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阳虚的年代寒湿在作祟
——祛除寒邪阳自隆
寒湿伤阳气,损阳易生病
《黄帝内经》认为,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如果人体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生命就要停止,所谓“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先养阳。但是,寒湿会阻滞阳气的运行,使血流不畅、肌肉疼痛、关节痉挛等。因为湿困脾胃,损伤脾阳,或患者平时脾肾阳虚而致水饮内停,所以多表现为畏寒肢冷、腹胀、泄泻或水肿等。所以,寒湿是最损伤人体阳气的。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很多疾病都归因于寒邪入侵,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而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多是寒邪与湿邪交织,在人体形成一股浊重之气,阻碍人体气机,导致生病。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会注意到这样奇怪的现象,就是冬天很少见到着凉感冒的人,反而是夏天常有这样的病症发生。冬天气温低,受寒湿侵犯容易理解,而夏天这么热,怎么还会有寒湿呢?其实,这正是现代人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
炎炎夏日,人们多待在空调房中,身体该出汗时却被空调冷气所阻,汗液发不出来就淤积在体内,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尤其是到了七、八月份的长夏天气,湿气达到最盛。而人体五脏之脾最喜燥恶湿,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脾主运化,可以运化水液,运化水谷,把吃进去的粮食、水谷精微营养的物质以及水液输送给其他的脏器,起到一个传输官的作用。脾的这种传输的作用对生命来说至关重要,故而中医把它称为人的“后天之本”。而体内湿气过重会导致脾脏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人体各器官也会因得不到及时充足的营养而出现问题,导致人体生病。
由此可知,祛除寒湿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功课之一。那么,怎样判断身体内是否有湿呢?方法其实很简单,观察自己的大便情况,一看便知。如果长期便溏,大便不成形。那么很有可能就是你的身体蕴含了太多的湿气。而长期便秘,则代表着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了。因为湿气有黏腻性,过多的湿气就容易把粪便困在肠道内。
事实上,祛除寒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身体温暖起来,因此,健康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掌握人体生杀大权的是气血,而气血只有在温暖的环境里,才能在全身顺畅地流通。如果温度降低、血流减慢,就会出现滞涩、瘀堵,甚至血液会凝固,那么人就将面临死亡,而且人的体温上升,不仅会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还能在正常细胞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大量杀死癌细胞。此外,温度过低,会使体内的寒湿加重,外在表现就是上火。
所以,要涵养我们身体内的阳气,就要远离寒湿,温暖身体。在中医养生学中,让身体温暖起来的办法有很多,《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很多可以养阳的食物,如南瓜、枸杞、羊肉、牛肉、鸡肉、党参、韭菜子等,都是补益阳气的。另外安步当车,让身体动起来,为自己选择几项适合的运动;放弃淋浴,经常泡个热水澡;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好习惯。这些方法也能让身体暖和起来,使人体阳气升发,免疫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