瞬间发生的,也许只是半分钟内的事。

如果我们继续探究就可以发现,因为我们看见一个电灯,就联想到它是爱迪生发明的,又由爱迪生想到我们看过的电影《爱迪生传》,又由《爱迪生传》想到科学影片,又由影片想到电影明星……在刹那之间,我们已经有了不少交谈的题材。

当然,话题有时引不起对方的兴趣,但是只要我们不心急,不紧张,让头脑在静默中自由地去联想,再过一会儿,我们就可能想到别的话题。

围绕中心由点及面

倘若你要更进一步,不想东谈一点、西谈一点,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而是想抓住一个主题,把它谈得详尽一点、深入一点、充分一点,那么,也有一个好办法可以帮助你思考。

这时你就不要让你的思想自由地联想,如果一个主题已经引起对方的兴趣,那么,你就以这个题材为中心,让你的思想围绕着这个中心去联想,然后再分门别类,整理出鲜明的系统。

例如,你刚刚参观过自然艺术摄影展,有了启发性的联想,已经找到一个使对方有兴趣的题材——植物。如果你想在这个题材上多停留一会儿,你就把“植物”作为中心,尽量去想与它有关的事物。

在这样做的时候,你的头脑也要保持着轻松活跃状态,那么,就会自然地想出许多与植物有关的事物,例如,热带植物、盆景,就可以谈到植物的研究与栽培……

如果你的中心题材是“树”,你就可以想到风景树、花果树、著名的大树、与树有关的成语,以及树的各部分的用途……

如果你的中心题材是“交通”,你就可以想到陆上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以及交通工具如喷气机、火箭、太空船……

培养这种思考的习惯,无论何种题材你都能把它分解出无穷无尽的细节,而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发展你的话题,丰富交谈的内容。

倘若把你所想到的一切与你的生活经验结合,那么,你的交谈内容就更真切生动了。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都有许多可以打动别人的事情,倘若其中有些事情正和大家谈的题材有关,把它拿出来作为谈资,这时,交谈的内容就因为加进了个人的亲身经历而更使人觉得有兴趣。

灵活地转换话题

在交谈中,灵活地转换话题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使一个最好的话题也会有让人兴趣低落的时候,这时,善于交谈的人懂得在适宜的时机转换话题,不使别人生厌。

转换话题有三种很自然的方法:

第一,让旧的话题自行消失。当你觉得这个话题已经没有什么新的发展的必要,你就停止在这方面表示意见,让大家保持片刻的沉默,然后就开始另一个话题。

第二,把旧话题打断。可以在谈话进行当中不经意地插入别的话题,把旧的话题打断,但不要使人觉得太突然,也不要在别人还有话要讲的时候打断它。

第三,从旧的话题往前引申一步,转换到新话题上。例如,大家在谈一部正在上映的好电影,等到谈得差不多的时候,你就说:“这部电影卖座不坏,听说有一部新片就要开映。”新片又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这几句话就把话题转变了,可是大家的思想与情绪却还是连贯着的,所以,这是一个比较灵活妥善的办法。

有时候,交谈本身到了应该结束的时候,即使最有趣味的谈话有时也会因为客观条件的影响,非要结束不可。这时候,你要及时结束你的谈话,让大家高高兴兴地分手,不要等到对方再三地看表,不要忽略对方有结束交谈的暗示。

巧妙地让对方答“是”

在说服他人赞同自己的过程中,巧妙提问也是实现目的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通过使用“只能回答是”的问题,可以轻而易举地让对方首肯。

心理学有个原理叫作“刻板印象原理”,说的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所形成的某种心理倾向会影响他随后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从而使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与专注性。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我们来列举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的一个关于“刻板印象”的实验:

主持实验的科学家把同一张照片出示给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看。不过,心理学家事先告诉第一组的学生:照片上的人是一个无恶不作的罪犯;而告诉第二组的学生:照片上的人是一位伟大的慈善家。然后,心理学家让这两组学生分别用文字来对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特征进行描述。

