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传统增长动力机制受到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34年获得了年均9.8%的高速增长。由此,我国GDP总量由1978年排位世界第十跃居到世界第二位,人均GNI已从低收入水平成功迈进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主要是依靠改革开放,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从供给角度看,调整工业化战略,利用传统产业部门劳动力无限供给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制造业快速增长,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出口导向型”和“投资导向型”特征,就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不断上升,经济增长的对外贸易依赖度不断攀高。注20

但是,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既有的发展动力机制构成了严峻挑战。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劳动力供给优势正在减弱。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增长幅度在逐年下降,依靠劳动力无限供给带动经济增长的优势必将消失。由统计资料分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力供求发生了两个明显变化(见表4—1),一是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由增长转变为不断减少,到2011年农业部门劳动就业数量比1991年减少了12 504万人,平均每年减少625.2万人,到2012年农业部门劳动力就业数量再次下降到25 773万人,比上年又减少了821万人。这意味着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不再是无限供给。二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增长不断趋缓,由每年平均增加1 000万劳动力资源下降到每年平均增加400多万。2012年全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 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注21很显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趋势还将继续下去,甚至还有加大趋势。届时,企图继续依靠劳动力资源供给优势带动经济增长已不可能。

表4—11980年以来劳动力供给和就业增量变化
image

资料来源:1980—2010年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2015年数据来自于小萍《未来十年我国劳动力的供给趋势》(http://sm.xgzrc.com)。

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土地价格持续上涨和人民币升值,都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处于微利甚至零利润水平。2011年农民工工资收入比上年增长了23.5%,过去三年各省最低工资每年平均增长19%。除了不断提高的人工成本之外,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也在上升。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2.9%,实际有效汇率升值达到30%,人民币兑欧元升值20.5%(见表4—2)。当劳动成本加快上升、人民币迅速升值时,如果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率不能相应提高,其出口竞争力必然下降。显然,在此情况下,继续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将越来越不具备比较优势。

表4—2人民币对主要货币年平均汇价

(中间价)单位:人民币
image

续前表
image

资料来源:2004—2012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3》。

从国际环境看,一方面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原有供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欧等发达国家正在去杠杆化,纷纷改变过去那种高负债的消费方式,欧债危机、美国财政“自动减赤”等使得各发达国家大幅度削减政府支出,压缩公共购买力,居民在高失业率压力下不断降低家庭消费率,由此从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两方面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出现下降,这就给中国继续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为,我国在对外出口总额中,对美欧日发达国家的出口占48.5%,如果这些国家的公共购买力下降和私人消费不足,将直接导致我国的外需不足。另一方面目前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洪都拉斯、越南、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它们正在利用比中国更加低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大办产业开发园区,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与中国相同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向美欧等发达国家增加出口,在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对中国的产品形成了明显的供给替代效应。注22面对外部需求下降和市场供给替代,我国继续依靠扩大产业投资和增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遇到了极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