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丛集性头痛
【定义】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是一种原发性神经血管性头痛,以单侧眶周剧烈疼痛、周期性密集发作为特征,伴有同侧结膜充血、流泪、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等自主神经症状。
【概述】
目前我国尚缺乏丛集性头痛的流行病学资料。美国丛集性头痛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患病率约为0.4%。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30~40岁年龄段为发病高峰,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丛集性头痛的发病机制至今不详。可能与三叉神经血管、头面部自主神经系统激活、下丘脑功能障碍有关。
【临床表现】
丛集性头痛发作时,疼痛程度剧烈,呈爆炸样、钻刺样疼痛,位于单侧的眶颞部,数分钟达到疼痛的顶峰,一般持续30~90分钟;伴随自主神经症状,鼻及睑结膜充血、流涕、流泪、同侧瞳孔缩小、上睑下垂。不像偏头痛发作时患者喜卧于暗室,丛集性头痛患者发作时,烦躁、焦虑不安,不停地来回踱步。发作具有刻板性,常在相同的时间点发作,有时在夜间常常因为疼痛而使患者醒来。发作具有周期性,每次丛集期持续1~3个月;在丛集期内,患者常每天经历1次以上的头痛,缓解期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部分患者没有缓解期,而呈慢性丛集性头痛。
【诊断】
患者的诊断主要依赖头痛的临床特征,包括不可耐受的疼痛、单侧性、刻板的周期性和自主神经症状。ICHD-3 beta的诊断标准介绍如下。
(1)符合(2)~(4)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
(2)严重或非常严重的单侧眼球后、眶上和(或)颞部疼痛(未经治疗)持续15~180分钟。
(3)有下列任1项或2项伴随症状。
1)至少有1项头痛侧的症状或体征:①结膜充血和(或)流泪;②鼻塞和(或)流涕;③眼睑水肿;④前额和面部出汗;⑤耳内胀满感;⑥瞳孔缩小和(或)上睑下垂。
2)不安或焦躁。
(4)在丛集期半数以上的时间里,发作频率从隔日1次到每日8次。
(5)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
丛集性头痛除与常见原发性头痛鉴别外,尚需与发作性偏侧头痛鉴别。发作性偏侧头痛多见于女性,头痛性质、部位、伴随症状与丛集性头痛相似,但发作持续时间一般较短,2~30分钟,发作频次(每天5次以上)多于丛集性头痛,并且对常规剂量的吲哚美辛治疗反应良好。
【治疗】
1.急性期治疗
由于丛集性头痛的发作迅速,疼痛达峰时间短,而口服药物吸收起效慢,因此,急性期治疗吸氧、皮下注射舒马曲普坦或双氢麦角胺。通过面罩吸入100%氧气(7~10L/min,15~30分钟)可以安全有效地缓解大部分丛集性头痛。对于夜间可能的发作,可以把氧气罐放在卧室。然而,许多患者却不能及时获得吸氧治疗。皮下注射舒马曲普坦或双氢麦角胺,可以迅速缓解头痛,并且没有抗药性。但是这两种药物没有预防作用,只能发作时使用。4%~6%的利多卡因1m l经同侧鼻孔吸入仅对小部分患者有效。布托啡诺鼻雾化剂具有止痛和促眠作用,适用于夜间发作的患者。
2.预防性治疗
由于急性治疗有时无效而延长患者疼痛时间,频繁给药常导致药物过量,因此,丛集性头痛患者需接受预防治疗以减少发作。短程大剂量的泼尼松可以减轻疼痛发作,为预防药物发挥作用争取时间。使用方法:泼尼松和预防药物同时开始使用,泼尼松(每日60mg)口服1周后停药。
维拉帕米可用于丛集性头痛的预防,服用期间不影响舒马曲普坦和双氢麦角胺的使用。预防丛集性头痛的服用剂量高,每日540~960mg,中等剂量(240~480mg/d)反应差。
锂剂可能通过调节生理节律、降低神经活动度而起到预防作用,有效的血药水平为0.4~1.0mmol/L,远低于治疗躁狂症的剂量。服用剂量为碳酸锂150~300mg,每日3次。服药期间需监测血药浓度,以免急性锂中毒和其他副作用(如神经毒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发生。二甲麦角新碱和丙戊酸也可用于丛集性头痛的预防治疗。二甲麦角新碱2mg,每日3次,每日最大剂量12mg,常见副作用恶心、呕吐、眩晕、失眠,腹膜后纤维化少见。
单药预防治疗有时难以奏效,2种预防药物的联合使用,要权衡利弊,以获得最佳收益。要治疗难以缓解的丛集性头痛,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射频三叉神经根离断术能取得70%的缓解,但仍有超过20%的患者复发,后遗症包括面部感觉的丧失和角膜反射消失;其他的手术治疗方法还有甘油三叉神经根离断术、伽马刀治疗、深部脑刺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