结果,第一组学生描述道:此人深陷的双眼表明其内心充满了仇恨,突出的下巴昭示着他充满恶念的内心……第二组学生描述道:此人深陷的双眸表明其对人类有深刻的怜悯与同情,突出的下巴表明他在做慈善的道路上不畏艰难险阻的意志……

明明是同一个人的相貌,之所以会得到如此截然不同的描述,其实完全是因为描述者之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有区别。究其本质,这种刻板效应说的就是人们心理定式。

在职场中说服他人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利用这种刻板效应的心理定式,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让他人对你点头称“是”了。试看下面一段对话:

“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啊!”

“是啊!”

“夫人和孩子也都好吧?”

“是的,很好。”

“今年是你的本命年吧?”

“是的,我属鼠。”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开始的时候提出彼此认同的问题,让他只能答“是”,时间一长对方就会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式,接下去的话题也往往能得到对方肯定的答复了。

社交大师卡耐基曾经讲述了这样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假设你们两人在一间屋子里。你站在或坐在房间的里端,而他在房间的外端。你希望他从房间的外端走到房间的里端。

不妨来做这个游戏。在游戏中,你问他问题。每次你问他一个问题,如果他答“是”,他就向房间里迈进一步。如果每次你问问题,而他回答“不是”,他就向外退一步。

如果你想让他从房间的外端走到房间的里端,你最好的策略是不断地问他一系列他只能回答“是”的问题。你必须避免提出可能导致他回答“不是”的问题。

可见,在说服他人赞同自己的过程中,巧妙提问也是实现目的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通过使用“只能回答是”的问题,可以轻而易举地让对方首肯。

“只能回答是”的问题也叫封闭性问题,人们对它们的回答99.9%是肯定的。你让某人越多地对你说“是”,这个人就越可能习惯性地顺从你的要求。而人们如果有一位通常都会同意其意见的朋友,往往对他已经习惯于作出肯定的表示,因此当这个朋友想劝说人们做某事时,即使他还没有开口说出他的请求,人们往往已经决定赞同他了。提出只能回答“是”的问题有个好办法,就是问你知道那个人会作肯定回答的事情。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在问话里加上以下词语,如:

“是这样吧?”

“你会同意吧?”

“对吧?”

举例来说,一位推销员问一位可能的买主:“你是否会买这件产品的关键考虑是价格,没错吧?”价格无疑是交易关键的因素,对这样一个问题,几乎人人都会回答“是”。因此,这样的问题肯定会带来客户“是”的回答。或许就这样开始了让可能的买主对销售人员养成作肯定回答的习惯。

再如,当一位职员想提醒同伴开始进行一个项目时,这位职员可能提出这样只能回答“是”的问题:“我们需要尽快完成这个项目,是吧?”这里,一个明确的声明“我们需要尽快完成这个项目”跟着一个只能回答“是”的问题。“是吧?”它必然会得到一个“是”的肯定回答。

在职场生活中,这种只能回答“是”的问题已被反复证明是非常有用的。所以,下次你需要说服人的时候,不妨试一试。

及时转移话题,解除尴尬危机

在社交场合,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让人左右为难的境况,此时,为了不让自己尴尬,我们不妨赶紧转移话题,用其他的话题引开别人的思路。这样你就跳出了尴尬。

当你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是否因无意间触碰对方的痛处而束手无策?是否因话题不合而冷场?是否曾不顾忌别人感受、直言不讳地指出对方确定而造成场面尴尬……这些状况都会给我们的谈话带来不快。每当突发状况来袭时,一个巧妙的话题转移,或许都会化干戈为玉帛,拉近彼此的距离,使事情发生戏剧化的转折。

