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宏观发展指数综述
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度量,国内外的定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指数的编制研究上,其中,比较权威的发展指数编制有以下几个: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联合国于1996年建立的一套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制度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旨在帮助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英国于1996年发布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首个公布全套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国家。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创立了人类发展指数,即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综合指标,并在当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发布。1990年以来,人类发展指数已在指导发展中国家制定相应发展战略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之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发布世界各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并在《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它来衡量各个国家人类发展水平。
关于社会发展,2000年联合国千年峰会就《千年宣言》达成了一致,提出了8项“千年发展目标”及相关的18项具体目标和48项指数,涉及社会公平(反贫困、教育平等、性别平等)、生命健康、环境保护及全球合作等,已经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准。
国内方面,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的思路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编制和发布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发展指数(RCDI)。自2007年起,每年一次,定期发布,以客观评价中国各地区综合发展情况;针对发展不协调的现实,寻找区域差异的原因;为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依据;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RCDI是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基于HDI改进发展而成的。RCDI在HDI的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中国政府统计部门公开发表的地区社会经济指标,依据定性选取指标的原则(即目的明确、综合全面、切实可行、稳定性强、协调一致),从以人为本地客观评价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综合性强的指标。中国发展指数由4个分指数(健康指数、教育指数、生活水平指数和社会环境指数)、15个指标(10个正向指标、5个逆向指标)构成。
类似的研究还有中国统计学会发布的综合发展指数,这一指数使用的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含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科技创新、公众评价6个方面45项指标,涵盖经济、民生、社会、生态、科技、民意等领域。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分别提出了“中国科学发展指标体系”、“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邵腾伟等提出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良好三方面的科学发展指标体系;李敏提出包括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五方面的科学发展指标体系;井波提出包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科学发展指标体系。
综合分析各类指数,尽管以上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仍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国外研究主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需求出发,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关注不足。国内研究理论性较强,有的指标体系数据收集分析实施难度大,大部分的指标体系都是从宏观的统计数据出发,主要以国家统计局或者地方各级统计部门公布的宏观数据为编制的主要依据,而恰恰忽视了社会中最重要的参与主体——“人”的影响。
(二)微观信心指数综述
近年来,有一些研究以抽样调查技术为获得数据的主要方式,从信心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不同的人群,比如消费者、就业人群、投资者、企业家、购房者、经济学家等,对某一经济社会现象的整体信心或者个人偏好,这样的研究统称为信心指数。
目前,信心指数已经被各国作为反映宏观经济现状和未来趋势的先行指标。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为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周期的影响,首次编制了消费者信心指数,之后,有关部门又相继编制了企业家、投资者、经济学家等信心指数。编制信心指数的目的在于,综合反映并量化不同市场参与群体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评价以及对经济前景的主观感受。
国际上,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编制有一套成形的习惯做法,有关其测算和影响因素的文章比较多。Curtin (1973)以1971年、1972年的数据为例介绍了Michigan指数的编制。Linden(1982)依据当时的数据讨论了Conference Board指数的编制计算。Leonhardt(2001)分析了信心指数的变化以及其背后的原因。Jeff与Charles(2004)在一篇题为“如何测量消费者信心”的文章中分析了消费者信心的影响因素及如何正确认识消费者信心指数。Rutger等(2008)主要研究了消费者信心测量和波动的内涵。
国内有关信心指数编制及测算的研究近年来有不少。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定时发布消费者信心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和经济学家信心指数。董春等(2007)介绍了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编制成都市消费者信心指数。韩小亮和陈晨(2007)将定序变量的回归分析模型引入消费者信心指数,以提高调查的准确性。李晓玉等(2008)探讨了编制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理论基础,然后对国际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编制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介绍了上海财经大学对上海市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编制。徐国祥等(2008)也对上海市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编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陈云(2008)借鉴国际消费者信心指数理论,设计了北京市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等调查框架,构建了北京市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实际调查。纪宏等(2010)介绍了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编制测算并比较分析了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四地的调查结果。郭洪伟(2010)详细介绍了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编制方法,并分析了其优劣。赵军利(2010)介绍了我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调查方法。
总结以上所综述的各类关于发展测度的研究,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状况,了解中国让世界瞩目的宏观经济数据背后的百姓心声,弥补宏观发展指数无法触及的一些诸如反腐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敏感话题的数据空缺,基于这样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了“中国发展信心”的概念,并对其进行调查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