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坐在电脑旁,感觉到整个思绪和气息已经悄然地平静了下来。眺望着楼前闪烁的灯光,听着窗外小区花园里儿童的嬉戏声,感受着夜晚瑟瑟的秋风,又到了北京的金秋时节,记得老舍先生曾说过:“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北平的秋天没有一样不令你满意的。”然而对我而言,在这个季节里,则是心力交瘁中夹杂着一丝欣慰和一份焦灼。欣慰来自对自己的一份交代,自去年完成《供应链金融》一书后,总觉得有很多不尽之处,加之中国伟大的实践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和发展,感到作为一名致力于研究中国现实的学者有责任和义务尽快地加以研究和反映。特别是上一本书出版后,得到很多朋友和读者的鼓励和厚爱,一直催促能否尽快完成本书,因此,春节除夕的夜晚,当爆竹声一浪接着一浪呼啸而至,绚丽的烟花划过窗前时,我则艰难地在电脑旁踌躇了一个多小时才写下了第一句话:“供应链金融是坚实地立足于实体经济中的产业而诞生出来的金融活动,是供应链与金融两个领域交叉产生的创新。”此后,一种兴奋和痛苦交织的情绪一直伴随左右,兴奋来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愉悦,而痛苦则来自连续半年的失眠与行眠立盹;而今,书稿终于完成,我也从这种混杂着兴奋与痛苦的状态中解脱了出来。然而,随着写作和研究的深入,一份焦灼感又油然而生。这一年多随着“让金融回归实体经济”的意识逐渐增强,供应链金融从原来不为人关注到一跃成为经济的热点,以至于最近几乎各行各业、各个企业都在宣称要从事供应链金融创新。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第一段经典文字:“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供应链金融本是通过产业供应链推动金融创新,同时又借助于金融活动优化供应链产业的循环过程。而今随着热浪来袭,一些变味甚至走样的“供应链金融”开始在产业实践活动中蔓延。在最近的一篇微信文章中,我提到如今出现了一种趁火打劫式的“供应链金融”, 个别大企业利用自身的垄断或优势地位,一方面占压供应商或者其他参与者的资金,另一方面凭借从银行获得的低利率资金,反过来以“供应链金融”的名义融资给被占压资金的中小企业,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流氓行径,是建立在损害整体供应链环境上的行为,违背了供应链金融的本来含义。更有甚者,在产业金融活动中假借供应链金融的名义从事着行骗欺诈的勾当,主要表现为四种典型的行为,即套利、套汇和套税(三套行为),重复仓单虚假仓单融资,自保自融,以及“一女多嫁”等,这些无疑都对供应链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和挑战。因此,在推进和发展供应链金融创新时,有必要重新认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是产业供应链,没有产业供应链的合理、有效支撑,金融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要真正从事和推进供应链金融就需要重构产业供应链。事实上,目前大多数分散、低端、低效的产业无法为产融结合奠定坚实的基础,要真正立足于产业发展供应链金融,就需要实现产业转型,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重构产业,将中小企业有机地融入产业网络体系中,形成能够共赢和共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确立起有效的产业规则和信用,金融才有发展的空间。否则在产业秩序和产业竞争力尚未形成的状况下,空谈供应链金融,只会走样变形。二是金融要回归理性思维,放弃短期获取暴利和巨大回报的冲动,真正服务于产业活动,用金融推动产业发展,实现金融和产业的双向循环和进步,而不是把产业看作杀鸡取卵的鸡,把资金作为引诱鸡进笼子的诱饵。目前有一种现象,有些金融机构认为只要有资金,建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就能将产业组织,特别是中小企业圈养进来,开展借贷,然后利用平台从事资本运作,以求一本万利,这是一种典型的投机思维,由于缺乏真正产业服务的理念,终究会产生新的金融危机和灾难。
因此,供应链金融在中国能够真正有效、有序的发展,就需要各就其位、各取其利、各得其所。各就其位指的是产业和金融功能清晰、定位明确,而不是相互混淆、互相倾轧。产业和金融是供应链金融的两翼,各自成为对方依托的基础,需要良好的产业和金融秩序做保障;相反,如果相互之间功能模糊,产业企业金融异化(即产业企业不踏踏实实从事产业创新和运营,而是幻想从金融活动中谋求暴利)、金融机构产业异化(即金融机构利用虚构产业话题,博取资本利益),供应链金融就成了南柯一梦的游戏。各取其利是指各自获得正常的利益,让中小企业通过供应链金融降低整个供应链运营中的交易成本,加速现金流,而不是利用企业的资金困难,假借供应链金融盘剥中小企业。各得其所是指产业和金融有效融合,促进产业实现竞争力提升、结构转型,而金融又能有坚实的资产和信用依托,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以上正是本书试图实现的目标。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产业供应链服务化条件下的服务外包决策与风险管理”(71272155)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群“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创业机会与资源开发行为研究”(71232011)的研究成果,本书的完成,要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香港冯氏集团的张家敏先生、林至颖先生以及卢慧玲女士,创捷供应链的文建君先生、万联网的蔡宇江先生、华润河南医药的袁现明先生、海尔供应链金融的杨红星先生、怡亚通的邱普女士和陈伟民先生、平安银行的梁超杰先生、鲜易供应链的朱献福先生等众多企业家朋友,他们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践智慧,激发了我思维的火花。我的博士生卢强、杨璇、陈思杰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大量帮助。此外,我的家人长期以来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使我能完全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几乎所有的时间包括周末和假期都投入到了工作或本书的写作中,可以说,没有他们始终如一的支持,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曹沁颖女士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辛勤的工作。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一个方兴未艾又具挑战的研究课题和领域,因作者能力的局限,特别是该领域的迅猛发展,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