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与国家形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中国价值、中国形象和中国软实力[1]

白永辉

介绍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价值”一直备受海内外学者的关注。中国著名哲学家(诸如孔子、孟子、老子等人)虽观念不同,但均提倡引导家庭成员关系、社会成员关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的相关规则。(注:有关中国哲学家的实用型西方初级读本Benjamin I.Schwartz.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Belknap Press.1985.)西方知识分子、哲学家、学者已对中国价值观的起源、内容、影响进行了研究。几个世纪以来,论及中国价值观具有国际政治关联性确实是实至名归。中国的朝贡制度被赋予多重意义,强调中国作为世界文明中心中国帝王的超然地位以及庆典和礼制。(注:有关中国朝贡制度颇具价值的著作如下:Mark Mancall. The Persistence of Tradition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63 (349): 14-26; John K. Fairbank. China’s Foreign Polic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Foreign Affairs. 1969 (47) No. 3: 449-463; and John Cranmer-Byng. The Chinese View of Their Place in the World: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China Quarterly. 1973 (67): 67-79.)古代中国王朝和亚洲内陆,中国的“边缘”地区(比如: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及遥远的国度互通贸易时,要遵守朝贡制度的价值观规则。同时,中国与外国传教士来往频繁,外国传教士宣扬的价值观与中国价值观碰撞,严重挑战了中国价值观的尊崇地位。

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人的价值观才崭露头角。这种现象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但主要是由“亚洲四小龙”(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台湾)的经济腾飞所致。以当时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为例,个别人开始鼓吹亚洲人的价值观地位至高无上。(注:Michael Barr. Lee Kuan Yew and the “Asian Values” Debates. Asian Studies Review. 2000 (24) No. 3: 309-334.)然而,该言论在 20世纪 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后不攻自破。(注:Mark R. Thompson. Whatever Happened to “Asian Values”? Journal of Democracy. 2001 (12) No. 4: 154-165.尽管如此,美国的单边主义(体现在 2003年入侵伊拉克),2008年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的经济困境,“中国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就,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所有的一切都成功地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国的形象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许多研究者并未注意到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国的形象的关系,或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的形象和中国软实力三者之间的关系?サ奈迥曜笥?时间里,人们对中国的民间外交和软实力给予高度关注,这很不寻常。(注:Examples include Bates Gill and Yanzhong Huang. Sources and Limits of Chinese “Soft Power”. Survival. 2006 (48) No. 2: 17-36; Joel Wuthnow. The Concept of Soft Power in China’s Strategic Discourse. Issues & Studies. 2008 (44) No. 2: 1-28; James F. Paradise.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Har-mony: The Role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Bolstering Beijing’s Soft Power. Asian Survey. 2009 (49) No. 4: 647-669; Wanfa Zhang. Has Beijing Started to Bare Its Teeth? Asian Perspective. 2012 (36) No. 4: 615-639; and Wei Liang. China’s Soft Power in Africa: Is Economic Power Sufficient? Asian Perspective. 2012 (36) No. 4: 667-692.)本文中,我会从概念角度出发,讨论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的形象和中国软实力的关系紫龋掖尤硎盗φ飧瞿:母拍钊胧帧=幼牛一嵘钊?研究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的形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主题。而后,我会仔细考虑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的形象和中国软实力三者间的关联?此,我会反过来从中国软实力角度对中国的形象和中国人的价值观的影响进行观察研究詈螅一嶙龀鼋崧邸M保一够岣鲆恍┘虻サ恼?观察结果。

理解软实力的概念

约瑟夫 ·奈关于软实力的概念已得到广泛认可,其概念强调政治效果是通过吸引力或正面的形象来实现,而非由军事力量、经济刺激、制裁或其他所谓“硬性”机制实现的。(注:Jean-Marc F. Blanchard and Fujia Lu. Thinking Hard about Soft Power: 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the Literature on China and Soft Power. Asian Perspective. 2012 (36) No. 4: 567.)这种观点与中国思想家们长期以来认为的道德、仁和德治可以产生政治影响并无不同。(注:Shen Ding. Analyzing Rising Pow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ft Power.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10 (19) No. 64: 255-272.)若果真如此,那下一个问题显然就是一个国家如何“吸引”人,如何树立“正面的形象”,或是如何“展现仁”。据约瑟夫 ·奈所言,一个国家通过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增强其吸引力,并获得正面形象。(注:Blanchard and Lu. Thinking Hard about Soft Power: 569.〇4 Ibid.)

