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本书的背景与作用

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永远是超时空的或穿越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因此,不管是读《资本论》还是读其“解读”都需要了解该书产生的背景。书之背景,既表明该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又表明书产生的具体文化形态,还表明该书特有的价值取向和话语体系。总之,书之背景,是读者和写作者进行超时空对话或穿越时空相互了解的必不可少的信息。了解本书背景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坚持自己的政治信仰的,以及如何坚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建设的,从而帮助读者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本书作为《资本论》的“解读”,实际上也是笔者作为读者先行学习《资本论》的心得,如果它能够为其他读者阅读《资本论》提供一些启示,那应该是本书作者最引以为荣光的事情。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产物。2002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以经济社会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此背景下,2004年初,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同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出席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的全体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此为标志,被称作中国共产党生命工程和基础工程的重大理论创新工程正式启动。为了给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译文更为准确、资料更为翔实的基础文本,经中共中央批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点著作译文审核和修订课题组,由中央编译局组织实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是其重点项目。《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共十卷,精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个时期的代表性重要著作;其中,第五、六、七卷是《资本论》第一、二、三卷,第八卷为《资本论手稿选编》。可见《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资本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资本论》及《资本论手稿选编》,是马克思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伟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唯一把两大科学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融为一体的标志性建筑,是人类思想史上唯一把科学世界观转化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形态及运动规律的科学方法论,是世界经济思想史上唯一系统论资本的鸿篇巨制,也是唯一从源于资本内部矛盾运动趋势中发现社会主义一定要取代资本主义的“《资本论》的逻辑”。这部理论巨著还包含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法律、历史、教育、道德、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辟论述,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是迄今为止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无人比肩的理论巨擘。要学习马克思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方法,要系统了解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就不能不阅读《资本论》及《资本论手稿选编》。如同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追本溯源,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指导之下取得的。《资本论》作为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加强《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要学以致用,切实发挥理论的现实指导作用,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三)学习《资本论》的困难所在及其解决方式

撇开《资本论》的丰富内容不说,从阅读量上看,《资本论》实属理论巨著。无论是2004年《资本论》中文版第二版,还是2009年《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六、七卷,均有242.5万字之巨;其中,第一卷94万字、第二卷53.4万字、第三卷95.1万字。如果算上《资本论手稿选编》,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63.7万字(请注意该卷只是手稿选编,而不是手稿本身),那么学习《资本论》首先就意味着有306.2万字的阅读量。再从阅读的历史跨度上看,《资本论》及其手稿从写作到发表跨越了一个世纪。因为马克思研究经济学始于1843年, 于1857—1865年写作《资本论》,《资本论》的三个手稿是:《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资本论(1863—1865年手稿)》;《资本论》发表于1867年至1894年之间,第一卷发表于1867年,第二卷由恩格斯整理并发表于1885年,第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并发表于1894年;而《资本论》第一手稿则最早发表于1939—1941年;不仅如此,《资本论》的手稿一直还断不断地发现和发表。总之,306.2万字的《资本论》及其手稿,是一个博大精深、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时间跨度很大的理论体系。因此,学习《资本论》不可能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这样一个理论巨擘,除了抱定“咬住青山不放松”的信念之外,本书愿意作为《资本论》阅读者的“同学”或“帮手”,与阅读者一起用行动攀登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巅。

(四)本书是为读者提供的“读书标记”或者“阅读路标”

本书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是《资本论》三卷的解读。顾名思义,解读的意义在于引导读者如何读书。然而,这种理解只在一般意义上成立,但对于本书却不一定能够成立。虽然本书的两名作者都在高校学习、研究、教授《资本论》数十年,但在“千年伟人”马克思面前,却依然感到在知识储备方面的捉襟见肘、在理论叙述能力上的力不从心,况且用不到1/5的篇幅来解读三卷《资本论》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因此,本书与其称作“解读”不如称为“同读”;写作者与阅读者的关系,与其说是“领读者”和“跟读者”的关系,不如说是“同学”和“同修”之间的关系。当然,如果本书能为读者提供一种“读书标记”或“阅读路标”,或者能够在马克思与当代读者之间搭起一座“超时空”交流平台,那真是两位笔者的万愿之大愿了。应该承认,在信息全球化、网络无所不在、科学被庸俗为实证技术的时代背景下,在高校教学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教学《资本论》,既是一种严峻挑战,又是一种严肃的科学普及工作,因此只能做好却不能做不好。最后,我们以2012年6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所作的指示与全国同仁共勉。习近平同志说:“高等学校作为研究、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要引导广大师生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