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可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临床疾病:水痘和带状疱疹。在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恢复后病毒潜伏在体内,少数患者在成人后病毒再发而引起带状疱疹。VZV感染在免疫受损个体可造成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疾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水痘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儿童常见疾病,好发于2~6岁。传染源主要是患者,患者急性期水痘内容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内均含有病毒。病毒经呼吸道黏膜或结膜(conjunctiva)进入机体,经两次病毒血症,病毒大量复制,扩散至全身,特别是皮肤、黏膜组织。皮肤损害累及真皮,有气球样变、多核巨细胞和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形成。因上皮细胞肿胀、气球样变、组织液的积累,全身皮肤出现丘疹、水疱,有的因感染发展成脓疱疹。
带状疱疹是免疫缺陷和免疫抑制患者常见的一种疾病,由潜伏病毒被启动所致。曾患过水痘的患者,少量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创伤、发热等因素能启动潜伏在神经节内的病毒,活化的病毒经感觉神经纤维轴突下行至所支配的皮肤区,增殖后引起带状疱疹。初期局部皮肤有异常感、瘙痒、疼痛,进而出现红疹、疱疹,串连成带状,以躯干和面额部为多见,呈单侧分布,病程约3周,少数可达数月之久。
无论在患水痘时还是患带状疱疹时,在其他器官如肺和脑内均可发生此病毒的活动性复制,但这在免疫健全的个体中较少发生。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水痘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水痘,主要为儿童的多发性传染病,发病年龄以婴幼儿较多,0~6个月以内的婴儿具有来自母体的抗体,发病率较低。2~6岁为发病高峰。15岁以前即有90%以上的人感染过水痘。而并发症的危险群为<5岁、>20岁者及免疫不全者。
(1)典型水痘:
水痘常发生于婴幼儿时期,成人少见。潜伏期为10~21日,一般为14日左右。成人于皮疹出现前1~2日可先有发热、头痛、咽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腹痛等前驱症状;小儿则无前驱期症状,而是皮疹和全身症状多同时出现。发热1~2日后即进入发疹期。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达四肢。皮疹分布以躯干为多,面部及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皮疹开始为粉红色针头大的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变为疱疹,多数疱疹数日后结痂。部分皮疹从斑疹→丘疹→疱疹→结痂仅需6~8小时,皮疹发展快是该病的待征之一。疱疹稍呈椭圆形,2~5mm大小,疱疹基部有一圈红晕,当疱疹开始干结时红晕亦消退,皮疹往往很痒。水痘初呈清澈水珠状,以后稍混浊;疱疹壁较薄易破。水痘皮损表浅,按之无坚实感;数日后从疱疹中心开始干结,最后成痂,经1~2周脱落。无继发感染者痂脱后不留瘢痕,痂刚脱落时留有浅粉色凹陷,而后成为白色。有的痂疹愈合后,在正常皮肤上又有新的皮疹出现,故在病程中可见各期皮疹同时存在。口腔、咽部或外阴等黏膜也常见皮疹,早期为红色小丘疹,迅速变为水疱疹,随之破裂成小溃疡。有时眼结膜、喉部亦有同样皮疹。
多数典型水痘患者皮疹不多,平均出疱疹约300个,全身症状亦轻,较少发生严重的并发症。重型者皮疹密布全身,甚至累及内脏(如肺部),全身症状亦重,热度高,热程长。成人水痘常属重型。
(2)不典型水痘:
不典型水痘少见,可有以下类型:①出血性、进行性和播散性水痘: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患者。出血性水痘疱疹内有血性渗出,或在正常皮肤上有瘀点、瘀斑。进行性水痘病程长达2周以上。播散性水痘患者可全身遍布皮疹,全身中毒症状重。②先天性水痘综合征或新生儿水痘:母亲于产前4日以内患水痘,新生儿出生后5~10日时发病者,易形成播散性水痘,甚至因此引起死亡。先天性水痘综合征表现为出生体重低、瘢痕性皮肤病变、肢体萎缩、视神经萎缩、白内障、智力低下等,易患继发性细菌性感染。③大疱型水痘:疱疹融合成为大疱,皮疹处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而形成坏疽型水痘。患者病情重,高热,全身症状亦重。