在社交场合,我们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让人左右为难的境况,回答这些问题,无论怎么回答,回答什么,都会遇到困难。此时,就需要人们有非凡的反应能力,最好能够借助周围的环境,迅速转移话题,以有效地避免自己的尴尬。我们还可以用模糊法来回答,这样既绕开了问题,又不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交流中,还可能因话不投机也往往会造成一些尴尬,令气氛骤然紧张。话不投机有多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有人有意或无意地挖苦你,使你窘迫甚至生气。如你的头发脱落许多,快成秃子了,有人很可能挖苦你是“电灯泡”“不毛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可恼羞成怒,伤了和气;也不能忍气吞声,硬装没事。最好是一笑置之,豁然大度地来两句:“好啊!这说明我是绝顶聪明。没听说吗?热闹的大街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这样答复,话题未转,内容却引申、转折了,既摆脱了窘境,又自我表扬,岂不妙哉?

话不投机的第二种情况是你的某种言谈举止使人为难,这时候要及时转换话题,以缓和气氛。例如:

两个年轻的学生去拜访老师,在谈话中提到:

“老师,听说您的夫人是教英语的,我们想请她指教,行吗?”

老师为难地沉默了片刻,说:“那是我前妻,前不久我们刚刚离婚了。”

“啊?对不起,老师……”

“没什么,吃点水果吧。”

“老师,您的书什么时候出版?快了吧?……”

这样转换话题,特别是提出对方很愿意谈的话题,就会使谈话很快恢复正常,气氛活跃起来。

第三种情况是双方意见对立,但问题还要解决,不能回避。这种话不投机的情况就需要绕路引导。

例如,妈妈和儿子在找对象问题上有矛盾。儿子不愿也不能和母亲闹僵,只好等待时机再说。这天吃饭时,母亲又唠叨起来:“你这孩子,怎么就不听妈的话呢?人家李局长的女儿,人又好看,家里条件又好,你为什么不和人家谈,偏要……”“妈,快吃饭吧,菜凉了不好吃……”儿子先回避话题,意在引导话题走出僵局。

我们在联系工作和洽谈生意时,也可能话不投机陷入僵局。只要还有余地,就可提出新的话题,绕弯引导。如甲方要推销四缸汽车,而乙方不需要四缸的,只想要两缸的。这时,甲方若硬着头皮争执,只会越谈越僵,不欢而散。如能转移话题,绕弯引导,从用途、性价比与车辆寿命长短等各种因素来促使乙方考虑只用两缸的弊病,或许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开辟新的途径。

美国有一位推销员叫伯特,有一次为了推销一套可供一座40层办公大楼用的空调设备,与建设公司周旋了几个月还是无法谈成。伯特很是着急。

一次,伯特偶然得知购买与否的最后决定权握在买方的董事会手中。

有一天,董事会通知伯特,要他再一次将空调系统向董事们介绍。伯特强打起精神,把不知讲过多少遍的话又重述了一遍。但董事们反应冷淡,只是连珠炮似的提了一大堆问题,似乎有意刁难。伯特心急如焚,眼看几个月的心血就要付诸东流,他浑身发热。这时,他忽然想到“热”这个妙计。

突然间,他不再正面回答董事们的问题,而是很自然地改变了话题。他泰然自若地说:“哟!今天天气还真热,请允许我脱去外衣,好吗?”说罢,还掏出手帕,煞有介事地擦着前额的汗珠。

就这样,他的话、他的动作立刻引发了董事们的连锁反应,或许这是一种心理学的暗示作用,董事们似乎一下子也感受到了闷热难耐,一个接一个地脱下外衣,又一个接一个地拿出手帕擦汗。这时,终于有一位董事开始抱怨说:“这房子没有空调,闷死了。”

就这样,董事们再也不需要伯特推销,自动地考虑起空调的采购来。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拖了几个月之久的买卖,竟然在短短十分钟内就签了单子。

当然,这种及时转弯的应变能力是靠不断的实践培养出来的,但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平时多加锻炼,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