但是这个“答案”却引发了诸多问题,因一国文化、价值观体系以及外交政策本身不能自发地具有吸引力或正能量。比如,基督教文化对于伊斯兰教的教众毫无吸引力。一国文化、价值观体系以及外交政策的吸引力不仅依赖于受众或目标群体(即目标)的特点,还取决于第三方——媒体、非政府组织、目标群体的盟友和政府间国际组织——对发送国的判断。此外,发送国的吸引力也受其他发送国吸引力的影响。在概念方面,目标群体觉得一个国家颇具吸引力,并非因尤为喜爱该国,而因他们认为其他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的吸引力略逊一筹。地方、局部地区和全球的大环境会影响发送国吸引力和形象,这不足为奇。举例来说,对于一个先前采取军事外交政策,疏远目标群体的国家而言,安全威胁能增加其吸引力。(注:Ibid.)

尽管软实力的概念仍然很模糊,我还是从先前的讨论中得出了三点结论。第一点,发送国的吸引力和形象部分取决于目标群体。第二点,第三方影响发送国的吸引力和形象。第三点,环境会对发送国的吸引力和形象造成影响。发送国在思考如何提高软实力时,以上因素均与之密切相关。简言之,软实力并不是单纯由发送国造就的产物。顺便提一下,约瑟夫 ·奈关于软实力的定义有其局限性,他提出的国家获取软实力的方式引发了激烈争论,有人认为这是最佳途径,还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其中一种方法而已。(注:Blanchard and Lu. Thinking Hard about Soft Power: 568.)

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国的形象

由于时间、空间限制,以及可能分散读者精力、偏离本文主题等原因,本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的定义不再赘述。本部分主要强调中国人的价值观概念的复杂性,举例说明、讨论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国的形象之间的可能性联系。开始之前,应当指明,相对于上文提到的原因和简单分析而言,本部分并不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崛起和和谐世界”等蕴含在外交政策中的国际价值观多做讨论。该价值观还包括不干涉他国内政、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多边主义、通过对话解决争端问题和以国情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注:与这些原则和价值观相关的内容详见 Jean-Marc F. Blanchard and Sujian Guo. “Harmonious World” and China’s New Foreign Policy: 1-19. In: Sujian Guo and Jean-Marc F. Blanchard (eds.). “Harmonious World” and China’s New Foreign Policy.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Lexington. 2008.)

在思考中国人的价值观时,我们首先要意识到“中国人”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对一些人来说,。而对另一些人来“中国人”指“中国大陆人”说,“中国人”还包括台湾人和香港人。还有一些人认为它应包括东南亚华侨。也有人认为“中国人”应包括以上提到的所有人。对西方人来说,这是个难题,可对中国人亦然。我曾听北方人说上海人不是中国人。也曾听上海人说香港人(我有很多亲戚是香港人)不是中国人。也曾听说香港人说中国内地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事实上,一些香港人和台湾人认为自己具有独特的文化特性,与大陆同胞截然不同。(注:对该争论问题颇有洞察力的早期分析见 Lynn White and Li Cheng. China Coast Identities: Re-gional, National, and Global: 154-193. In: Lowell Dittmer and Samuel S. Kim. (eds.). China’s Quest for National Identit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简言之,“中国人的价值观”中的“中国人”界限并不是很明了,即使对中国人而言,亦是如此!