儿童患水痘后有可能继发水痘脑炎、原发性水痘肺炎等严重的并发症。另外,葡萄球菌、链球菌还可经皮疹感染,引起疖、痈、脓皮症、丹毒或蜂窝织炎等,甚至引起败血症、肺炎、化脓性关节炎或骨髓炎。孕妇在怀孕3~4个月内感染水痘,日后所生婴儿可能患先天性水痘综合征。孕妇在分娩前患水痘时,其所生婴儿得不到母体的抗体保护,出生后5~10天内可发生严重水痘。有些小儿患水痘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颅脊神经节中,不致被血清中抗体清除。成年后,或者当机体免疫状态发生变化时,病毒再度活跃,而引起带状疱疹。
2.带状疱疹
本病夏、秋季的发病率较高。发病前阶段常有低热、乏力症状,将要发疹的部位有疼痛、烧灼感,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可出现牙痛。本病最常见的为胸腹或腰部带状疱疹,约占整个病变的70%;其次为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约占20%,损害沿三叉神经的三支分布。
疱疹初起时皮肤呈不规则或椭圆形红斑,数小时后在红斑上发生水疱,逐渐增多并能合为大疱,严重者可为血疱,有继发感染则为脓疱。数日后,疱浆混浊而吸收,终呈痂壳,1~2周脱痂,遗留的色素也逐渐消退,一般不留瘢痕,损害不超越中线。老年人的病程常为4~6周,有超过8周者。
在口腔黏膜的损害,疱疹多密集,溃疡面较大,唇、颊、舌、腭的病损也仅限于单侧。三叉神经第一支的感染除额部外,病变可累及眼角黏膜,甚至失明;第二支的感染累及唇、腭及颞下部、颧部、眶下皮肤;第三支的感染累及舌、下唇、颊及颏部皮肤。此外,病毒入侵膝状神经节可出现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表现为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带状疱疹常伴有神经痛,但多在皮肤黏膜病损完全消退后1个月内消失,少数患者可持续1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后的遗神经痛,常见于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半年以上。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增高。
2.病毒学检查
(1)电子显微镜检查:
取新鲜疱疹内液体,直接在电镜下观察疱疹病毒颗粒。
(2)病毒分离:
在起病3日内,取疱疹内液体接种人胚羊膜组织,病毒分离阳性率较高。
3.免疫学检查
常用的为补体结合试验。水痘患者于出疹后1~4日血清中即出现补体结合抗体,2~6周达高峰,6~12个月后逐渐下降。
4.分子生物学检查
PCR方法检测VZV DNA,为敏感和快速的早期诊断手段。
(三)诊断
根据水痘接触史和典型皮疹特征,典型水痘不难作出临床诊断。必要时可选做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一般根据有特征的单侧性皮肤-黏膜疱疹、沿神经支分布及剧烈疼痛的特点,易于诊断带状疱疹。
三、治疗原则与策略
(一)治疗原则
抗病毒药物应尽早应用。一般忌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因其他疾病原来已经使用激素的患者,在情况许可时,应尽快减至生理剂量或逐渐停用。
(二)治疗策略
1.水痘
(1)一般治疗和护理: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一般可在2周内痊愈。主要是对症处理,患者应隔离至全部疱疹干燥结痂为止,一般不少于病后2周。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体温高者可予退热剂。皮肤瘙痒较显著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疱疹破裂者、有继发感染者可局部应用消炎药。一般忌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但出血性水痘及水痘肺炎患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
(2)抗病毒治疗:
阿昔洛韦是治疗水痘最常用的药物,剂量为每次5~10mg/kg,每8小时1次,口服或静脉滴注,疗程为7日或直至48小时无新的皮损出现。也可加用干扰素,可抑制病毒的复制,10万~20万U/d,连用3~5天。此外,每日肌内注射维生素B12100μg,也有一定的疗效。
(3)免疫制剂:
麻疹减毒活疫苗治疗水痘效果明显。水痘患者肌内注射,每日1次0.3~1ml,共1~2次,可加速疱疹形成干痂,防止新疱疹出现。
(4)并发症的治疗:
水痘继发细菌感染时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并发脑炎者应给予对症处理,包括吸氧、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止惊等措施。肺炎应给予相应治疗。
2.带状疱疹
在积极抗病毒治疗的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营养神经的药物: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110mg,每天3次口服;维生素B120.15mg,肌内注射,每日1次。
