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850~1909)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研究,他注意到识记材料有长有短、有难有易、有生有熟,必须严格加以控制。为了排除旧经验对识记的影响,使识记材料处于同等难易的程度,他创造了一种无意义音节。他选用了一些由若干音节字母组成、能够读出,但无内容意义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作为记忆材料进行实验。
他还注意到,学习时间、诵读次数、识记间隔时间和识记方式等可能影响识记效果,因此对这些条件也一并加以严格控制。他用节省法对记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计算保持和遗忘的数量,并根据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可以称为艾宾浩斯保持曲线。纵坐标代表记忆的保持量,横坐标表示时间。
研究结果显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设初次记忆后经过了x小时,那么记忆率Y近似地满足Y=1-0.56x×0.06。
观察这条曲线,你会发现遗忘其实是有规律的。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先快后慢。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很快,以后逐渐减慢,相当长的时间以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并且总是保持着20%左右的印象。
这给了你什么启示呢?
没错,我们可以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制订复习计划。
复习时间点可以这样安排:
(1)第一个记忆周期:5分钟。
(2)第二个记忆周期:30分钟。
(3)第三个记忆周期:12小时。
(4)第四个记忆周期:1天。
(5)第五个记忆周期:2天。
(6)第六个记忆周期:4天。
(7)第七个记忆周期:7天。
(8)第八个记忆周期:15天。
这个记忆周期的适用范围比较广,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如果一天安排的时间过于紧凑,记忆内容又是整体化、系统化的,你也可以直接跳过前3个周期,按照1、2、4、7、15的节奏进行复习。若是记忆材料并不需要长期储存,是用完就丢的类型,你也可以只进行前3个周期。
不管怎么说,当天学习的东西最好当天就开始复习,如果不能满足这个条件,那也可以把学习当天定义为第0天,从学完知识点的第二天(复习的第一天)开始,按照上述的记忆周期及时进行复习,千万不要拖延,否则,拖得越久忘得越多哦。
为了进一步确定各种条件对学习和保持的影响。艾宾浩斯还设计了一些实验,经过多年耐心细致的实验研究,得到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1)音节组的长度会影响学习的速度。音节组的长度每增加一点,诵读到能正确背诵所需的次数会随之增加,如识记12个音节只要诵读16.6次就能背诵,而识记36个音节就要诵读55次才能背诵。
(2)材料是否有意义会对学习速度产生影响。艾宾浩斯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材料比学习无意义的材料的速度要快得多。为了查明无意义音节的学习速度与有意义材料的学习速度之间有多大的差异,他选取了拜伦的《唐·璜》一诗中的节段进行记忆,每一段有80个音节,他发现记忆这样的一段材料大约需要诵读9次。然后他选取了80个无意义音节,发现几乎需要重复80多次才能完成这个任务。他由此得出结论,无意义材料的学习比有意义材料的学习在难度上高出9倍。
(3)诵读次数会影响记忆保持的时间。诵读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记忆保持得越久。
(4)时间的推移会影响保持与遗忘的速度。学习后经过的时间越长,保持越少,遗忘越多,但遗忘的速度不是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相应减少;到了相当长的时间以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5)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效果更好。如对一个12个音节的音节组进行集中学习,需要诵读68次才能正确背诵,而分散学习只要35次就够了。
(6)音节组内各项的顺序会对记忆保持产生影响。这是他对接近联想、远隔联想、顺序联想和反向联想所做的实验项目得到的结论。他认为通过学习,不仅紧邻的音节能够形成联系,就是远隔的音节也能形成联系;音节之间不仅按顺序能形成联系,而且反向也能形成联系。不过保持的程度,音节组内各个音节彼此相邻的较优于远隔和反向的。
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吗?