即使对“中国人”所含内容意见一致,详细说明中国人的价值观也非易事。若看商务人员、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作品,其中不乏中国人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包括“集体主义”(即,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尊老爱幼、关系、面子、尊卑有序、道德主义(即,做判断的倾向)、反对不公、礼仪制度和传统主义。(注:R.I. Westwood, S.F. Tang, and P.S. Kirkbridge. Chinese Conflict Behavior: Cultural Antecedents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1992 (10) No. 2: 13-19; Weining C. Chang, Wing Keung Wong. Chinese Values in Singapore: Tradition and Modern.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3 (6) No. 1: 5-29; and Guy Olivier Faure and Tony Fang. Changing Chinese Values: Keeping Up with Paradoxe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8 (17) No. 2: 194-207.)然而,若有人研究的材料涉及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时,中国省级和国家级旅游部门的网站或说明手册、电视广告、印刷媒体、贸易和投资公平的宣传材料等上面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则包括环境保护主义、世界主义、消费主义、现代主义和浮夸风(即,将事情夸大)。(注:Yan Bing Zhang and Jake Harwood. Modernization and Tradition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Chi-nese Television Commercial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4 (54) No. 1: 156-172; Faure and Fang. Changing Chinese Values. and Astrid Nordin. How Soft Is “Soft Power”? Unstable Dichoto-mies at Expo 2010. Asian Perspective. 2012 (36) No. 4: 591-613.而这些价值观中有些互相冲突的情况也值得注意。举例来说,尊重权威的价值观通常与道德主义和反对不公的价值观相左。无独有偶,礼仪制度和传统主义价值观也与世界主义和现代主义相冲突。

一个国家的形象可以是“老大哥”、“领导人”、“救世主”、“朋友”或者“学生”。也可以用一系列对比形容词来表示国家的形象,比如强势的 /弱势的、崛起的/衰落的、传统的/现代的或者发达的/落后的。当然,一个国家可能有多种形象共存,有时候,这些形象可能相互矛盾。(注:有关此问题的讨论与中国参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有关,见 Catherine Jones. Understanding Mul-tiple and Competing Roles: China’s Roles in International Order. Pacific Focus (2013 forthcoming).明确说来, Jones关注的是角色而不是形象,但这两者又密切相关。)过去的五十多年里,中国的形象被描述为“发展中世界的领头羊”、“崛起中的大国”、“战略性伙伴”、“世界现状参与者”。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形象是拥有不同变量的函数,变量包括该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治民的方式,对评价其形象的目标群体的行为,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外交政策问题和成就,该国文化,当然还有该国的价值观。(注:在大会上演讲期间, Colin Mackerras教授也指出客观因素在塑造一国形象方面的重要性。)

价值观能影响一国形象,因为价值观的旁观者——即,目标国家——可能不认同这些价值观。比如,近年来,诸如厄瓜多尔、秘鲁和委内瑞拉等一些南美国家反对西方(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因而给美国的形象造成了消极影响。此外,一国发展其形象时,价值观的部分特征通常与该国形象联系紧密。比如,外国人通常会将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和尊重权威与中国的形象联系起来。价值观也为评判一国形象提供了标准。

然而,即使价值观与一国形象相关,但它并不总影响该国形象或其所有形象。举例来说,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并不影响中国是否为强势 /弱势国家形象,中国人的面子价值观也不影响中国作为发展中世界领头羊的形象。当然,价值观对影响一国形象来说是把双刃剑,认识此点至关重要。比如,“尊敬父母和长辈”增添了重视传统 /权威的人们对中国的喜爱。同时,这也可能让推崇年轻人和儿童权利的人们愈发觉得中国落后,不尊重孩子。因而,我们还要在分析中考虑到目标群体的重要性。

一国的形象也影响其价值观的吸引力。正面的国家形象可能吸引人们去了解本不感兴趣的价值观。以中国为例,中国作为经济成功者和崛起中的大国形象,使得其等级政治制度吸引了一大批行动派,这些行动派均是为加快各自经济发展步伐的非洲、中亚和拉美国家。相反,本来颇具吸引力的价值观也会因消极的形象而变得暗淡无光。举例来说,北京今冬的空气污染和上海黄浦江中打捞出的上万头死猪事件都抹黑了中国的形象,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方面尤甚,此外,因这些事件与中国的管理和监管能力密切相关,故而也降低了中国等级政治制度的吸引力。

