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警官学院警察法学学科研究探索[1]
周 寅[2]
2010年9月,江苏警官学院成功申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一期工程立项学科“公安学”,公安学学科确立警察法学为四个研究方向之一。警察法学学科方向立项建设以来,江苏警官学院围绕优质资源、创新团队、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建设任务,坚持“抓重点,带一般,分级管理,层次推进”的学科建设思路,整合学科队伍,组建创新团队,取得了长足的建设成果。
一、警察法学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
(一)明确学科发展的主攻方向,着力推进警察法学学科研究
1.积极开展警察法学学科建设的调查研究工作。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建设标准和要求很高,总体上必须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为此,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工作,先后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有关高校或研究所,全面了解了国内警察法学学科发展态势,准确把握了国内警察法学发展水平,客观定位我院警察法学在国内所处地位,切实找准了我院警察法学学科发展的主攻方向。通过强有力的建设措施抢占学术研究制高点,形成明显的江苏警官学院警察法学学科特色。开展警察法学学科建设需要具备良好的研究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需要尽可能全面地占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建设资料较为齐备警察法学情报资料库,为开展研究奠定基础;二是需要加大领军人物的培养与引进力度,以领军人物为中心组建多个研究团队,形成浓厚的警察法学研究氛围;三是需要组建必要的组织机构,及时了解和发布警察法学最新动态,充分发挥其在警察法学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四是需要建设一批研究基地,以便及时跟踪最新实践动态,为警察法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素材。为此,警察法学研究方向团队制定了《公安学学科警察法学研究方向建设规划》和《公安学学科警察法学研究方向建设规划实施细则》并对建设工作与任务进行分解,建设落实到事,责任落实到人。
2.确定警察法学学科发展的目标,努力打造警察法学学科特色。警察法学学科建设,依托公安学优势学科这个平台,紧跟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坚持交叉学科研究的路径,探寻法学与公安学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切实找准警察法学学科发展的目标,努力形成学科品牌优势。从创建警察法学二级学科的目标出发,我们确定四个主攻方向:一是警察法学概论,主要研究警察法学的基本理论。二是警察法学本体论,主要研究警察法的基本理论。三是警察法学运行论,主要研究警察法学方面的立法、执法、守法、警察职业、警务监督等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四是警察法学实践论,主要研究警察刑事执法实践、警务安全管理实践、综合警务问题等。警察法学研究方向团队将警察法学学科研究作为今后五年内学科科研的重点目标,科研项目、学术专著与论文等围绕警察法学学科研究展开,并在治安学专业警察法学方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警察法学”专业课程,着手编写“警察法学”教材,出版相关的学术著作。
3.瞄准“顶天立地”目标,努力推动警察法学理论创新和服务实战。所谓“顶天”,就是学术水平要高,抢占学术制高点,树立学术旗帜和学术标杆;所谓“立地”,就是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区域发展、行业发展。警察法学作为交叉性、实证性强的学科,也理应服务于警察法治建设,也更有条件与实践相结合、为实战服务。一方面,努力创建具有江苏特色的警察法学理论,充分发挥学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另一方面,研究探索解决警察刑事执法、行政执法、警务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应用研究或决策咨询成果,在服务公安、司法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警察法学学科建设的最终价值所在。
(二)整合优质资源,努力提升警察法学学科建设水平和影响力
1.建立警察法学研究所,努力把警察法学研究所建设成为警察法学学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平台。通过论证调研,成立警察法学研究所,致力于警察法学学科研究、公安法治研究,服务于公安法制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和教育培训。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使警察法学学科研究方向力争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排名有较大幅度前移,学科优势更加突出,建设成为警察法学学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2.加强专业资料库和实验实训区建设。依托法律系图书分馆,建立警察法学情报资料库,目前警察法学情报资料库已正式挂牌,安排专人和开辟专门的区域集中进行情报资料建设工作,除在图书采购中注重警察法学图书资料建设外,还从我国台湾地区图书馆复印台湾地区警察法学研究资料99本,购买台湾地区相关出版社出版的最新警察法学著作30多部。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好警察法学情报资料库(总额投入100万元),使警察法学学科领域的仪器设备装备水平和图书文献、信息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筹建警察法学专题网站,内容包括成果展示、信息发布、相关案例等;设计警察法学研究实验实训区,努力建设功能齐全的警察法律专业教学实验实训区,包括模拟法庭(建设经费140万元)、法庭科学实验室(新增建设经费30万元)、法律诊所(诊所教育专业委员会投入6万元,学院匹配6万元)等;开展警察法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校局联合的警察法学教学与科研基地;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法学专业(建设经费22万元)以优秀的成绩通过省教育厅的验收后,又成功申报省级法学实践教育中心培育点(建设经费120万元)。