(2)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有争议,多认为早期使用可降低宿主炎性反应,减少组织损伤,尤其对防止持久性脑神经麻痹和严重的眼部疾患有积极意义。
(3)局部治疗
1)避免皮损处皮肤摩擦或碰破水疱,保持清洁,避免搔抓,以预防继发感染。
2)物理疗法:①紫外线:以中波紫外线(UVB)照射皮损处,促进皮损干涸结痂;②红外线或超短波:照射患处,有助于缓解疼痛。
四、常用治疗药物的安全应用
阿昔洛韦、阿糖腺苷详见第三章第三节。
重组人干扰素α-2b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α-2b
【制剂与规格】
注射剂:500万IU。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以及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适应证】
1.用于某些病毒性疾病,如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带状疱疹,尖锐湿疣。
2.用于某些肿瘤,如多毛细胞白血病、慢性髓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肾细胞癌、喉乳头状瘤、卡波西肉瘤、卵巢癌、基底细胞癌、表面膀胱癌等。
【用法与用量】
肌内注射、皮下注射或病灶注射。
成人一般剂量为100万~900万IU/次,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治疗方案一般为每次500 万IU,皮下注射,每周3次,共用6个月,或遵医嘱。
儿童应权衡利弊后遵医嘱用药。
【注意事项】
1.对本品或其中的任何成分有过敏史者禁用。
2.患有严重心脏疾患者禁用。
3.严重的肝、肾或骨髓功能不正常者禁用。
4.癫痫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伤者禁用。
5.有其他严重疾病而对本品不能耐受者禁用。
6.孕妇用药须在病情十分严重并由临床医师仔细斟酌后确定。
7.本品冻干制剂为白色疏松体,溶解后为无色透明液体,如遇有混浊、沉淀、包装瓶有损坏均不能使用。
8.注射用水溶解时应沿瓶壁注入,以免产生气泡,溶解后宜于当日用完,不得放置保存。
【不良反应】
1.常见流感样症状
如发热、寒战、乏力等,皮下给药较肌内给药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并与剂量相关。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发生率会降低。
2.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发生率与剂量相关。
3.神经系统反应和血液学毒性
通常停药后可恢复。
4.其他
轻度脱发也较常见。少数患者用药后出现低血压、心律不齐或心悸等,故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小心使用。极少数出现一过性肝功能损害。
【药物相互作用】
1.干扰素α-2b可降低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因此西咪替丁、华法林、茶碱、地西泮、普萘洛尔等药物的代谢受到影响。
2.在与具有中枢作用的药物合并使用时,会产生相互作用。
【应急处理】
1.注射本药后如果出现发热、寒战、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畏食、疲倦等类似于流感样症状,可加服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等)以减轻或消除症状;这些症状也可以随着继续用药或调整剂量而减缓。
2.本药尚可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日剂量超过1000万IU时尤其易发生),停药或减量可使其迅速恢复。
3.用药期间一旦出现过敏,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处理。治疗期间或治疗后2日内可能发生低血压,需给予补液等支持治疗。
4.在用药过程中如病情无迅速进展,或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连续用药,给药剂量可根据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而调整;若发生不良反应,应调整剂量或暂停治疗,直到不良反应减轻;若剂量调整后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仍持续存在、反复发生或加重,则应停药。
5.在用药期间,当中性粒细胞低于0.75×109/L时,本药剂量应减半;血小板低于50 ×109/L时,剂量减半或采用皮下注射代替肌内注射;当两者分别低于0.5×109/L、25× 109/L时,则应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