本部分中心论点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会影响中国形象,反之亦然,但两者联系并非自发,且并不突出。实际联系除了受以上所述情况的影响,还受目标群体的性格及其需求、环境和重大事件的影响。此外,本部分还指出很难明确说明“中国人的价值观”的概念。尽管此处不做赘述,但第三方解读不仅影响一国价值观和形象相互作用的方式,还影响感知价值观和构建形象的方式。

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形象和中国软实力

人们有理由期待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国的形象可以影响其软实力,毕竟,根据定义,软实力与其文化、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相关。但具体影响却不甚明了。我们不能提前预知具体哪些价值观会增强中国的软实力。相反,我们也不能提前预知具体哪些价值观会破坏中国的软实力。本部分旨在理清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的形象与软实力三者间的概念联系。

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的形象和软实力三者可能分离的原因之一是“情人眼中出魅力”。一方面,年长的观众和亚洲观众可能觉得中国的集体主义、孝道和礼仪制度等价值观颇具魅力。另一方面,年轻的观众和西方观众的反应可能与之相反。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可能对中国的等级政治制度价值观毫无兴趣。另一方面,许多政治、社会动荡的发展中国家则觉得该价值观颇具吸引力。因此,一些人宣称中国因缺乏民主价值观而削弱了其软实力的言论需要更加细致入微的分析。(注:Sheng Ding. Is Human Rights the Achilles’ Heel of Chinese Soft Power? A New Perspective on Its Appeal. Asian Perspective. 2012 (36) No. 4: 641-665.)西方发达国家可能不愿承认中国经济、工业或贸易强国的形象(这样看起来,中国像是一个颇具竞争力的威胁),然而发展中国家或政局动荡的国家则将中国视为继西方国家和西方国际金融机构之后的援助和投资的后续资源,因而愿意接受中国的经济、贸易强国形象。

三者分离现状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并不仅限于中国人范围内。比如,家庭的重要性或尊老的价值观在拉美裔美国人文化中也有迹可循。同样,“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存在于日本和俄罗斯价值观中,而面子价值观在日本、韩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也同样重要。(注:Fritz Gaenslen. Culture and Decision Making in China, Japan,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orld Politics. 1986 (39) No. 1: 78-103.)此点指出,中国的价值观因未独树一帜而无法额外增强本国软实力,但却未因其缺乏独特性而削弱本国的软实力。这表示中国人和目标群体的价值观相重叠的情况可能导致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形象出现在目标群体眼中。

另一个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的形象和软实力三者关系的因素是重大事件。详细说来,若从一些成功举办的盛事(比如:成功举办 2008年奥运会)或重大的科技成就(载人航天)背景下来看,中国的价值观可能更具吸引力。若将价值观和重大腐败丑闻或政治动荡联系在一起,其吸引力会大大降低。当然,正如前面所述,第三方解读十分重要。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若国际性媒体、非政府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对中国人的价值观或中国的形象做出负面评价,那么这些价值观或形象给中国的软实力带来的积极影响会微乎其微,甚至完全消失。

总结本节,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国的形象对中国的软实力产生影响,但并不代表它们会赋予中国影响政治后果的能力。第一,即使一个受众发现中国颇具吸引力,可能并非受积极的政治方式的影响。比如,许多欧洲人喜欢中国食物、杂技和中国功夫,但这都与他们如何看待中国相关的政策(包含贸易政策、环境政策、对朝政策)毫无关系。第二,如果有关党派受积极的政策方式影响,他们会采取行动来影响政治,这取决于诸如人数、(国家领土)临近程度和领导人之类的多种因素的影响。第三,他们拥有的政治权力必须要高于中国相关政策变化的反对者。因此,完全可以想见,重新塑造或推广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国形象,进而影响中国软实力所做出的所有努力,即使动机是增强中国的软实力,但在政治方面也可能徒劳无功。(注:Blanchard and Lu. Thinking Hard about Soft Power: 577-578.)

