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企业偏爱“名牌生”
一些企业招聘会上专设“入场资格审核区”,非名牌大学毕业生连入门的资格都没有。
审核官们审核的程序非常简单:首先看学校,如果不是名校出身,马上就被拒绝。
对此,一位资格审核官明白地告诉记者,此次招聘会只是面向名校学生:“我们此前在报纸上的广告已声明,只接待全国排名前20名的高校学生……像北大等名牌大学的学生肯定能进场。”
该企业的做法,引起了许多学生的不满,他们对该企业这种只认“牌子”的做法非常气愤,认为是歧视。
“连面试的机会也不给我,怎么知道我的水平?”一位同学说,自己的成绩很好,而且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但门还没进就给拦下来,这公平吗?”
这确实不公平,但是企业有他自己的道理,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这些道理并非完全牵强附会。
企业这样做也是有苦衷的,因为他们一直被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困扰着。他们也表示,限制名校确实是无奈之举。这还要从信息不对称说起。因为应聘者往往比企业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设想市场上有两种应聘者——高能者和低能者,二者都积极地向雇主传递自己能力很强的信息,尤其是低能者要想方设法把自己伪装成一个高能者。这时候,教育程度和受过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一种可信的传递信息的工具。那些上过名牌大学的人一般要比普通学校的学生更聪明更勤奋,也更专注、更有自制力。当然,高学历也不一定就意味着高能力,名牌大学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能力及水平较差的学生,但是在没有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企业只能相信学历所传递的信号。
信息传递的模型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斯宾塞提出的,他因此与阿克洛夫同获200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当斯宾塞在哈佛大学读博士的时候,他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MBA的学生在进哈佛之前很普通,但经过几年哈佛的教育再出去,就能比教授多挣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钱。这使人禁不住要问,哈佛的教育难道真有这么厉害吗?斯宾塞研究的结果是:教育不仅仅具有生产性,更重要的是教育具有信号传递的作用。
这就是名牌的作用。名牌大学或明星企业也可能出现次品,但这样的概率相对来说要低得多。而且,一个名牌的建立,是其多年有效信息费用累计的结果,没有人愿意轻易地毁掉自己的信誉,所以,即使出现了问题,解决的成本也相应的要低。
所以,在市场经济中,在企业眼中,品牌是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手段。
所以,他们认可名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于非名牌学校的学生有失公允,最合理的办法就是双方开诚布公,加强交流。特别是非名牌大学生面对这种“歧视”时,要应使自己的信息公开,使企业注视到你。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名牌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