3.营造积极的学术科研氛围,准确定位学术科研研究方向。一是每学年召开一次警察法学教学科研表彰大会,对在警察法学学科研究与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二是开展“法务热点观察”学术论坛与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活动,每学期开展两次“法务热点观察”学术论坛,邀请著名专家教授和实务部门的专家出席论坛;每月开展一次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活动,交流学术研究信息,探讨学术前沿理论。
4.加强交流合作,主办警察法学学术研讨会议。2012年11月,我院主办了“警察法学与警察法治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安院校、地方院校,包括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省内外科研机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有关单位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共收到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政法实务部门等36家单位近70篇论文。会议形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诸多成果。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对于繁荣警察法学研究,进一步推进公安学学科建设产生重要影响。2014~2015年,又继续主办了全国性警察法学学科研究与警察法学教育论坛等相关学术研讨活动。
5.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和学习,支持教师参加学术研究活动。学院出台了优势学科建设、科研管理、教师进修学习和教师科研考核等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警察法学创新团队先后选派3名团队成员赴加拿大、美国考察研修,选派10多位团队成员和团队后备培养对象到基层公安政法部门调研,全力支持团队成员和团队后备培养对象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所有的团队成员和团队后备培养对象先后都参加过国内外各类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参加一系列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提高了团队成员和团队后备培养对象对警察法学学科研究的认知度与凝聚力,增强了学科研究意识。团队成员中,先后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三等奖,获江苏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三等奖,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大会教育学论坛和法学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获第二届江苏警务发展论坛暨民生警务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获第十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第一届警务理论和警务实战研究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三)围绕学科建设需要,凝聚优秀人才,组建创新团队,深入开展科研创新研究
围绕学科建设需要,凝聚优秀人才,组建创新团队,着力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努力推出一批高质量、系列化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承担更多的省部级研究课题,扩大警察法学学科的影响力。
1.加大学科创新团队建设与培养,提升学科团队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现有学科带头人的学科引领作用,围绕学科带头人,形成科研方向相对集中的优势研究团队,促进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目前,警察法学学科创新团队中教授职称的5名,副教授职称的7名,博士学位的5名,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名,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名,公安部教学名师1名,学院教学名师2名,系部教学能手3名。此外,有8名学科创新团队成员分别在省级法学专门法学研究会中担任副会长和理事等重要职务,3名团队成员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兼职专业学位硕士指导教师,使警察法学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及在本领域的竞争力明显提高。
2.加强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法律诊所实践教学团队被确定为院级教学团队的基础上,重点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今年,《法律诊所教育》和《宪法学》两门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法律诊所先后得到中国法学会诊所教育专业委员会两次“诊所教育课程”的资助。