中国的软实力对中国的形象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反作用

中国的软实力实现以后,随之而来可能会产生许多影响,有的十分有趣,有的则十分棘手。关注增强软实力时,中国的决策者们需要考虑其带来的后果,因其付出的代价会抵消软实力增强带来的利益。首先,中国政府有义务采取进一步意义深远的措施,维护其能赢得软实力的中国形象。举例来说,如果中国的软实力得益于其作为经济强国、关注环境保护、第三世界的领头羊和救世主的形象,那么中国必须采取意义深远的政治、经济及其他措施,确保中国维护其经济强国、保护环境、第三世界的挚友的形象。

其次,基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来维护软实力的要求,中国政府需采取不同措施,不断认可、巩固或淡化某些价值观。例如,若中国的软实力和诸如孝道、传统主义或反对不公等价值观的流行有关,那么中国需要继续采取措施维护传统的父子关系、尊老价值观,保护传统,反对不公。事情越来越复杂化,政府支持某些价值观(比如:传统主义和礼仪制度)回归,可能会削弱政府对另一些价值观(诸如世界主义和现代主义价值观)的支持,或要求废弃 /削弱这些价值观。

于是,归根到底,我们得到一组悖论:软实力既拥有自由,又要受到限制。它拥有自由,因其可给予发送国超出军事、经济实力外的力量源泉。然而,它也受到限制,因要求发送国采取措施维护某些价值观,为增强软实力提供源泉。

结论

本文中,我已经分析了与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的形象和中国软实力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注:本分会的其他论文可帮助我们开拓思路,思考每一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至于其他问题,我已讨论了“中国人的价值”概念化的困难之处,回顾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国的形象联系的方式,仔细考虑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的形象和中国的软实力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软实力主题本身十分复杂,我的分析引发了诸多额外的不确定性和质疑。显而易见,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的形象和中国的软实力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

本文对中国政府的政策有颇多影响。首先,在软实力建设方面,中国政府需意识到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的形象和中国的软实力三者之间的复杂联系。其次,在最大限度提升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的形象,从而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时,中国政府需谨记行使软实力的目标群体、大环境、与其他价值观和形象的竞争、第三方解读以及用来增强软实力的工具。(注:Naren Chitty. Hard Elements of Soft Power. China Daily. 2010-11-19. http://www.chinadaily.com. cn/opinion/2010-11/19/content_11574979.htm.)再次,中国政府需要意识到:维护软实力可能给中国人的某些价值观或中国的形象带来反作用。

软实力并不是新概念,但有关它的理论性和实证性研究新近方才涌现。中国对软实力的关注、对中国和软实力的有根据的理论性和比较性研究甚至还是一个新现象。这是大势所趋。孔子学院的兴起、欢迎留学生来华、支持举办盛大赛事、为公共外交研究机构拨款、大力发展全球性媒体等等,这些事实均证明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运用各方资源支持软实力建设。(注:See, e.g. More Expat Students to Study in China. China Daily. 2010-8-31. http://www.chinadaily. com.cn/china/2010-08/31/content_11228666.htm; Matthew Garrahan and Kathrin Hille. China to Expand English Language Service. Financial Times. 2011-11-7; and Chen Jia. Making a World of Difference. China Daily. 2011-12-14. 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11-12/14/content_14261831.htm.)世界人民理应与中国人一道,深入理解中国及软实力的相关知识。

作者简介:白永辉( BLANCHARD, Jean-Marc F.),美国中国政治研究学会前会长,旧金山州立大学美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中国政治学刊》编委会委员,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员,美国《中国政治学刊》前副主编,美国中国政治研究学会前研究主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对外交流合作院长助理和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海外公司对中国投资、中国投资公司、中国能源安全、中国软实力、国家安全政治经济学、经济鼓励措施、经济制裁和国际化等。


注释

[1]本文源自第五届中国学论坛“中国道路:价值观与国家形象”分会上的演讲(2012年3月24日,中国上海),此为修订版。感谢与会者的真诚评价,让我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