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部地区发展阶段判断
根据世界银行出版的《世界发展报告2006》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收入等级的划分依据和有关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下面从四个方面的指标来具体判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440美元~2880美元之间为工业化初期阶段,人均GDP在2880美元~5760美元之间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在5760美元~10810美元之间为工业化后期阶段。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实现了大跨越。从2000年至2011年,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由4624元提高到27561元,超过了4000美元。这说明西部地区的工业化阶段从工业化初期开始进入到工业化中期,已成功迈过中下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正处于经济增长加速、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的时期。从西部地区近阶段的经济发展过程可见端倪,“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国经济增速前5位的省份有4个在西部,西部经济增速高于东部2.8个百分点,表明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能力有所增强。
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化率看,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发展阶段的转换,产业结构将逐步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向“三、二、一”转换。2000年到2010年间,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发展明显加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2.3∶41.5∶36.2调整为2010年的13.1∶50∶36.9。此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工业化率如果介于20%~40%,则该国或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这一比重若为40%~60%,则该国或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比重若为60%以上,则该国或地区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2008年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1%,2010年进一步上升到50.0%。可以得出,无论从产业结构看,还是从工业化率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从产业发展基本现实看,西部地区正以能源及化学工业、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旅游业六大产业为主导,带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大,不断将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产业优势。
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看,一般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45%~60%,工业化中期为30%~45%。西部地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趋势明显。从各地区就业比重的绝对值看,2008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达到50.2%,第二产业的从业比重是最低的,仅为18.3%。从就业结构看,西部地区仍然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这也说明,当地产业以投资驱动,就业带动效应差。
从城镇(市)化进程看,一般工业化初期城市化率在30%~50%之间,完成工业化的地区则达到65%以上。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前几年,中央对西部地区工业投资较少,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没有明显变化。“十五”期间随着国家能源开发利用格局的变化,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开始加快,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显现,但城镇化进程整体相对滞后。“十一五”开始,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格局开始通过加快北部湾、关中—天水和成渝三个重点经济区的率先发展来辐射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十二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呼包银榆、天山北坡、滇中和陕甘宁等重点经济区,完善了西部地区的空间发展格局。西部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逐步形成了更加协调的互动机制,城镇化进程加快。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24.1%提高到2011年的43.2%,提高了19.1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城镇化虽然明显加快,但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加上就业人口结构转变制约了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动,西部地区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
综合上述判断,西部地区已经跨过中下收入国家的门槛,从工业化阶段看,西部地区已经从工业化初期进入工业化中期,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早期阶段。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正处于主要依靠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阶段向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阶段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