3.围绕警察法学学科建设需要,深入开展科研创新研究工作。警察法学创新团队目前承担教育部、公安部项目3项,省教育厅重点与一般项目8项,省公安厅项目3项,学院科研项目10项。已出版《私法视野下的现代警务行为研究》 《法的自由与平等动态平衡研究》学术专著两部,目前有8部学术专著被列入公安学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第二批学术丛书资助出版。2010年以来,警察法学创新团队成员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10篇,其中核心期刊42篇,公安研究20篇。2013年,获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奖励20万元。目前,警察法学创新团队在研科研项目经费与配套资助经费总额达100万元。
二、警察法学学科研究的发展展望
一期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警察法学学科研究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如:优质资源建设中,警察法学图文信息特色资料库、警察法学研究所的财力与人力投入还不足,建设进度有所迟缓;引进学科领军人才需要有更大气魄与特殊政策,培养创新团队还需要建立学科特区与激励机制;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如模拟法庭、法庭科学实验室、法律诊所等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科研创新的保障机制与扶持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创新团队的国际学术交流需要进一步拓展等。
围绕警察法学学科二期建设目标,警察法学学科研究的发展展望是:
(一)完善顶层设计,拓展警察法学研究领域
确立公安工作与警察法治在警察法学学科研究与科研创新中的主导地位与研究基础。研究完善警察法学学科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理念与发展目标,科研创新应向前瞻性、引领性和高层次发展。整合优质资源,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警察法学创新团队在江苏公安法治创新体系中的智库作用,努力在警察法学理论与科技创新中有所作为;调整科研项目研究方向与重点,加强应用研究,以警察法学和警察法治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着力在创建“平安中国示范区”的新理念、新举措中开展科研创新。改革科研成果评价导向和转化机制,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着力拓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在职民警培训和应用于领导决策及公安实战。
(二)深入开展调研与学术交流活动
组织警察法学创新团队到警察法学研究起步较早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河南警察学院等有关高校或研究所进一步考察调研,学习交流;在二期建设两年内安排团队成员赴新加坡、我国港澳台地区开展考察调研与学术交流,选派团队成员出国访学、调研或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国内高层次的警察法学与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按照优势学科工程立项任务书,通过公安部、教育部和江苏省外聘专家计划,聘请相关国家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和警务部门专家来讲学交流。
(三)加强警察法学图书情报资料库建设
利用法律系图书分馆10万册法律书籍,选定图书分馆四楼为警察法学图书情报资料库,加大投入,强化警察法学图书情报资料库建设,并与学院图书情报资料库联网,实现电子、纸质、网络平台的资源共享。专设公安网网络接口。积极与省高院、省高检、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南京海关等部门协调,实现网络连接,为警察法学学科研究提供信息平台。
(四)培育警察法学学术创新团队
在充分挖掘现有师资潜力的同时,围绕警察法学学科建设需要,采取特殊政策和绿色通道,引进1名国内知名的领军人才,引进1~2名正高职称或博士学位教师,力争抢占警察法学学科研究1~2个领域的制高点;继续选派教师担任南师大研究生兼职导师,根据南师大法学院安排,今年在南师大研究生中选择1~2学生从研一年级开始就将其研究方向确定为警察法学,由警察法学创新团队兼职导师进行指导;积极做好省专业硕士建设点建设工作,力争在优势学科二期工程建设期内实现我院独立举办研究生教育。
(五)发挥警察法学研究所研究平台功能
警察法学研究所是从事警察法学研究的学术机构和进行警察法学研究的组织、协调、管理的职能部门,具有警察法学研究、参谋、咨询及情报资料服务等职能,专职从事警察法学研究,由学科带头人任所长,成员由警察法学创新团队组成,每年按规定投入研究经费,完成下达的研究任务,实行任务管理。组织团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人文社科类和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与其他高校、公安部门开展警察法学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合作研究。依托警察法学研究所平台,建成包括成果展示、信息发布、相关案例等内容的警察法学专门网站。
(六)建设研究基地,开展合作研究
加强与省内公安法制部门之间的联系,选择性地建设5家警察法学研究基地,一方面为研究团队开展调研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吸纳研究基地的专家学者参与警察法学合作研究。高度重视国家级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和法学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工作,努力创建国家级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和法学省级实践教育中心的优势与特色。
(七)编写警察法学教材,出版警察法学研究系列学术专著
编写警察法学教材,出版警察法学研究系列学术专著,将警察法学纳入专业培养方案,既是对警察法学开展系统研究的过程,也是警察法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立项编写警察法学教材和出版警察法学研究系列学术专著,承担高层次的科研项目研究,既可以提升警察法学研究层次与水平,又可以为警察法学二级学科的创建奠定基础。
[1]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成果(TAPP)。
[2] 周寅,男,江苏警官学院科研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