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结
综上所述,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生产不仅具有经济职能,同样具有社会职能。生产不仅是追逐商业利润,同样需要通过生产能力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生活成本,提高社会效率。
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多元化指标,单一的GDP难以全面地衡量生产力水平。首先需要肯定生产的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GDP目前仍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还不能被其他指标完全替代。生产的量的指标揭示了国家生产能力,国家人力资源水平,国家能源、资源储备水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国家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地位等综合因素。虽然在中国GDP的高速增长中,政府投资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但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中国强大的生产扩张能力,巨大的人力资源投入能力,庞大而且快速增长的消费能力和强大的政府导向能力。但这种强大的生产能力需要引起警惕,一旦强大的生产能力偏离了科学的轨道,将产生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和灾难性后果。“大跃进”时期我国强大的生产能力被过度释放,政绩性产量指标飞速增长的背后是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灾难性的破坏。多年来以GDP为导向的发展策略已经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GDP大国,但中国离GDP强国的道路仍然十分漫长。
国家生产水平的提高更多地应该体现在生产的质的水平。丝绸之路代表了中国古代的生产力水平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丝绸之路通过茶叶、丝绸、瓷器等代表性的中国商品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精湛的生产工艺、精致的生活品位,丝绸之路代表了世界对中国制造的高度评价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相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水平,现代中国制造真正做到了世界工厂,中国制造无处不在,但中国制造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廉价商品的代号,商品量的积累并未产生显著的质的提升。即使在国内,中国制造的本土认可度同样不高。洋品牌占领了国内高端市场并获取高额的利润,国内大量企业也借助于假的洋品牌进入中国高端消费市场,国内产品标准低于国际标准也促使国人降低对国产品牌的信任度。当我们衡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时,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衡量中国制造处于世界商品价值层次的位置是否得到相应的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是否得到改善,国人对中国商品的认可度和信任度能否超越洋品牌,中国制造的科技含量和价值能否再上一个台阶。
良好的生产模式应该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通过生产技术的升级提高人力资源、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中国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是生产成本随着生产能力的提升而不断攀升,GDP高速增长依赖产能提高,产能提高依赖能源、资源供应,而中国的产业结构尚处于高消耗的低端生产模式,每单位GDP的高能耗带动对能源、资源的大量需求,也导致了能源、资源成本的快速上涨,摊薄企业生产利润,同时产能过剩又使大量产品进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利润的微薄更加依赖量的扩大供应。中国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生产资料成本节节攀升,生活成本提升导致人力成本逐年提高,生产的效率并未得到良好的提升。经济的发展需要为扩大再生产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率,通过经济发展的积累提高社会生产与流通环节的效率。从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劳动者能够在更少的时间内创造出相同的价值,表现为劳动者用更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完成生产目标,产生更多的闲暇时间,降低工作压力与强度。中国发展的高速度固然可喜,但这种发展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高负荷状态,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与风险,如何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中国发展状况始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同时财富的增长也带来了社会安定的挑战性问题。《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所必须要深刻思考的问题。对于社会财富增长,我们过多地关注平均值的增长所带来的进步,却忽略了财富分配不均所带来的社会不安定的风险。社会财富的过度集中和贫乏同样会产生社会问题。
发展是一个多元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交织了社会不同阶层利益的问题。发展不是一个任由经济自由增长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机制,保障经济弱势群体收入公平、保障公平的过程,并且需要将经济增长的成果转化为社会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使经济增长的成果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公众,改善社会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