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术发展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冯玉军

9
(一)关注点

本人学术研究领域是法学理论、法经济学、立法学、宗教与法治研究、后现代法学、法律全球化理论、比较经济法和东亚区域法制问题。

(二)主要学术观点

1.只有建成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行良法善治,才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在国家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法治建设历经了三个阶段,即:1978~1996年,民主法制恢复建设阶段;1997~2011年,依法治国方略确立和社会主义法治初步发展的新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新时期。

2.中国法制改革与建设的模式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共产党领导下各机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协商型法治,党和政府自上而下推进的权力主导型法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原苏联法律文化、西方现代法律文化和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相结合的混合型法治,“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开放型法治,强调理性主义目标规划的建构型法治,先易后难小步快跑的渐进型法治,注重试验总结经验的学习型法治,追求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法治等八个方面,在学理上其可以被概括为“法治改革相对论”。

3.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法律的“多元性”,是基于历史的不可截断性和不可替代性,与在不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集体认同、主权国家利益相适应的多元法律制度框架。它是在主权国家制定法基础之上国家与社会、制定法与习惯法、国内法与国际法、世界法与民族法等多元法律秩序的重叠。

4.进入21世纪,东亚地区各个领域的合作蓬勃发展,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应该本着“平等协商、能动建构、和谐为本、区域共通”的原则,推进东亚法律的和谐共通,建立东亚法学研究、法律教育和法制实践的互动机制,从而为本地区以及世界的法治与经济持续繁荣作出贡献。

5.法经济学经历了一个从一种法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到一系列法律的经济分析原理和观点为世人认同和重视,再到法经济学在全部法律领域被推广应用进而成为法学研究之主流话语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法经济学实际上掀起了一场法学研究范式的持久性革命。主张积极引进和借鉴西方法经济学的理论成果,系统梳理以方法论的创新为其根本特点的法经济学研究范式,予以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整体阐述,并且借助其新颖的研究视角和精确、科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研究解决现实“中国”的法律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法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6.我国现行房屋拆迁制度的调整缺失是发生各类恶性房屋拆迁事件的重要原因,在这些事件中,政府、开发商、法院、建筑公司、社会公众卷入其中,私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个人利益与政治权力以及商业利益交织在一起,矛盾纠缠错节,愈演愈烈,造成社会关系的高度紧张。法律人可在总结经验教训和法律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现行房屋拆迁制度的良策。

(三)代表性成果

1.《法经济学范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个人专著。本书是作者自1994年以来从事法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最终成果,也是当代法学理论创新研究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2010年11月,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4年12月,获第三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二等奖。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证了法经济学范式。通过研究“法—经济”互动共生关系的学说史,阐述了法经济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意义,提出了法经济学范式的一系列基本假设、范畴、定理、价值、方法,透彻分析了法律成本效益理论、法律市场理论、法律供求理论、法律均衡理论、法律变迁理论,阐明法经济学范式的本体性、结构性、过程性内涵,融传统主流规范法学分析和经济实证研究于一炉,坚持法经济学研究范式与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将之应用到各个部门法领域以及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法治实践环节之中,以法学和法律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描绘出法经济学中国化研究的全景图,提出了富有价值和启发意义的改革建言,为当代中国法经济学的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国华、王利明、信春鹰、刘作翔、舒国滢、刘金国、史际春及经济学家吴易风等评价指出:本书从法律与经济互动的视角来理解法律规则(秩序)的真实意义,进而研究其与我们当下生活世界的相关性,探索法律形成、运作和发展创新的内在规律。选题新颖、意义重大、论证有力、气势恢宏,对法经济学的诸多学术资源进行了详细梳理和逻辑整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深入进行我国法经济学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开拓性。

2.《全球化中的东亚法治: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本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选题新颖,意义重大。全球化是向世界开放、向事实开放、向未来人类的发展可能性开放的历史进程。它深刻地触及和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的格局。东亚地区受“中华法系”及其思想基础儒家文化等的显著影响,形成了尊重和偏重维护公共和集体利益、强调个人义务、注重社会秩序稳定、追求人际(人—自)关系和谐、宽严相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综合使用的有鲜明东方特色的法律传统。近代以来,又先后开始了“外发型”或“追赶型”的法制现代化进程。第二,体系结构合理,逻辑性强。全书内容分为两编。第一编阐述法律与全球化及东亚法律问题的相关理论,分别从法律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全球化视野下的法律悖论、全球法律秩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法律全球化下的国家主权与国际法、全球化背景下的东亚区域一体化、东亚与西方“法治”历史阐释的对立与超越等六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第二编探讨东亚法治实践,借助于全球化背景下新法律与发展运动的视角,详细考察实践中的东亚三国法治(法律移植的学术史、民法比较、合同法比较、死刑制度比较、法律职业培训制度比较、司法考试制度比较、东亚的无讼传统以及东亚法治的和谐重建等)的共性与差异性、既有成就与缺陷,最后在总结东亚法治所面临挑战与问题的基础上,着眼于东亚法律文化和社会治道的会通与创新,提出若干可行的战略性对策和思路。第三,观点鲜明,论证充分有力。作者就法治的历史阐释、世界法律秩序的整合、法律制度的移植和借鉴、法制的发展模式、多元化的法律文明体系与人类共同价值、经济全球化对法律的挑战和对策、全球化对国际化与国内法关系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均提出了许多开创性观点,且运用大量的材料进行了充分有力的论证,为中国法学研究提供了新参照。第四,娴熟地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严谨细致。倡导将西方理论的借鉴建立在详细的了解和切实的批判分析基础上,此外突出经验研究,强调历史联系现实、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本书观点先后在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东亚法哲学大会(日、韩及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法理学者参加)上进行过大会发言与讨论,得到了与会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好评。

3.《权力、权利与利益的博弈——中国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的法律与经济分析》,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缩写版《如何走出拆迁纠纷的法律困境》,载《光明日报》2007年5月26日,《新华文摘》2007年第19期全文转载。

本文从法经济学双重分析的角度探讨现行拆迁制度的利弊得失,并结合典型案例对政府、开发商、被拆迁人的各自利益关系进行梳理,进而对由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特别是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等基本法律法规调整下的城市房屋拆迁问题进行博弈论和模式化的分析,揭示出当前城市房屋拆迁纠纷的法律困境及其根源,最后在总结经验和法律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现行房屋拆迁制度的对策建议。

本文是法学界关注并解析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的重要文章之一。由于主题涉及社会经济建设与民生保障的重大问题,观点客观、科学、全面,具有可操作性,本文受到很多官员、学者和广大读者的赞扬,国内外反响很大,在《中国法学》全文下载总排行表中,位列第四(截至2013年8月1日,下载5960次,被引96次)。其姊妹篇《中国城市房屋拆迁问题与物权法的完善》,发表于《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英文版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英文版)2010年第1期;由日本著名中国法专家西村幸次郎教授翻译,以日文发表在《山梨大学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上,具有较大国际影响。

4.《中国宗教财产的范围和归属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5期压缩转载,《中国民族报》2013年4月23日《宗教周刊》以“当前我国宗教财产政策法律保护的现实问题及对策建议”为题予以转载。

宗教财产是宗教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其在法律上的清晰界定和全面保护对促进宗教发展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财产法制化趋势愈益明显,颁行了专门的宗教事务条例与有关宗教财产财务管理的规定。但依然存在宗教财产权归属主体不统一,宗教房产的登记、管理和使用混乱,调整方式欠缺法定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寺庙宫观“被承包”、“被上市”的事件屡屡发生。要解决当前我国宗教财产政策法律保护的现实问题,必须不违反现行法律体系,与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的宪政政策、立法体例相适应,符合宗教教义的要求、尊重信教群众的意愿、尊重标的物的历史传统。具体建议是:确立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的宗教财产区分所有权;依法保护国家(或集体)对宗教财产的所有权;依法保护私人对宗教财产的所有权;加强宗教行政部门和宗教协会管理职能,坚决制止乱建寺观和各种借教敛财行为。促进宗教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是法律与宗教问题研究的重要作品,现实针对性强、理论性强,受到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5.《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述评》,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4期。本文是我国法律与全球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之一,体现出较高的科研水平,学术反响较大。

本文对法律与全球化理论的背景由来、主要内容以及中外学者围绕该命题所展开之激烈而持久的争论加以归类评述(法律全球化的激进主义观点、怀疑主义观点、折中主义观点),进而详细阐明了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的辩证内涵,分析了全球法律变革的历史意义和相关问题,最后对法律全球化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6.《当代美国法律思想的研究谱系》,载《法学家》2007年第6期。

纷繁复杂、波澜起伏的当代美国法律思想是比较法学者眼中永恒的风景。透过诸般学术现象发现、总结其基本线索和演进规律,并以此作为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治发展的重要参照系,更是西方法学思想史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借助于美国法学论文(著作)的“引证率”排行榜,对美国当代最重要的法学论文、著作和教材进行内容上的权重分析,揭示了法律思想发展和法律运行的状况,进而对当代美国法律思想的演进谱系详加总结,归纳美国法律思想“平等、多元、批判”的话语特性,并具有理论与时代同步、受实用主义哲学影响很深的基本特征。总之,当代美国法律思想史和法律文化史,同美国法律发展史乃至于社会发展史相辅相成,如影随形,共同构成复杂而变动不居的文明样态。

作者以本文为基础,编译了《美国法学经典最高引证率论文选》和《美国法律思想经典》两本著作,总计约60万字,由法律出版社于2008年5月出版。两书出版后,引证率和社会影响均很突出,在比较法学研究领域有较高声誉,为我国法学界关于当代美国法律思想和美国法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